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人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招工入厂成为工厂补充工人、扩大生产规模的主要方式。阳泉铁厂作为国家重工业建设的重点企业单位,其招工面向全国各行各业进行,并针对不同的应招群体,采取不同类别的招收方式,接纳新工人进厂。通过不同方式招工入厂的工人,快速适应工厂生产生活,革除旧习,团结努力,实现了人生际遇的转变,用自身的勤劳和汗水,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工人;工厂;入厂方式;阳泉铁厂
中图分类号:K2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29-03
一、前言
工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载体,工人是工厂生产发展的基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央人民政府依据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制定了国家工业化建设宏伟蓝图,希望尽快赶超英美,建成像苏联一样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投资建设新厂,改造旧厂,并面向全国工、农、兵、学、商等多个行业领域进行招工,充实工人队伍,特别是广大的农民群众,成为工厂招工的主要对象。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工厂做工,一方面带给农民更多的工作机会,改变农民的人生际遇,另一方面扩大了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提供更多城市信息,为农村发展提供借鉴。招工入厂成为工厂补充工人,扩大生产的重要方式。工厂如何招收工人,确保工人符合相关招聘要求,工人又通过哪些渠道得知工厂信息,并通过招聘进入工厂,因此,工厂招工入厂方式成为问题的缘起。
阳泉铁厂是山西地区重要的重工业企业,其前身保晋铁厂,是在民国山西保晋矿务公司“制铁部”的基础上建立。
1916年,崔廷献出任保晋公司第三任总经理,改公司机构设置,“分设采煤、制铁、营业三部,”赵峥任“制铁部”部长。
1917年,赵峥在“制铁部”的基础上成立保晋铁厂,“土地面积约占三百亩,资本总额国币七十万元,……专以炼制生熟铁为主,机器,瓷器,火砖,电料等副之,”由此开始了保晉铁厂时代。保晋铁厂先后经历了民族资本经营的初创期,日寇强占掠夺的压榨期,阎锡山政权接管下的官僚资本经营期。
直到1947年,阳泉地区解放,人民群众成为工厂的主人,保晋铁厂改组为阳泉铁厂,开启了阳泉铁厂发展的新时代。
工厂招收工人为生产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民国时期,保晋铁厂工人总数常年维持在一千人左右,保证了铁厂生产发展的正常进行;然而抗日战争时期,保晋铁厂被日军强占,工厂工人被大量迫害,造成工人人数锐减,日军为保证工厂正常生产,强征附近村民或使用战俘进行生产,工作繁重,工人苦不堪言;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政权掌控保晋铁厂,对工人继续压榨,采取“抓丁”、诱骗、绑架等手段,强迫工人做工。
阳泉解放后,工人群众获得解放,工厂回到人民手中,招工方式发生改变,工人开始有尊严的生产生活。
通过对阳泉铁厂档案资料的分析,和工厂退休工人的口述访谈,可以将阳泉铁厂招工方式进行归类总结。阳泉铁厂招工方式主要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组织类招工,此类招工方式主要有原厂工人保留和召回、组织调动以及军人转业安置三种;另一类是社会类招工,此类方式面向社会进行,主要有学生毕业分配和社会招聘分配两种。以下将进行分析讨论。
二、组织类招工
组织类招工是阳泉铁厂前期生产发展的基础,保证了工厂快速恢复并重新投产,一方面支援了解放战争的军事需要,提供了军械物资的后勤保障,另一方面带动了阳泉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阳泉地区的稳定。
(一)原厂工人保留和召回
1947年5月,阳泉铁厂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阳泉铁厂工人委员会,取代原厂内的伪民营董事会,接管一切工作,1948年4月,全厂经过一年的恢复重建后,厂内共产党员达到66名,经上级党委批准,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阳泉铁厂总支委员会”,阳泉铁厂工作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核心。
为了恢复铁厂生产,铁厂总支和铁厂工会决定,保留原厂工人进行生产,并通过档案资料和工人人际关系,向因战乱而离厂的工人发出了召回通知,邀请工人回厂参加生产建设。铁厂根据上级文件指示内容,“在收复前,确曾出力保护资材装备,使企业得免遭破坏的职工;或在收复后,确曾出力抢修,使企业迅速恢复生产的职工;除政府予以奖励外,均应受到厂方之奖励和优待。”
由此,在自愿原则下,铁厂保留了51名原厂工人,召回21名离厂工人,组成了新的生产工人队伍,这些原厂工人有生产技术和经验,带动和培养了一批新的生产技术工人。保留和召回的工人成为阳泉铁厂恢复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组织调动
组织内工作调动是阳泉铁厂招工的另一种方式。为促进工厂的进一步发展,将有特长和技术过硬的工人调入其它工厂,有利于促进其它工厂专业技术的提高,培养技术人才。
通过对阳泉铁厂1948年、1957年职工花名册分析,以组织调动方式招工入厂的工人,具体有两类,一类是上级委派,另一类是同业调动。根据对铁厂档案材料的解读发现,上级委派入厂的工人,主要选择有部队工作经历或有地方组织工作的同志,委派至工厂担任党政领导干部,这些同志政治可靠,思想进步,具体负责工厂的发展与决策事宜;同业调动入厂的工人,主要选择有技术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工人,特别是其它工厂的劳动骨干,这些同志进入铁厂后,担任生产一线的工长和技术员,保证工厂生产秩序,并对工人进行技术训练。
组织调动工作,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有效方式,可以保证全国各地建设经验、生产经验以及技术经验的相互交流,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生产建设差异。不论是上级委派还是同业调动,或是其它类型的工作变化,组织调动的目的,就是发挥最大力量参与工业建设,“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三)军人转业安置
军人转业进入工厂,是军人从业的良好途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军事作战减少,大量部队军人退伍回乡。从1950年至1965年,全国共进行四次大规模裁军,1957年《中央军委关于裁剪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中指出,为了削减军政费用,加大经济建设投资,提倡勤俭建军,“必须坚决采取更有效的重大措施,大量缩减军队员额。”退伍军人成为急需就业的群体,这一群体数量庞大,该如何安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部分军人复员后返回原籍,重新成为农民,他们当中有人担任民兵队长,有人成为治保委员,在农村继续为人民服务;还有部分军人被安置进入工厂,成为工人,参加国家工业建设。
根据1965年阳泉铁厂职工花名册统计,有320人从部队转业后被安置进入铁厂成为工人。复员军人进入阳泉铁厂的一般流程为,从原部队领取复员证和复员介绍信后,回到地方武装部或军事主管单位进行交接,登记在册,再由民政部门向劳动局提交需要安置工作的军人名单,由劳动局负责从所辖厂矿企业中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安置;劳动局在与用人单位沟通妥善后,由劳动局开具介绍信给复员军人,复员军人持介绍信进入工厂等待安排工作。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一个月时间。进入工厂后,铁厂需对复员军人进行安置教育,“先向复员军人介绍生产情况,组织实地参观,熟悉生产流程,启发他们热爱生产,并向他们作讲解、师范,以及了解厂内的各项制度和规定,并贯彻复员安置政策,而后让他们到予定的工作中去实习,然后再正式确定本人工作。”
复员军人是阳泉铁厂的“宝贝”,在生产工作中起带头作用。由于他们在部队中受到严格训练,其纪律性和生产积极性较之其他工人更高,特别是长时间的军事训练锻炼了其优秀的身体素质,可以承受较大的工作强度,从而在工作中干劲突出,有效的带动了其他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厂生产的快速发展。
组织类招工奠定了阳泉铁厂生产恢复的基础,为工厂扩大生产、提高技术培养了人才,同时保留了技术可靠、刻苦钻研的工人队伍,为铁厂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社会类招工
社会类招工是阳泉铁厂恢复生产后,扩大工人队伍,提高再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阳泉铁厂作为地区性重点工业企业,其建设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地区工业化建设的提高,工人队伍的培养,可以为其它兄弟企业输送有技术的工人,带动兄弟企业发展。
在对阳泉铁厂1965年职工花名册进行梳理分析后发现,以社会类招工方式进入阳泉铁厂的工人共有1756人,占全厂总人数的76.7%,这说明社会类招工已经成为阳泉铁厂招工的主要方式。
阳泉铁厂社会类招工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毕业分配,另一种是社会招聘分配。
(一)学生毕业分配
工业化建设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为培养这些人才,国家建设了一批工业专科学校和普通教育学校,选拔适龄学生进校学习,毕业之后为其安排工作。学校毕业生具有相应专业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进入工厂有利于提高工厂生产建设的质量水平,加强工人队伍的素质建设,因此工厂急需招聘学校毕业生,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学校毕业生进入阳泉铁厂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如工专、阳泉铁厂职工培训班等,全国各地工业专业院校的毕业生都有可能成为阳泉铁厂的职工,他们在毕业后或被直接分配进入工厂,或工厂向校方提出接收学生申请,由校方再行选拔安排学生进入工厂。由于在相关技术类院校进行学习,获得专业生产技能,因此学生在进入工厂一线生产后,可以快速发挥其知识能力,及时为工厂生产贡献力量。另一种是普通教育学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工厂,如大中专院校、高中、初中、高小等,此类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既便不具备相关生产技术或经验,但在进入工厂后也可以快速学习生产经验,在掌握生产技巧后开始工作。
因为学生长期在校学习,其社会背景较为简单,同时接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已形成秩序性,到工厂后能较快的适应工厂严格的作息制度,方便工厂对其进行管理与再教育,加速了学校毕业生更快投入生产建设一线进行工作。
根据统计,截止1965年,阳泉铁厂共有学校分配毕业生447人,其中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生278人,占分配畢业生人数的62.2%,普通毕业分配生169人,占分配毕业生人数的37.8%。在全部的毕业分配生中,大学生22人、大专生7人、中专生37人、高中生47人,这些高学历的学生在工厂中主要担任技术员、工程师、干部、技术工人等职务;其余分配入厂的毕业生主要以为初中生、高小生和初小生为主,担任厂内普通工人、机关干事以及福利副业部门职工等职务。
(二)社会招聘分配
社会招聘分配是阳泉铁厂社会类招工的另一种方式,在以社会类招工方式入厂的1756名工人中,约有1100人以这种方式入厂,占社会类招工总数的62.6%。阳泉铁厂社会招聘分配主要以阳泉市所辖范围为主,所招收人员为城市、农村青年。
具体招收办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阳泉铁厂向阳泉市劳动局提出招工申请,由阳泉市劳动局根据当年招工工厂所需人数发布招聘启事,组织应聘青年参加由劳动局命题的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分配入厂的资格,再由劳动局根据应聘者意愿或工厂要求进行分配入厂。1956年阳泉铁厂第一次向劳动局提出社会招工申请,阳泉铁厂退休职工金山是当年参加考试的其中一位,他回忆说:“当时劳动局发布告示,说阳钢、铝矾土矿、矿务局这些单位要招工了,我当时在村里是个孤儿,没牵没挂的就报名了。我以前参加过村里的识字班,认了不少字,一下就考上了,也不是很难。”
另一种方式是阳泉铁厂向劳动局提出招工申请,报备在案,获准自行招工的资格。由阳泉铁厂人事处办公人员到阳泉周边的乡村中进行现场招聘,招聘的地点一般为村委会。农民进入工厂做工,一方面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农村以外的世界,因此进入工厂当工人是广大农村青年的梦想,但是招工人数有限,仅有少部分人可以进入工厂。阳泉铁厂下村招工前夕,会同当地村委会取得联系,约定时间进入村中招聘,每个村子都有具体的名额限制。村长或支书将招工信息告知广大村民,集合本村适龄青年参加招聘面试。
原阳泉铁厂退休工人风元回忆说:“当时,铁厂来了人,坐在村委会院里,放着两张桌子,挨个问我们问题,问完了人家再考虑要谁,第二天通知。”同样,原阳泉铁厂退休工人振东也回忆称:“我招工时在盂县县城里,县政府门口,去的人特别多,铁厂的人挨个问,考察的可严了。我看那么多人,我以为我招不上,没抱希望,后来过了两天通知我,说我招上了,让我去上班。”
社会类招工成为阳泉铁厂培养新工人,支援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方式,扩大了工人来源,充实了工人队伍,培养了有技术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工人。阳泉铁厂培养的工人不仅满足了自身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为其它企业输送了人才。
四、结语
招工入厂,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注入强劲动力,新工人的加入有力支援了国家工业化发展,工人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
阳泉铁厂作为国家重工业建设的重点企业单位,在解放后迅速恢复生产,为解放战争、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屡次受到党和政府的嘉奖。
组织类招工为阳泉铁厂保留和召回了部分保晋铁厂老工人,为铁厂恢复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和骨干力量;通过组织内调动,一批有经验有思想的同志进入铁厂,成为阳泉铁厂新时代发展创新的中流砥柱,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工厂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同时也带了工厂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理念;军人专业安置成为工人,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带动了工人生产积极性。社会类招工是阳泉铁厂提高工人素质,扩大工人队伍的重要途径。学校毕业生进入工厂,提高了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并通过所学文化和专业技术,促进了阳泉铁厂的生产发展;社会招聘分配,使阳泉铁厂扩大了工人队伍,培养了一批可靠的技术工人。农民入厂成为工人,不仅将城市经验带入乡村,同时也给予了乡村新的机遇,推动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厂成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加速了工业化建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