(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一、前言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如火如荼。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二、“核心素养”释义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根据目前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时刻将自己的教育教学与核心素养相对照,使得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在一个科学的、理性的轨道中推进。
三、核心素养时代优化高校美育课堂的策略调整
大学阶段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既是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巩固,也是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提升和延伸。高校美育工作在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职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大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策略。因此,高校美育工作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现实,作出一系列相应的策略调整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发展的需要。
(一)拓展课堂学习,增加校外学习
罗丹在《罗丹艺术论》里说到:“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关键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发展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习从发现开始,这是前提。学习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提升美术专业技能上,更应该注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思考、实践、创造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有关课程、讲座、论坛、举办美育教学成果展、参观美术类展览、外出实地考察等形式,将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相结合,充分挖掘利用好社会有利资源,鼓励学生走出校内课堂,深入自然社会生活的课堂中去体验观察生活,教会学生学会向自然学习,向经典学习,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看待这个世界,善于发现和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二)寻找美育学习新路径,注重体验式学习
如今,文创产品、咖啡制作、名茶品赏、插画、零基础优化、版画、布艺、手工扎染、影片观摩、读书会等等都是高校进行美术教育的有效途径。今后,“参与性体验”将是美育的一种趋势,它更加能够吸引学生持续性参与。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可以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可以是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可以是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兼而有之的混合式学习,更加切实有效地推进美育教学工作。
(三)充分挖掘利用社会公共资源,更好地为美育工作服务
作为高校美育工作者,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好公共资源,密切关注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的资讯,带领学生参观展览,参加一些基础性的美术教育和欣赏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经验。高校美育教师亦应该学习国内外好的美育经验,将社交媒体、内容开放等新兴技术与手段整合,利用移动与网络技术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新型教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师要融入学习共同体,与时代同行
核心素养时代,对教师要求更高。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学习新知识,总结新经验,拓展新思维。利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投入网络社群学习,在学习共同体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