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剪纸艺术是甘肃庆阳地区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有著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积淀了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庆阳人们的心理意识,是庆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经验的形象表达,内含者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庆阳剪纸艺术中,鱼的形象运用非常广泛,样式表达极为丰富,文章仅针对庆阳剪纸艺术中,鱼纹形象的内在民俗文化内涵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庆阳剪纸;鱼纹形象;图腾崇拜;阴阳哲学观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139-01
一、庆阳剪纸概述
庆阳地区的剪纸艺术对各种动物的形象体现,都有其独特的生命特征,是庆阳劳动人民对生命形式的理解,通过剪纸创作来表现对生命的热爱与崇拜。在诸多动物形象中,鱼纹形象的剪纸表现题材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丰富的表现内容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民间鱼纹形象的剪纸,既可以说是对自然界中生物形象的艺术化表现,同时也是人们自身主观情感意识的一种寄托,建立在劳动人民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的体验与理解基础上,融入自身的主观情感,是一种感性的艺术形象再现。
二、民间鱼纹剪纸中的图腾崇拜意识
图腾信仰的产生有其具体历史原因,远古时代,由于人类生存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感到束手无策,于是把自然界中某些具有特异功效的物体视为图腾崇拜的对象。
人类对鱼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远古时代,先民的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院十分匮乏,选择的居住环境也一定是择水而居,因为鱼的繁殖能力比一般陆地上的动物都强,鱼资源作为先民们的主要事物,可以说是用之不尽的。而且,捕鱼要比其他猎取事物的方式危险性要小的多,因此,渔猎就成为先人主要的谋食方式。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人们对鱼产生了膜拜意识,人们膜拜鱼,却又因为生存不得不对鱼进行捕杀,为了在渔猎生产中祈求得到更多,并希望得到宽恕和保护,于是便向图腾祈祷。
在《山海经》中,有很多关于鱼崇拜的文献材料,《海内北经》中云:“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所描绘的就是拟人化的鱼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鱼图腾的一种反映。《大荒西经》中有记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此段经文反映的是一则与鱼有关的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中华人文始祖高阳帝颛顼,与鱼合二为一,一体复生的神话故事,更加鲜明的体现出鱼图腾的崇拜色彩。
三、庆阳鱼纹剪纸的阴阳哲学观体现
庆阳民间的鱼纹剪纸艺术,可以说是对我国古代阴阳哲学观的承载。西方的哲学理念,是以自然科学的角度和观点来认知世界,而我国传统的古典哲学,则是以阴阳观来认识世界的,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了阴阳五行说。庆阳鱼纹剪纸艺术中,鲜明的揭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根深蒂固的阴阳哲学。清初马骕编撰的《绎史》一书中提到:“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就是阴阳哲学观的表述。在庆阳地区,也有以男为阳,以女为阴;以南为阳,以北为阴;以左为阳,以右为阴等等阴阳哲学观。
受中国本源哲学观影响,中国庆阳剪纸多以生殖繁衍作为表现主题,并通过“观物取向”的象征手法,运用通感联想、象征寓意等造型手段把自然属性的动植物同阴阳观结合起来。鱼本身具备的超强生殖繁衍的自然属性,成为民间代表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形象,因此,鱼纹的剪纸造型具备了诚挚繁衍的生命意向。
鱼纹剪纸内容组合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阴阳属性也不一样。如庆阳剪纸中的《抓髻娃娃》发展为“吉(鸡)庆,有余(鱼)”(胖男抓髻娃娃和鱼鸡的结合),《鱼戏莲》将鱼、莲形象结合的剪纸,通常是被列为“吉祥图案”的范围内,取莲(连)鱼(余)的谐音而得的,但是追其历史,谐音的文字命名是在宋朝以后,特别是明清市俗文化发展以后,才开始利用文字谐音来架构图式文化内涵的。
《鱼戏莲》中的鱼与莲代表了男阳女阴的两性,是对性与生命的喻义,加之此种类型剪纸在庆阳地区的实际应用,可以看出鱼莲结合不单单是图式上的组合,而是对生殖崇拜的一种遗存,对生命繁衍的一种认同,另外,《双鱼枕》、《鱼穿牡丹》等剪纸艺术作品,都是远古阴阳哲学观念的承载体现。
四、结语
庆阳地区的鱼纹剪纸艺术,是对当地劳动人民生活常态和观念意识的一种侧面反映,这也正是民间剪纸艺术之所以有着浓郁民族文化韵味的主要原因。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鱼纹形象剪纸艺术的表现方法,独特的视觉思维方式,内涵的朴素审美理想以及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成果,深度挖掘民间剪纸的民俗文化内涵,利于使庆阳这一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