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 浦江学院,江苏 南京 211134)
一、“科教融合”工作坊教学模式与“协同培养”的教育思维
近年来,“工作坊”(workshop)教学方法逐渐成为各高校探索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然而在建筑学课程教学上还未有类似的尝试。目前国内高校科教分离、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学生重考试轻实践的现象依然严重,需要科教融合、协同培养的教学机制发挥作用。科研与教学融合互动,学科将人才培养视为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带动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和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建立了自信,锻炼了创新的思维与能力,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科教融合”的目的,解决了科教分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矛盾。二、工作坊教学的课程设计
工作坊教学的目标是“科教融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科研项目的方法来培养更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从培养创新思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善于思考与分析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在完成既定课程的前提下,让学生具有更大的自由思维空间。对于工作坊教学的课程设计,需要达到三个教学目标:一是课本知识的传授;二是知识的拓展训练与能力的培养;三是结合社会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使用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善于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让课程更有趣,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在教育基地参与村里的实际工程,培养学生与社会融合的思维。工作坊授课的方式分为课堂讨论、校外授课、在地参观、亲身参与等四个阶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在地调研、讨论、聆听讲座、进行PPT演示等多种方式的训练,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外聘专家的授课还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进行思考,拓展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有相关社会人士的参与,又培养了学生接地气的思维。
三、基于工作坊模式的“科教融合,协同培养”的建筑学教学方法构建思想
1.利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在课程中引入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主题。课题基本以是以国家目前的主题为起点去探讨跟这个主题相关的专业问题。如在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等专业英语课里,除了英文专业术语的教学之外,还选取与之相关的遗产建筑来进行现场教学,更有海内外优秀案例来进行分析,如近年最新的德国3D扫描的技术在建筑遗产记录技术当中的重要突破等。2.案例分析,对比讨论。案例是教学中很好的切入点,从案例可以引出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就这些问题而展开学习。这些案例可以是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但应该是与选择的问题相关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案例。除了教师讲授时分析的案例,还应该给学生准备一些未曾分析的案例,让他们分组讨论并总结分享各自的心得。
3.校外授课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校外授课的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思维能力。据学生反映,校外授课及小组讨论,他们所获得的知识远远多于课本或者课室授课,能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文化与建筑的关系,开拓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明白社会发展与建筑空间变迁的关系,理解地方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作用。
4.研究思维、研究能力的培养。基于科教融合的思路,学生的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课程教育与考核方式的随机应变显得尤为重要。如2015年的“景观设计”课程,笔者利用南京下关区某小区广场的实际改造作为他们的课程作业。以这一实际工程而开展的实际调查、理论研究、处理方法、设计思路等都极有针对性。
5.多元的考核方式。笔者的工作坊教学理念强调为兴趣而学,为了将来生活的快乐而学。在这样的理念下,工作坊授课方式下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就根据课程特点而多样化处理。如:“室内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方案、模型和PPT答辩“三合一”,这样的考核安排基本可以训练学生方案设计的综合能力,也让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凸显他的能力而获得更高的分数,学生们普遍欢迎这种考核方法,认为此种考核方式不但比较公平,还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科教融合、协同培养”工作坊教学方法中的自由思考、自主学习、参与体验、善于分析与总结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达到了自由发展、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它不仅仅适用于建筑学教学,还适用于环境设计的其他学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