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颐和园排云殿陈设的变迁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7043
臧辰盎

  摘要:排云殿是园内体量最大的宫殿,建筑工程浩大。当时一个工人工作一天叫一个工,而排云殿光是内部装修就用工二十七万五千七百二十四个,排云殿的殿内面积近八百平方米,内部装修时,首先要用隔断和半隔断的方式,把殿堂分割成不同的空间和区域,既要保证空间的流动感和通透性,又要兼顾装饰美化功能,这是中式建筑中特有的装修手法。排云殿中分割空间的装修多达七种,共二十九件,数目之多,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首屈一指。

  关键词:颐和园;排云殿;陈设

  中图分类号:K87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126-02

  一、前言

  据说慈禧太后原本想将排云殿作為自己的寝宫,工程尚未结束,慈禧太后就迫不及待地住了进去,结果当晚就生了一场大病,她突然想到,这里以前是大报恩延寿寺,会不会是因为在佛寺的旧址上建寝宫冒犯了神明,才染上了重病。于是,她把寝宫改在了乐寿堂。不管这个传说是否属实,排云殿最终成为慈禧太后举办万寿庆典的场所。

  排云殿陈设其形制、规格、造诣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对于晚清宫廷艺术、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价值。由于诸多因素,排云殿中陈设已无法展现它当年鼎盛时期的风采,因此研究其变迁及变迁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宫廷时期丢失、取用因素

  光绪年问及宣统时期宫廷间丢失或取用的排云殿陈设,根据《颐和园天字号陈设册》整理总结:

  二百三十四:光绪四年九月二十六日随驾用

  二百四十:宣统四年十一月初七失去

  二百四十二:宣统四年十一月初七失去

  二百五十二:宣统四年十一月初七失去

  二百五十四:宣统四年十一月初七失去

  二百五十九:宣统四年十一月初五失去

  二百六十四: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随驾用

  二百八十五:五彩瓷双蝠耳小瓶一件(宣统四年十一月初七失去)

  二百九十五:白地五彩瓷瓶一件(宣统四年十一月初七失去)

  四百四十八: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掌案张春喜取去

  其中,随驾用文物二百三十四号、二百六十四号以及取去用文物四百四十八号,无明确记载也无法考证是否归还。

  其余七件二百四十号、二百四十二号、二百五十二号、二百五十四号、二百五十九号、二百八十五号、二百九十五号文物,皆为宣统四年十一月初五或初七失去,宣统四年即公元1912年。

  也正是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中华民国”纪元。正处于风雨飘摇,即将覆灭的清王朝或许那时再也无法更无力守护排云殿精美的陈设,甚至连二百四十号、二百四十二号、二百五十二号、二百五十四号、二百五十九号文物姓甚名谁都无法得知了。

  三、历史因素

  (一)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偕同6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在乾清宫颁布退位诏书: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清政府退出朝政之后,颐和园成为逊清皇室私产,由清内务府管理。1913年4月24日,步军统领衙门制定了《瞻仰颐和园简章》,使达内高官显贵们有了“凭照参观”的特权。后由于北洋政府参政困难,对皇室400万元的经费逐年短欠,民国政府为了补贴原皇宫人员的生活,1914年5月,步军统领衙门与内务府一致决定,特将颐和园辟为公园,将其所有收入归皇宫人所用。颐和园作为“博物馆式”公园,展出的多为铜器、瓷器、玉器以及钟表,缺少了生活气息的服装服饰、文房用品。

  不同于以往作为“庆寿”之用的排云殿,排云殿也作为了文物陈列馆,安装了保护用的围栏,供人们参观游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本的规制及美观程度。只有排云殿宝座区为原状陈列,保留了原有的陈设。

  (二)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鲸吞东北,虎视华北。北平,这座历经历史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黑云压顶。国难当头,解救珍贵文物的安全问题己成燃眉之急。国民政府行政院最终颁布指令:“所存各项古物,均属珍贵之品,现值时局紧张,为预行防护计,拟先择有关文化之古物,秘密装箱,运至安全地点寄放。”虽然做了防护措施,但抗日战争时期,排云殿内原来所陈列文物仍受古物南迁及日本侵略者抢夺影响极大。

  1950年1月得知南运文物北返,将部分文物从南京运回北京,但首先运至北京故宫博物院,经过多次协商才将一部分文物分给颐和园,共归还颐和园陈设325件,只为原南迁古物的13%。颐和园管理处对这些文物都进行了认真的登记造册。后颐和园请来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协助颐和园恢复文物陈列。

  (三)文革时期至今

  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来临时,颐和园文物工作受到了很大冲击。园内的部分固件门窗被拆卸,佛像被拆毁,大部分牌匾被丢弃长廊彩画备涂改,名贵花木被伐除。为了文物安全,工作人员将店堂中的文物陈设集中于店堂角落的一小间内,连夜将它们撤进了文物库,使排云殿成为空屋,后将排云殿办成了毛主席万岁万万岁展览,内容是当时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各个场面,引来了众多游人。

  文革后期1971年春,北京市市委书记吴德指示:恢复颐和园原名;恢复排云殿、仁寿殿、乐寿堂3处原状陈列。因此排云殿开始恢复文物展览。20世纪80年代撤回了不少一、二级文物回文物库房。又因德和园大戏台的开放,将大八音琴、景泰蓝麻姑献寿等文物充实于德和园展览。后出于文物安全的考虑,排云殿文物多次撤回文物库房保管,使陈设趋于简单化。为不显过于单调,在排云殿设计陈展中多添置了一些家具,如金丝楠木翘头案、红木太师椅、紫檀木条桌、红木方几等二十多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