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设计学院,上海 200000)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根据历史文献和园林遗址的考察等相关资料的学习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来概述,分别是先秦及秦汉时期,唐宋时期,以及明清时期。秦汉时期也可称为自然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只是“囿”到“苑”的发展,“囿”即是古代先民们为了驯养一些动物,种植了一些植物而圈的一定范围内的地方。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奴隶主和帝王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游乐戏嬉,其中就包括“狩猎”活动,而“囿”就被选择为狩猎的地方。这种早起的“囿”到了汉代,帝王们开始在其中建设了“宫”,“馆”等等,还配置了人工山水和观赏植物,名称也改为“苑”或“苑囿”了。这一改变使得中国园林逐渐日趋专业,但此时的中国园林还是处于园林的发展初期。
唐宋时期可以算作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中国园林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的时间过渡,到唐代时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此时的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比如人工叠石造山,挖池引泉等等都逐步考虑到了布局的合理和人的感官体验,发挥了其更多的功能可能性;二是绘画技术的发展也与造园艺术的发展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全盛时期。北宋被辽、金取代后,在燕京一带兴修皇家园林。明代及清代初期,这个全盛时期的园林具有与此前的园林更多功能和形式 ,比如宴会、观戏、居住、游园、读书、礼佛、观赏、狩猎、种花等等各式各样的功能配置,园林的建筑规模也开始不断扩大,其中的建筑也根据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有了更丰富多样的形式,园林的布局结构也有了更高的美学追求,对于建筑,植物,山石流水,空间划分等等都有了更细致全面的规划。
二、中国南北园林的特点简析
(一)中国南方传统园林的特点
南方园林一般是指以江南园林为代表的园林,园林的选址多是在靠近水系的地方。另外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占地面积不大;又因水景、山石、植物较多,所以园林景致更加细腻精致。南方园林的主要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点:第一,叠石理水、水石相映。太湖石奇特多姿,在园中造型更是幽雅别致。典型的是苏州留园冠云峰、杭州植物园绉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
第二,花木种类繁多,南方园林的江南气候与土壤使得更多珍奇花木生长良好,四季变化的植物观赏效果可以使小小的园林一年四季都有别样的季相效果。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布局结构更灵活多变,小巧细腻,幽雅美丽。江南园林多为私家园林,园林也多属文人写意派山水园,以人工造景为主,规划巧妙,设计精致,人文气氛浓。在有限的空间再现真实的自然山水,以小见大,意蕴甚远。
(二)中国北方传统园林特点
北方园林因为地域宽广,范围较大;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因此园景与南方园林相比清丽秀美略有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在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其中皇家园林是北方园林的代表,主要表现于前朝后寝、轴线对称、一池三山、仿景缩景、障景漏景等方面。另外,在北方园林中,园内建筑体较为稳重、敦实,配以北方严寒的天气与纷繁高大的树木,更多了一份刚健的美。北方园林内的叠山也多是就地取材,采用当地出产的北太湖石,青石等,配合园内建筑就使整个园子更显得雄浑严肃了。由于气候地理原因,北方园林的植物种类多是松柏,柳,榆,槐和其他灌木等,较缺乏冬季花木和阔叶常绿的植物。在园林的规划布局方面,北方园林多是中轴对称,多采用对景,赋予园林严谨,凝重的艺术氛围,因此园林给人的感觉也更加整体统一,但也少了些许曲径通幽的情趣。
三、中国南北园林的对比分析
对比中国南北古典园林的基本特点可以发现,两种园林不论是布局规模,使用者,还是植物配置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差异。首先,在规模形式方面,北京的颐和园面积约290公顷,承德避暑山庄约10万平米,周围的宫墙长达10千米,这些皇苑的面积与建筑的体量让人充分感受到皇家园林的宏伟,壮观。北方的皇家园林更注重威严尊贵,处处讲究皇室大气风范,无论是建筑的高度感还是去曲线建筑的华丽程度,都能看不来其追求的境界是一种秩序感,规范感。这种建筑风格能将皇室权利与掌控力渲染到极致的效果,更能体会到其统治力的展现。整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对称,建筑壮丽豪华,色彩鲜艳强烈。而私家园林在面积上却是显得更加小巧玲珑,比如苏州的沧浪亭只有1公顷,怡园只有0.5公顷,建筑风格方面,更倾向于大自然的天然可贵,竭尽全力的将自然之美收纳于私人园林,私人园林美的呈现方式也更擅长以细腻、山水之间处处体现温婉生动,而且在布景的位置上也更为讲究,私家园林更会浓缩地理位置,将场地布景设置的很饱满,但是不拥挤,相比皇家园林奢华大气的建筑,它更讲究利用自然之美,将池塘、假山、溪流还有花卉应用到合理的位置,让一切布景巧妙的结合起来,真正营造出一种接近自然天然的美,处处体现返璞归真的境界。
其次,在平面布局与选址方面,江南园林的位置多是在市井内的,受周围环境的限制,可能没有很好的视野和景观,故通常采用内向的形式,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移步异景,曲径通幽,借景,对景等手法的运用建出无限的意境空间。也由于这原因,可以发现南方的私家园林的空间划分,组成都更通透,开敞,抑扬顿挫,空间之间也更相互渗透联系着,给人含蓄,精致小巧之感。而北方园林规模面积更大,多位于自然景观优美的位置,有天然的借景景物优势,故更多是采用外向或内外结合的布局形式,便于览全园景致,平面布局遵从结构严谨的规则,通常是对称式的布局,视野开阔,大气宏伟,对比南方更显庄重,严肃。
再次,在造园要素方面,北方的皇家园林中一般是通过单体建筑来体现皇家的气势,园林中的建筑多为宫式,通常是灰瓦卷棚顶,斗拱尺度和出檐深度较小,侧脚和梁、柱的比例加大,屋顶呈现平缓的曲线,墙体厚重,各种雕饰中图案严谨、体形粗壮。这些严谨的设计,装饰与园林中的其他景观,建筑小品,如华表,石狮,牌楼,堆山叠石,理水等组合形成了皇家园林庄严,大气,沉稳的建筑特点与磅礴的气势风韵。
而私家园林里的建筑外形讲究线条的曲折、流畅,结构上一般用穿斗式或穿斗式与台梁式的混合结构,墙体较薄。建筑内部根据使用功能不同,用隔扇、屏风等自由分隔,更加灵活。建筑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墨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结合,色彩淡雅宁静,给人恬静放松的感觉,也与江南的山水风景相协调。其他小品包括通过花木桥廊,山石池水等等以小见大,配合空间的曲径通幽营造出精致细腻含蓄的园林环境。
然后,在植物配置方面,南北园林环境在植物方面的差异基于南北气候的差异,植物的生长与选择也有一定的差别。从植物生长方面考虑,北方采用适应力强、抗逆性较好的乡土树种较多,多为高大的乔木,而且遍及奇花异卉,比如北方皇家园林中会出现更多群植的植物,或有一些象征寓意的苍松翠柏这类植物来营造庄严肃穆大气的环境氛围,私家园林中植物的选取配置就显得清新雅致其园中的植物也更倾向对植物单株的欣赏为主,。
最后,在色彩倾向方面,南北园林在色彩上的变化和特征是两大园林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例如北方皇家园林的色彩主要倾向于暖色,以黄红为主,据有关资料记载,春秋时期,红黄确定为皇宫的建筑专用色,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红黄两色固定在皇家体系中,色彩的等级制自然形成。皇家用色浓艳夺目,金铺交映,炫丽斑谰,而一般平民则以灰栗色为主。与此同时,粉墙、灰瓦、栗柱的私家园林色彩基调也就成为江南园林风格的一大特色。这种淡雅之色也与南方自然环境互为谐调,彰现了文人墨客的高雅之趣。
四、结语
通过对南北园林的简单对比发现的差异性,可以发现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历史文化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一)历史文化差异
北方地区长期作为国家的政治和权利的中心,园林多是皇家园林,使用者是皇室或高位者,因此建筑的风格更多是展现皇室,权利者强大庄严的气势与形象,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内外分明,色彩鲜明,多用金色,所以园林也更显奢华,大气磅礴。而南方的园林多是古代官员或者文人的住所,受面积局限,因此设计多曲径通幽,玲珑通透,曲折多变,更多地体现温婉含蓄的形象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温婉雅致的情怀。(二)自然与人文环境差异
在地理位置上,秦岭—淮河将中国土地进行了南北的划分。北方地区的地形地势起伏变化较大,气候条件也更恶劣,而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因此生活环境需要抵抗自然环境中变化的恶劣天气。北方又作为国家政权集中区域,因此建筑又多了抵御外敌入侵这一需求,这样建筑就更古朴,粗犷,沉稳,少了几分温婉与细致。而南方因为多雨气候,空气潮湿,需要建筑透气性强、所以建筑通常多窗的设计使得空间通风良好。同时基于自然的原因,植物的选择也随着适应性,观赏性,象征性发生改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