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彩陶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物质遗存,代表了这一时期先进的生产力和艺术水平。天水地区发现了迄今最早的彩陶,同时也分布有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艺术碰撞融合的关键区域。本文以搜集整理天水地区出土的彩陶精品为对象,讨论天水在我国彩陶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甘肃天水;彩陶;地位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128-02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彩陶则是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制陶业进入更高阶段的产物。彩陶的生产不仅为满足群体物质生活的需要,也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审美需要,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彩陶日趋繁复的纹饰,既表现了先民对客观实物的感受和认知,更反映了先民的生活情趣和对美的追求。
甘肃处于黄土高原的西端,是我国最早的农业发源地区之一。位于甘肃东南部的天水,早在距今约8000年就诞生了比仰韶文化还要早1000多年的大地湾文化,出现了与西亚两河流域彩陶遥相呼应的我国最早的一批彩陶。彩陶在天水地区分布范围广,造型精美,纹饰多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甘肃天水彩陶文化序列概述
最早的彩陶出现在大地湾一期,距今约7800-7300年(年代目前多以8200为上限),早于仰韶文化。大地湾一期彩陶以圜底钵为主要器形,在钵口有一圈带状的光滑面,用含有赤铁矿的颜料液加以光润,经烧制后形成暗红色的宽带纹。仰韶文化彩陶在天水分布也很广泛,在大地湾遗址、师赵村与西山坪遗址、傅家门遗址等众多遗址都有发现;石岭下类型彩陶特点鲜明,天水地区为其核心区,它上承仰韶文化,下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发展到了彩陶文化的巅峰,特别是早期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纹饰繁缛,线条流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在天水地区也有很多发现,如礼辛遗址、周家湾遗址等;齐家文化也发现了数量较少的彩陶。
二、天水重要遗址及出土彩陶简介
(一)秦安县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的五营乡邵店村,分布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上。遗址面积约275万平方米,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地湾遗址以文化类型多、延续时间长、历史渊源早、技艺水平高、分布面积广、面貌保存好而备受考古界关注。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大地湾一期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大地湾遗址对于建立渭河上游史前文化序列、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地湾一期宽带纹三足彩陶钵。距今7800-7300年前,高12厘米,口径27.3厘米。敞口、弧壁、圜底,三锥足,夹砂红陶。口沿外绘红色宽带纹,内绘一圈红色窄线纹,下腹饰交错绳纹。
2.大地湾一期绳纹圈足红陶碗。距今7800-7300年前,口径18厘米,陶质为夹细砂红陶,以陶器器表印有交叉绳纹为特征,八千年前出现的圈足碗样式至今依旧被沿用。
3.大地湾四期弧边三角纹彩陶盆。距今5500年前,高16.4厘米,口径39厘米,底径13.2厘米。器身施橙黄色陶衣,腹部以黑色彩绘两两相对的弧边三角形纹饰,一周六组。
4.大地湾四期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高32.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6.8厘米。瓶口呈圆雕的人头像,头的左右和后部都是披发,前额也垂着一排整齐的短发。眼和嘴都雕成孔洞,两耳皆有一小穿孔,是垂系饰物的耳孔。陶瓶的腹部以黑彩画三横排大致相同的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
(二)秦安县王家阴洼遗址
王家阴洼遗址位于天水秦安县城东北,分布于鱼尾沟的中游。鱼尾沟为清水河的支流,因上游分成两支状似鱼尾而得名,遗址就坐落在鱼尾沟两支上游交汇处东岸的第二台地上,属典型的山地遗址。1981年9月,甘肃省博物馆大地湾发掘组进行了清理,发掘面积625平方米,清理出房基3座、墓葬63座、灰坑2个、灶坑3个。王家阴洼遗址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遗址是仰韶文化早期半坡类型和晚期宝鸡北首岭类型上层遗存。
王家阴洼遗址是已公开发表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最西部的。为研究陇山两侧仰韶文化异同提供了珍贵资料。1989年,秦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鱼纹彩陶盆。高15厘米,口径50厘米。广口、卷唇、弧壁、圜底。泥质红陶,上腹部用黑彩绘两组变体鱼纹。
2.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猪面纹彩陶壶。距今约6000年,高20.6厘米,腹径15.3厘米,底径6.8厘米。壶呈葫芦形,小圆口、束颈、曲腹、平底。口部绘四组三角形纹;腹部绘一圈二方连续的猪面纹,互连的猪面共用一个眼睛,成功地运用双关形的装饰手法。
(三)甘谷县西坪乡水果沟通址
水泉沟遗址位于天水市甘谷县西坪乡石坪村西侧的台地上,西南为石洼河。遗址南北长约900米,东西长约400米,总面积约为36万平方米。遗址断面上暴露有灰坑、房址、烧土坑、墓葬等遗迹。地表采集有骨器、鬲足(西周)、彩陶等陶片,1958年出土人面鲵鱼纹彩陶瓶。1984年被甘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面鲵鱼纹彩陶瓶。距今约5200年,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2厘米。小口、长颈、平底。腹上部有双耳,颈部有堆纹一圈。瓶腹绘黑色人首形的鲵鱼图样,一双短臂向外伸出,全身为斜格纹,尾部弯曲。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高超的艺术再现水平。鲵鱼绘于瓶上,是这个不知名的氏族的图腾纹样,可能是他们信奉的祖先形象,有人认为这种人面鲵鱼是中国最早的龙图,视之为龙的“史前祖先”,也不无道理。也有学者认为,鲵鱼的纹饰和发源于天水的伏羲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很有可能是伏羲氏族“龙图腾”的前身。
(四)柴家坪遗址
柴家坪遗址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下坪村东的台地上,遗址地处渭河、毛雨河、小河子三河交汇处,背山面水。遗址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长约250米,总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遗址断面上暴露有陶片堆积、灰层、鬲棺葬、屈肢葬、灰坑等遗迹。198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红陶人面像。距今约5200年,残高15.3厘米,宽14.6厘米。天水柴家坪出土,人像高颧阔面,眉微隆起,嘴、眼镂空成横条状,鼻呈三角形,两耳垂各有一穿孔。
三、天水彩陶在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甘肃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别是马家窑文化,早已因其彩陶的高度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在武山石嶺下遗址发现了早于马家窑类型的石岭下类型遗存,在天水罗家沟遗址又发现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与马家窑类型由早到晚的三叠层关系,有关马家窑彩陶来源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随着秦安大地湾、天水师赵村与西山坪、武山傅家门等遗址的发掘,不仅在地层上确认了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早晚关系,出土大量彩陶也为追寻彩陶的源头找到了线索。已有的发现完全能证实甘肃史前彩陶具有完整的起源与发展序列,而天水出土彩陶则是该序列中重要的一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