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达里尤斯·米约和他的《丑角组曲》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698
梅经炜

  

  

  

  摘要:萨克斯管因其优美多变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活跃在古典、现代、流行、爵士等多种音乐风格的舞台上,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青睐。本文选取古典萨克斯管作品中的典范之作《丑角组曲》,分别对《丑角组曲》的作者简介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丑角组曲》的作品分析,《丑角组曲》的演奏心得等方面进行浅谈阐释。

  关键词:达里尤斯·米约;丑角组曲;古典音乐;萨克斯管;钢琴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058-04

  说到《丑角组曲》(Scaramouche),就必须谈谈它的作者,达里尤斯·米约(Darius Milhaud),1892年9月4日生于法国的普罗旺斯,1974年6月22日瘁于瑞士的日内瓦。米约与二十世纪前期法国的五位作曲家奥里克(Auric)、迪雷(Duray)、奥涅格(Honegger)、普朗克(Planck)、塔勒費尔(Taifei)被法国音乐评论家科莱(Collet)于1920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法国六人团和萨蒂》的文章中称为“六人团”,从此“法国六人团”的称号在法国音乐界不胫而走。米约的音乐风格深受其他五位成员普遍偏爱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及爵士音乐的影响。代表作包括爵士风格的芭蕾《屋顶上的牛》,歌剧《可怜的水手》、《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2部交响曲,管弦乐《普罗旺斯组曲》、《法国组曲》,大量协奏曲,18首弦乐四重奏,钢琴作品《忆巴西》(后改编为管弦乐),以及萨克斯管作品《丑角组曲》等,他是20世纪产量最大的作曲家之一。

  达里尤斯·米约17岁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先后拜杜卡(Dukas)、丹第(Dlndy)等人为师学习作曲,通过系统的学习,在作曲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米约因喜欢诗歌而与克罗得(claude)相识,1917年克罗得出任法国驻巴西公使,米约作为秘书一同前去,以致于米约后期的很多作品都带有强烈的巴西音乐风格。

  米约作品的显着特点是形式多样化,这在他的歌剧中得到充分体现。三幕歌剧《奥菲欧的不幸》、《奥雷斯忒斯》、独幕五场歌剧《阿里阿德涅的奖赏》、独幕歌剧《美狄亚》等均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但在音乐语言上却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分别采用了中古调式、双调性、多调叠置等多种调式调性进行创作。

  关于萨克斯管作品《丑角组曲》(Scaramouche),这个作品的灵感源于1937年的舞台剧《飞在空中的医生》,并由这部舞台剧的配乐编曲而成。这首作品是米约为古典萨克斯演奏大师穆勒(Mule)而作。穆勒晚年回忆称,《丑角组曲》还存在一个同名双钢琴版本。因此当时很多音乐界人士认为萨克斯管版本相比双钢

  谱例1:琴版本创作要晚,其实这两首作品都是米约于1937年内完成,至于是萨克斯管版本在先还是钢琴版本在先,这个问题可能只有米约自己清楚了。

  《丑角组曲》是米约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也是一首为欧洲古典萨克斯管献礼的作品。这首作品不但具有古典气质,还加以了复合的思维方式,在调式、和声、节奏等多方面领域做出了大胆创新,在接下来的论证中也会以这几个方面为主进行简要分析。《丑角组曲》以古典传统风格为基石,采用复三部式的音乐结构,是一首三乐章古典主义风格的组曲。

  第一乐章描述的是一个夸张、诙谐的角色。快速飞舞的音符与强烈、规整的钢琴伴奏相融合,使得作品极其富有感染力。4/4拍的基本节拍体现出力度的表现是强一弱一次强一弱。主题部分运用C大调进行写作,节奏上大量的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进行,在演奏方式上却不能局限于4个音符与4个音符的对称,而应该是3-3-2的递进来体现出一种摇摆不定的感觉。力度上的对比非常明显,音区上也有大幅度的跳跃来营造波澜。(参见谱例1)

  这一乐章的点睛之笔体现在呈示段的中部(全曲第12-13小节),旋律声部出现大量的变化音,并且每组十六分音符都是大三和弦的分解和弦,钢琴声部也由原本的八分音符伴奏音型变成了十六分音符级进,音符的密集和节奏的紧凑给人一种不协和的感觉,甚至有一种诡异感,这也正突出了小丑的形象,体现这一段乐曲的紧张感。(参见谱例2)

  中段进入了该作品的第二主题(全曲第32-47小节),这个主题的旋律与呈示部有着明显的区别,钢琴与萨克斯管声部相互呼应。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同音反复,并使用附点节奏为音乐增加动力,在演奏方法上要注意气息流动,呈现出摇晃的钟摆感,给人以动静结合,流畅活跃的感觉。萨克斯管声部弱起节奏的进入,不仅给了钢琴声部更多的空间,更使得音乐更加紧促,织体更加丰厚。(参见谱例3)

  乐曲在经过三小节的钢琴间奏后(全曲第70-72小节),重新回到第一主题。钢琴声部的这三个小节是连接中部与再现部的过渡句。再现部在音乐风格和写作手法上,都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主题再现,流畅而有活力。(参见谱例4)

  第二乐章是二重唱的形式,该乐章运用了法国音乐中特有的五声调式,主题部分运用bB大调写成,乐曲及其富有歌唱性。音乐开始是由一小节的三音到主音的下行跳进作为引子。这个乐段的主题旋律由萨克斯管以歌唱的形式展开,用附点的节奏打破沉闷。钢琴声部与萨克斯管声部相互呼应,在萨克斯管声部长音时以等节奏的形式进行模仿,并且具有一问一答的特性。这个乐段的和声手法很简洁,主要围绕在主和弦,属七和弦以及属九和弦。在织体上模仿了复调的写作手法,悠长的旋律营造出小丑低声倾诉的氛围。(参见谱例5)

  该乐章的中段变化极其鲜明(全曲第119-141小节),音乐建立在主调bB大调的属调F大调上,并将节拍由4/4拍变为6/8拍,仿佛小丑在舞台中拖沓地行走,钢琴声部也由开始的柱式和弦转变为分解和弦伴奏,使旋律更为流动。(参见谱例6)

  中段的高潮由大量的装饰音及大跨度跳进音符所制造出(全曲第124-141小节),其五声调式的特性与我国民族音乐的五声调式非常接近,极具中国风色彩,仿佛小丑在翩翩起舞婉转歌唱,非常的亲切自然。(参见谱例7)

  第二乐章的再现部(全曲第142-159小节)将呈示部的主题进行对位化的结合,调性和节拍也做出了回归(调性回到bB大调,节拍回到4/4拍),该乐章的再现部既有模仿复调,又有对位化复调,使得整个小丑形象平静而不失灵性。(参见谱例8)

  第三乐章“巴西利亚人”,是一个快乐的桑巴舞曲,由三个切分节奏的主题联系构成。2/4拍的基本节拍体现出力度的表现是强一弱。主题部分在調性上运用F大调写成,节奏上多以切分音、保持音以及前十六分音符休止的节奏音型来打破规整的音乐框架,使其富有桑巴舞曲的特性。音乐的开始由两个小节的钢琴伴奏作为引子来展开音乐动机,萨克斯管声部在其后以导音上行八连音到主音,在力度上使用强奏,营造出小丑再次华丽出场的氛围。(参见谱例9)

  中段的音乐建立在主调F大调的属调c大调上(全曲第186-197小节)。作曲家在音乐织体上将萨克斯管声部与钢琴声部叠合在一起,形成了两个旋律线条,甚至可以拿来单独演奏也不显单调。萨克斯管声部的旋律线条呈波浪形,多以半音阶和高低音过渡为主,其中还有在十六分音符的半音阶中穿插更为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加以对比。这种迂回的写作手法使旋律给人一种慵懒而活泼的感觉,同时也给人一种欲拒还迎的画面,完美刻画出小丑由弱到强的心理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对比段的音乐高潮。(参见谱例10)

  第三乐章的再现部与呈示部完全反复(全曲第251-275小节)。作曲家通过其精准的音乐语言,使音乐变化细腻之极,音域运用恰到好处。全曲在热烈的主题再现中结束。(参见谱例11)

  《丑角组曲》这首作品在学院派萨克斯管界是一个伟大的标准曲目,和古典萨克斯管作品中的《奏鸣曲19号》(Sonata for alto saxophone and piano,Op.19)、《伊贝尔萨克斯小协奏曲》(Concertino da camera)、《格拉祖诺夫降E大调协奏曲》(Concerto in E?major for alto saxophone and orchestra)等等一起并列为世界上最经典的古典萨克斯管曲目,一直以来是专业音乐学院学生的必奏曲目之一。

  通过之前的一些大致介绍,我们能了解到《丑角组曲》是一首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作品,需要比较高的基本功、技术和乐感,以及通过不断地练习、巩固来加深印象。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提高我们手指的灵活性(尤其是加强了半音指法训练和高音区与中音区的过渡指法练习),还可以提高我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当然,也少不了与钢琴家大量的磨合来达到乐曲的完整性。

  达里尤斯·米约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很多作品,且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正是因为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超强的创作能力,让他的作品经久不衰,成为一份特殊而宝贵的遗产,值得珍藏。

  指导老师:吕宇坤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