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维被后人称为“诗佛”,因为其将佛教思想融入诗歌创作中。在唐代文化儒、释、道并行的开放文化背景下,以及王维家庭和自身仕途的坎坷经历的影响下,最终导致王维最终归隐于佛教门下。我们在其诗歌中可以解读出这种佛教思想的智慧光芒。
关键词:王维;诗歌;佛教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5-5312(2018)14-0004-01
一、唐代的文化大背景
隋朝存在了短短37年后,唐朝建立。隋朝虽然短暂,但为唐代的文化繁荣局面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唐代统治者在统治思想方面也是具有开明性和包容性的,唐代没有一个定于一尊的官方意识形态。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市民学习佛教者众多。佛教思想已渗入到诗歌创作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中。诗人王维生活于这个时代其诗歌中展现着禅静空远的审美境界。
二、诗人王维的家庭背景及主要经历
王维(701—761年),是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字摩诘,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其父为蒲州人,其母博陵崔式,师事佛教禅宗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禅师三十馀载。母亲虔诚信佛对王维的影响很大。王维仕途多坎坷,721年被贬为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司仓参军。他不愿意谄媚自进、同流合污,由于他的妥协思想和软弱性格,他没有毅然辞官归隐、而是采取一种半官半隐、亦官以隐的方式,得过且过。以后,又经营了蓝田辋川别墅,作为他和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所。隐居习佛使王维保持了洁身自好,获得一种和平宁静的心境,又使他得以从混浊的官场脱身出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他站在理想的高度追求大自然的美,努力发掘自然美的奥秘,创作出大量壮美或幽美的山水田园诗,如《终南山》、《山居秋暝》、《辋川集》等。王维潜心习佛,用佛家的智慧来化解仕途坎坷的愤懑之情。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到他这种看淡世间万物的静空的佛性智慧。王维佛性思想的形成与其家庭以及仕途都有一定关系。
由于母亲信佛,他便在母亲晚年时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买下一处别墅,即辋川别业,供其母吃斋念佛,以享天年,这也成了他最后的归隐之处。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王维自幼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就自然难免了。而真正让王维步入佛门的是他在仕途中遭受的打击和政治生活的失意。王维开始时积极入世的政治热情被官场的黑暗以及上层社会荒淫无度的生活所冷却。在被贬济州后,使王维本就脆弱的政治热情一下子就冷却了,他寄情山水,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开创了唐代诗坛的山水田园诗派。后来政治生涯几经辗转,期间归隐的念头时有时无,最终走向了身在朝廷,心在山野,身心相离的半官半隐的人生道路。在归隐期间跟随老母在辋川别墅吃斋念佛。并将佛教思想融入诗歌创作中,来疏解政治失意的痛苦。
三、佛性智慧在诗歌中的体现
由于王维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受佛教思想深远的影响,在其诗歌中蕴含着佛性的智慧。王维在半官半隐的生活中通过学习佛法来求得内心的澄澈与空明,我们可以在他具体的诗篇中来阐释其中的佛性智慧。以下选取王维几首诗作进行解析,来阐述其诗歌中的佛性智慧。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开头“人闲”二字交代出诗人自由闲适的状态为写山静打下铺垫。桂花的花瓣是极其小的,而诗人能注意到桂花的飘落说明诗人的内心是非常静谧的,可以说是虚静的状态。在万千景物中诗人用桂花的飘落来说明环境以及诗人内心的安静。‘而“桂花落”是一富有动感的描写,接下来诗人所写的却是夜晚的山间安静和空旷,一动一静,正是安静和心静注意到了花落,而花落更映衬出山间的幽静。月亮出来,光辉洒满整个山间,惊动了山鸟,鸟儿时而在山中发出鸣叫。月亮的出现是一个缓慢的动的事情,由于山间太空旷安静了却“惊”到了山鸟,“惊”字进一步体现出山间的安静,正是安静,月亮移出云间才会引起山鸟的惊飞,后接着又写动,鸟叫划破寂静,引起诗人的注意,由动又显示出静,否则诗人是不会听到的。
诗人通过“桂花”“月亮”“山鸟”这些意象在动与静的流动中,诗人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了“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王维这样写,不仅是一个艺术手法问题,而且还包含一个哲学理念,宣扬了虽动而常静的禅宗寂灭的佛教思想。王维在写景物的动与静中蕴含着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动静不二,真探生命的本源。
《终南别业》诗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读出王维从中年时期开始潜心习佛,晚年就住在辋川别墅。兴起时独自在林中散步,在澄澈的胸怀下眼前呈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与王维此句诗意相同的表达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用佛教的表达是“空即是色”,在内心的思想境界达到超越现实的佛家境界就能看到万物本来的自然的面貌,并从中感到愉悦。下一句的“行”与“坐”,代表一动一静,而“穷”和“起”代表着“有”与“无”。“动静”是佛家智慧而“有无”是道家观念,这句是王维佛与道思想的融合,表达了佛、道相通的智慧,生命的存在是动,是有,而生命的死亡是静,是无。生命的过程都是由静到动,再由动到静,也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组成生命的元素可看做是静的是生命无的状态,生命活跃的状态可看做是动的有的状态。最后一句讲王维在散步途中遇到山中老人与他交谈起来竟忘了回家,山中老人的淳朴之情打动了王维所以与他交谈起来感觉舒服惬意才会忘记时间的流。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首诗写了在山涧中人烟稀少的地方,有一支芙蓉花,春天到来,枝头绽满红色的花朵。即使在少有人欣赏的地方,它们仍旧是按照生命本来的轨迹热情的开花再凋落。诗人看到这支不被人欣赏的红花,想到自己失意的政治生活。生命应该按照本来的轨迹前行,而不应该因为不被重视而放弃自己,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命使命,这种使命是不会因为周围有没有人欣赏而能轻易改变的。这首诗的意象简单明了:山中芙蓉花自开自落,无人知晓。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而这种审美境界只能由空寂清明的心境开出。当我们从尘事中抽身出来,纷驰的杂念骤然消除,人心进入禅定,此时的它就像一面洁净的镜子,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朗然呈现。
《山居秋暝》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寂静的山林在下过一场雨后,植物空气都被冲刷的干净新鲜,秋季傍晚的空气有一丝丝的凉意。在松树的斜上方出现一轮明月,安静美好。而那附近的泉水淙淙流下,欢快美好。此句一静一动,勾勒出一幅静谧美好的山水画。竹竿晃动发出清脆的响声是女孩洗衣归来,莲叶在水面浮动是捕鱼归来的人们。此句描绘出一副生趣盎然的生活晚景图,这种恬淡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是王维所心之向往的。最后一句,表达出身在官场的王维看到这种随心所欲的田园生活而表现出的愿意留居此地的心情,虽身在官场只要内心能够放弃功名利禄是同样可以享受这种自然的生活环境的。此时禅意已在王维心中生根,归隐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王维向往的恬淡生活要在内心摆脱了现实功利的空寂清明的心境下才能實现的。此诗在描绘了雨后清新的山景与淳朴的山民生活场景后表达出诗人想要归隐的田园情怀与佛性智慧。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