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曲“武场”是打击乐的别称,与“文场”(指乐器中的吹、拉、弹的各种管弦乐,如京剧的京胡、二胡、南弦子、月琴、笛、唢呐等)相对,各占整个“场面”(乐队的别称)的半壁江山。
关键词:戏曲;武场;伴奏
中图分类号:1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0-0144-01
戏曲“武场”对于整个戏曲艺术,起着极为重要的艺术作用,其具体表现是:
一、戏曲“武场”的主要乐器种类
戏曲“武场”伴奏主要有鼓、板、堂鼓、花盆鼓、大锣、小锣、铙钹、撞钟、云锣等。鼓又称“单皮鼓”、“单皮”,是整个“场面”的指挥乐器。板又称“拍板”、“檀板”,常与鼓一起合奏,合称“鼓板”。堂鼓又称“同鼓”,常用于渲染战争、升帐、刑场等场面的气氛。花盆鼓又称“南堂鼓”,因形似花盆,故此得名。京剧中常用于[反二黄]唱腔的伴奏,以增加悲凉气氛;亦用于[夜深沉]等曲牌伴奏,以增其威严气势;还用于大场面的武打伴奏中,以壮其声威与气势。
大锣又称“京锣”,多用于武将或袍带(官员)人物上下场或战争及突变情节的气氛渲染。小锣多用于文人、女性、诙谐人物的上下场或配合表演上的小动作。铙钹系“铙”与“钹”的合称,其中又分如下幾种:其一是“大铙”,也称“大钹”,多用于渲染气氛及模仿巨浪声、风声等;其二是“小铙”,又称“走边钹”,北方称“镲锅子”,常用于黑夜行路的伴奏,以渲染气氛;其三是“水镲”,又称“普钹”、“宫钹”、“水钹”、“齐钹”、“荷叶”等,在南方又称“铙钹”,俗称“乓乓器”,是京剧“武场”中的主要乐器,用以按节拍;其四是“吹打钹”,也称“哑钹”,常用于唢呐曲牌伴奏中,亦按节拍。
撞钟又称“星”,常用于京剧[反二黄]的过门与评剧[反调]的伴奏中,起击节拍的作用。
云锣又称“九音锣”、“十面锣”,由10个固定高音的小铜锣组合而成,多用于专用的合奏曲牌里。
二、“武场”与“文场”的配合
主要是为演员的唱腔伴奏,在这方面,有许多例证,例如[闪锤],又称[拗锤]、[反长锤],系戏曲锣经之一,多用于[流水]、[摇板],[散板]过门之前,以领起下面的过门,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腔“我用兵数十年从来谨慎”的[摇板]过门前,即用[闪锤];又如[抽头],也叫[七字锣],亦系戏曲锣经之一,在京剧中多用于[二黄原板]或[四平调]的上下旬唱词之间,京剧《文昭关》中伍子胥的唱腔中的上句“哭一声爹娘难得见,难得见,爹娘啊!”之后,即奏[抽头],然后再接唱下旬“父母的冤仇化灰烟”。与“文场”配合,演奏曲牌,如[夜深沉],就主要以花盆鼓与“文场”配合,共同演奏,堪称珠联璧合。
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武场”与“文场”配合也好,还是单独演奏也好,作为“武场”演奏员,都必须树立全局观念与整体观念,不可以单枪匹马,更不可以喧宾夺主,要找准自己的艺术位置,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而要发挥出这种作用,就必须苦练过硬的基本功,在演奏技艺上要做到精益求精,例如对于大锣与小锣的重击、轻击、闷音、掩音、揣锣、打边等各种打法及其演奏技巧,都要达到十分娴熟的程度,只有这样,演奏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武场”的单独演奏
这主要是为演员的表演动作(程式动作)伴奏,在这方面,也有许多例证,例如[带锣],也是戏曲锣经之一,多用于演员跑“圆场”或武打的伴奏,京剧《打渔杀家》中萧恩唱完“江湖上叫萧恩不才是我”一句之后,与教师爷等人对打场面,即演奏[带锣];又如[长锤],也是戏曲锣经之一,又分[快长锤]、[慢长锤],[慢长锤]多用于更衣、徐步等缓慢动作的伴奏,京剧《文昭关》中伍子胥与皇甫讷互换衣服时,即奏[慢长锤];再如[急急风],是戏曲常用的锣经,多用于紧张、急促动作的伴奏,京剧《空城计》中司马懿率兵急袭西城时,即奏[急急风]。
四、渲染舞台气氛、烘托人物情绪、表现人物情感
在这方面,同样有许多例证,如锣经[阴锣],烘托“摸黑气氛,京剧《三岔口》、《武松打店》,均奏[阴锣];又如锣经[紧锤](也叫[串锤]、[望家乡]),常表示情绪急迫,京剧《战樊城》中伍尚下场后,伍子胥在[紧锤]伴奏中上场,焦急之中接唱“兄长上马泪淋淋,弟兄难舍又难分”一段;再如[乱锤],用于表现人物的焦急、烦躁、紊乱等心境,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念“倘若司马懿兵临城下,难道叫我束手被擒?这束手被擒”之后,即奏[乱锤],以表现其焦急烦恼情绪。其他如[叫头]表现人物情绪激动时的呼号、控诉,[哭头]表现人物情绪悲伤时的哭泣等等,不胜枚举。
五、结语
总之,在戏曲乐队伴奏中,只有用心投入到剧情中,将戏曲伴奏发挥到极致,用心对待每一场演出,提高自身的素质,始终用饱满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做好戏曲的调节和节奏控制的过程,反复揣摩和训练文、武场的处理手法,进而达到舞台演绎似真似幻的戏曲性效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