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宜兴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宜兴紫砂艺术融合陶瓷文化与荼文化精髓,有着蓬勃的艺术生命力,数百年来蜚声海内外。在紫砂器皿难以计数的艺术造型中,那些浓缩了紫砂艺术精髓的经典造型,可谓是数百年紫砂造型装饰艺术的巅峰之作,隽永耐看,掇球壶、仿古壶、石瓢壶等是紫砂圆器造型的曲型作品。
关键词:陶瓷;紫砂壶;掇球壶;传承;创新
紫砂壶在以往的数百年中,一些作品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举世闻名的经典名作。“掇球壶”是紫砂光素器中经典作品之一。它体现了紫砂文化中的端庄、稳重、虚实相宜、积极向上的精神。
“掇有拾取、选取、获取之意,也通“缀”即连接之义,因此掇球,实际上就是将选取若干球状体并将其按一定规律,美学法则连接起来,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先虽然数学方面的成就不及希腊,罗马那些人,但在艺术方面的创造绝对是高人一筹的,掇球壶就是其中一例。从整体造型来看似乎并不象球,但细细分解无不取之于球!壶身就是一个大球,当然有的壶适当将其形体压扁一些,这也是为了整体美的需要,壶盖是半个球,盖的又是一个球,而壶嘴及壶把则是截取球上的一个弧,然而,假如仅仅是凭借这几种全球、半球,球中一段而随意拼拼凑凑的话,那又成了一个怪体,我们的先人是在拾取之后进行加工,改造,然后进行美的更迭。来看壶身,若是一个滚圆的球,那按照透视学的观点来看它的最亮点应该是球体的中间,这个亮点至上而下左右应该是等距离的,然而,掇球壶却将壶腹稍稍往上移一点,这就使壶身更显挺拔俊秀,也就是以壶身扛起了壶嘴与壶把,这种几何学上的比例,我们的制壶先辈虽然说不出道道儿来,可他们知道必须这样,否则的话,这壶做出来就太丑相了。壶肩至壶口必须有一个直挺的过度与衔接,壶口与盖的相接要有线条承载,否则那壶盖就没有一个根基所在,壶盖虽为半球,但又不是绝对的,它可以根据需要作适当的切割,那盖的也是如此,但必须从整体上看是球形,换成桥形,扁形,方形都将不伦不类。壶流必须一弯半,而其口小根大,与壶面的连接应该很自然的,仿佛从壶体上转折过去。壶把要从壶肩开始,逐渐由粗变细,引至壶下腹而收,这样整个壶看上去犹如行云流水,非常畅达。壺流必须一弯半,而其口小根大,与壶面的连接应该很自然的,仿佛从壶体上转折过去。壶把要从壶肩开始,逐渐由粗变细,引至壶下腹而收,这样整个壶看上去犹如行云流水,非常畅达。
掇球壶有三款典型的风格,在不同的时期所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格。
一、大亨掇球
由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川埠上袁村(现丁蜀紫砂村)邵大亨创作。壶体浑圆硕大,浑厚华滋,壶嘴短小前冲,曲线优美;壶把自由舒展,飘逸放达;壶口略小,壶盖略呈拱形,壶钮呈圆球状。整件作品雍容大度,气韵生动。大亨其人心高气傲,不畏权贵,不媚俗。
二、友廷掇球
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上袁村制壶高手邵友廷所作。友廷掇球秉承了“大亨掇球”壶身势雄气沉的特点,但对大亨掇球进行了大胆的再创作,在壶身与壶盖的连接部拉高成壶颈,壶嘴微曲略直,显得冲力之势更为突出,壶口设计放大,壶盖抬高成三分之一的半球状,壶钮球形更圆,与“大亨掇球”相比,整体壶形更贴近“掇球”之名。从审美角度欣赏,应该说:“友廷掇球”是“大亨掇球”的再创造和再发展,在“大亨掇球”与“寿珍掇球”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三、寿珍掇球
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紫砂艺人程寿珍所作。程寿珍号冰心道人,他在“大亨掇球”与“友廷掇球”的基础上更大胆地三度创新,壶身更圆更丰满;壶口再放宽,壶颈再度拉高更显精神充沛;壶盖极度夸张,呈饱满的半圆球;壶钮圆珠适度放扁,在视觉上让壶盖的张力充分展开;壶嘴增加曲线的弯度;壶把飘逸舒展中见好就收,形成了一个“耳朵”形曲线的优美空间,各部比例协调,多一分则累赘,少一分则缺憾。整体造型古朴敦厚、秀美醇和,壶钮、壶盖、壶身在视觉上形成了三“球”重叠之势。“寿珍掇球”在民国初年曾参加美国“巴拿马国际赛会”,这件工艺精湛、形态优美、有着浓郁中华民族文化气息的作品,在该赛会上荣获唯一的“特别优等奖”,为中华民族工艺在世界上增了光。
美的紫砂作品总会得到传承,这就是经典。“掇球壶”从视觉审美的角度看,掇球稳重、端庄、平衡。这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审美习惯。从西方美学观点来分析,“掇球壶”,特别是“寿珍掇球壶”符合黄金分割率的美学规律,也可以说“掇球壶”是几种规范的几何图形巧妙、科学地组合而成,运用虚实、对比、统一,壶嘴、壶把、壶身各部分均衡协调,节奏、韵律互相呼应,以茶具的形式统一起来。从把玩的角度看,它手感舒适、光润宜人;从日用的角度看,它出水流畅、口盖紧密、端拿舒服、放置稳重,这就是紫砂壶艺术的根本。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