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在学校教育这一领域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作用,笔者从消费、生产、发展和价值观等角度谈了对高中政治教材里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从高中政治教材的消费入手,结合树立正确的消费原则提出绿色消费观,践行绿色生活,同时也要发挥政府在这一领域的作用;结合经济生活的微观主体——企业,强调发展绿色产业,开展清洁生产;结合党近些年来对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谈到可持续发展及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应有的作为;最后强调生态价值观的确立重要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理念和灵魂是生态文化问题。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272-01
河南省的课程改革已经十年了,在高中政治四本必修教材中,每一个模块都渗透着生态文明的理念。结合十年教学经验,本文从教材里的生态文明理念来谈谈对发挥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构建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认识。
一、消费与生态文明教育
高中政治教材遵循“三贴近”理念(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必修《经济生活》模块第一单元就是从与学生日常生活最密切的消费问题讲起。这单元的“消费及其类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知识点,是与生态文明教育结合的绝佳点,教材落脚到“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上。
绿色消费是指人们追求美好、洁净环境,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体现了人类崭新的生态文明道德价值观。在对学生进行绿色消费观教育要着重强调两个方面:
(一)倡导适度消费,践行绿色生活
绿色消费强调的是适度消费、可持续消费,反对的是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这与《经济生活》教材中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刚好相对应。适度消费是生态文明价值观下消费者以获得基本需要满足为标准的合理消费,崇尚节俭,反对无节制的盲目性、攀比性、炫耀性脱离现实生存环境与合理需求的高消费。在目前我国以扩大内需为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下,更应倡导适度消费,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就餐拒绝一次性餐具,出行选择低碳交通工具,購物自带环保袋等。
(二)树立绿色消费观,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我国政府早在2008年就颁布过“限塑令”,可十年来的事实证明“限塑令”效果不佳,在大的商场、超市略有效用,然众多集贸市场、街头小店、流动摊点仍是“盲点”。个人消费需要对环境负责的观念还没建立,一次性餐具和商品过度包装等现象普遍。这就需要发挥政府在绿色消费中的推动作用,在修改后的教材《政治生活》中,将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特别列出,突出了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责。政府应该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意识,这是推广绿色消费的重要前提。通过建设绿色消费型政府的示范效应,使全民的节约意识得以提升。
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完善促进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经济政策,扶持企业实施绿色科技创新、规范绿色产品和服务定价等。当然,更要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建立促进绿色消费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绿色消费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标识认证体系、健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以及完善促进绿色消费的制度体系等。
二、生产与生态文明教育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核心内容是生产,我们重点可以从生产与消费、生产与企业两个方面来展开生态文明教育。
(一)发展绿色产业
在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知识点的讲解中,可顺承前面的绿色消费内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者手中的钞票就是一张张选票,如果这些选票投向了绿色产品,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就会使得生产者把生产资料投向绿色产品,企业迫于各方压力以及受诱于种种利益而进行绿色生产。
(二)开展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在教材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知识点里可从战略、科技、形象等方面植入生态文明教育,提出清洁生产。学生是未来企业生产的管理者、参加者,使学生明白企业要用“长远的生态道德眼光,从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公共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把绿色作为最基本的企业底色,把减少生态污染作为企业行为的道德底线,义无反顾地选择清洁生产,自觉承担起企业的生态保护责任”立义深远。
三、发展与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生活》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是一个重点知识,围绕这个知识点结合第三单元的财政税收和第四单元的“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等知识,植入生态文明理念。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二)资金和政策支持
各国政府皆注重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可采用包括税收、财政在内的产业政策扶植绿色产业,这也是教材中财政和税收知识点常考内容。
四、价值观与生态文明教育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就是生态价值观的确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哲学思维看待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认识与行为实践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剖析了人和自然、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出发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命题,并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到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体系中。
高中政治教材最后一个模块《生活与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为整个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做理论依据。在《生活与哲学》的最后一单元“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内容落脚到价值选择上,这又回归到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上来,并最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归根结底,正是人们愈来愈强烈的生态价值观,包括作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作为生产者的绿色生产意识、作为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制定者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真正促使生态文明由理念走向行动。
(二)生态文化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理念和灵魂
高中思想政治新增了《文化生活》教材,在第二单元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谈到我国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中让学生感受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境界。在第三单元的文化与民族精神中谈了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中华文化之中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中华文明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人们常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生态文化的命题,并将此视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实现思想观念变革的前提。指出我们还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要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主张利用传承并发扬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名胜和生态文明景点的文化内涵,号召在城市的开发和建设中要努力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