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博物院,江苏 无锡 214000)
京杭大运河作为活着的、流动的文化遗产,不仅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积累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在其流经的两岸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两千多年来,古老的大运河奔腾不息,哺育了内涵深厚的吴地文化,开启了盛世百年的工商文明。挖掘无锡大运河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对于建设无锡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无锡文化旅游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运河文化产业化开发和利用的现状
(一)无锡大运河的历史演变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北起与常州交界的五牧,南至与苏州交界的望亭,其中,环城古运河段自吴桥至下甸桥,全长约11公里,是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穿城而过的河段,且开凿历史最久,它曾是无锡经济的命脉,厚积无锡数千年文化的彩带,一代代无锡人对她情有独钟。在春秋末期公元前487年,吴王夫差开凿了江南运河,迄今已有2496年历史。公元610年,隋炀帝为了便利漕运和军事运输,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整个工程分四段进行:自公元605年起,开凿通济渠,由洛阳通到淮水;同年又开山阳渎,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扬子(今江苏扬州之南)入江;公元608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琢郡(今北京);公元612年开江南河,从京口(今镇江)到余杭(今杭州)。至此,这条长达两千多公里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便全线贯通了。之后的一千多年,无锡大运河因城市变迁历经了多次开凿、引流,从而形成了典型的河抱古城、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城市格局,也全凭其带来的漕运之利,使无锡成为了近现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
(二)无锡大运河文化的积沉
大运河流淌着的不仅是奔流不息的河水,更重要的是绵延不绝的文脉。她孕育和积淀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锡剧、道教音乐、泥人、锡绣、竹刻、惠山庙会、“三阳南北货”、“陆稿荐”、“王兴记”等老字号,皆因运河商贸、文化交流而形成发展,并伴随人们的生活延续至今。运河聚集了运河古道、南禅古寺、妙光古塔、清名古桥、伯渎古港、张元古庵、明清古窑等历史文化胜迹,她像一条项链,串起了运河两岸璀璨的珍珠。“窑有百座、窑工近万”的盛景,在无锡段运河两岸有30多处,像这样的工业遗存都反映了无锡当代的工商文明,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见证和缩影。(三)无锡大运河开发利用初见成效
无锡城依水而筑、因水而兴,运河水穿城而过、绕水而行,运河水默默孕育、滋养造就了这一方土地,因此大运河的开发和利用尤为重要。无锡市政府确定了“古今对话、中西结合,演绎历史长河,再现人水共生的繁荣景象”的大运河开发利用主题。千年南长街修复成为拥有众多古弄、古桥、古窑、古庙、古牌坊、古民居的著名商业街;“运河绝版地”两岸川流不息、繁华似锦;“环城古运河游”,让人领略运河两岸的美景,体会古人的智慧。 运河畔的文化地标也彰显了无锡特色的运河文化“软实力”。人文艺术客厅“运河外滩”前身为荣宗敬、荣德生创办的“开源机器厂”,绯红的墙砖保留了历史痕迹。从老厂房里延伸出来的现代建筑则是美术馆,新老建筑的交相辉映让这片土地春意盎然。北仓门、蓉运壹号、N1955等工业遗存转型升级的文创园区,融合了运河文化和时尚元素,不断加强文创产品设计和营销,聚集了众多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企业。这些都让今天的无锡在运河岸边更加熠熠生辉!二、运河文化产业化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不均,古迹散置
无锡运河可以区分为大运河和环城古运河两条水流,大运河目前还负担着繁重的水运任务和城市抗洪防灾任务,环城古运河则是被重点保护开发利用。环城古运河有着众多文物古迹和文化遗存,但是这些遗存大多仍只是以自然散存状态分布,并没有把他们有机结合在一起,串成解读无锡运河文脉的线路。(二)功能混杂,主题不鲜明
无锡大运河的开发利用虽经过规划研究论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出现功能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等问题。居民区、古迹区、旅游休闲区混置,旅游休闲的过度开发,削弱了运河文化内涵和历史文脉的传承。同时与周边城市,如苏州等地相比,无锡运河的开发利用不免大同小异,缺乏独特的魅力。(三)粗放的商业习性正在侵害运河文化资源
大运河文化的资源稀缺性,是文化商机和文化品牌建立的机遇。但是急功近利的商业开发自觉或不自觉地破坏了运河特有的文化资源,特别是沿运河经济产业带的建立正在影响和改变这运河两岸的文化资源和环境,不同程度的改变了运河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存在的原真性。运河两岸的居民、餐饮场所排放的污水对运河水质带来了影响;娱乐休闲场所林立,文化缺失。(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渐趋消亡
相关无锡大运河的民间传说甚多,但是流传至今的寥寥无几,民俗、民歌、吴歌、评弹、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生产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逐渐脱离现代生活,特别在青少年中的影响越来越小,传承乏人。三、运河文化产业化开发和利用对策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无锡城区运河故道及现京杭大运河无锡至苏州段被列入遗产点,这都为无锡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条件。(一)处理好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做好运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
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无锡市不断加大大运河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力度,结合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运河沿线的文物点重点调查、登记,将大运河保护和开发利用列入全市重点规划项目,制定并出台《无锡市古运河风光带规划》,划定遗产保护范围,对周围商业开发建筑限制高度、用途等,增加地方投入资金,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运河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二)处理好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加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世界遗产是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自然遗产要注重原生性,文化遗产要注重原创性,对于弥足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来说,不仅要保持原汁原味,更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无锡坚持保护优先、生态引领,推进立法,修订《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于2009年11月23日正式施行。经过全方位铁腕治污,运河水质慢慢恢复了清澈。在实施环城古运河风貌带综合整治工程中,整体更新了9座跨河桥梁,新建8处亲水平台、2个游船码头和500米步行栈道,仅市区段绿化景观总面积就达到10万多平方米。
(三)处理好区域开发与共同协作的关系,做好运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协调
无锡大运河流经多个区县,各板块对运河开发的想法不尽相同,政府组织各区县深入学习调研,了解周边地区大运河沿线的开发程度和发展形势,扬长避短、避免重复、突出特色。统一协调全市大运河流经之地的开发利用规划,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千年水弄堂,运河绝版地”、文化创意孵化地——北仓门文化创意设计中心、文化艺术栖息地——运河公园、仙蠡墩、黄埠墩,点面交错,形成了如今享誉全国的无锡环城古运河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利用是关系国家形象和尊严的重大文化工程,是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机遇,也是抢救存续运河文脉的现实需求和历史使命。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管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让市民群众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了解历史、亲近自然,增强获得感,将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好。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