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书是最好的养生》是作者“我为什么喜欢读书”系列之一(该系列含《读书是最好的养生》、《读书是最大的快乐》、《读书是最美的生活》三篇文章)。本文从许多中老年朋友在物质条件优越,丰衣足食的条件下却仍不知幸福在哪里这个结点来破题,根据自己读书的深刻体会和我国古代读书养生的圣明之说、实践经验,诠释了中老年朋友的养生之道、幸福之源、生活之理,阐述了读书养生的重要作用和方法途径,为中老年朋友的生活打开了另一扇幸福之门。
关键词:读书养生;传统文化;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246-02
时下,人们都注重养生,特别是许多中老年朋友,更是想方设法寻养生之道,千方百计谋养生之法。进养生馆、跳广场舞、吃保健药等等。诚然,养生离不开生理保健和医学保健,但养生远非之些,养生与保健是两个概念,保健只是从生理和医学的角度而言,指的是强身健体,而养生更多的是精神层面,强调的心身愉快,健康长寿,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形态。那么,如何达到养生之真正目的,我认为不必去刻意追寻那些所谓的养生大法、长寿秘诀,读书就是最好的养生。
一、养生重在养心境
养心要达到“心无旁骛似明镜,无风何处起涟漪”的境界,就要求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读读书,读书是抚平心灵沟痕,营造健康心境的最好的方法。当今,社会丰富多彩,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生活水平高低不整,对于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不能与人去比富、比阔、比地位,同时又无力去改变这种状况,如果我们一味去比这些,赶时髦,就会比得心急气坏、六神不宁,而当我们潜心读书的时候,往往会忘记这些,读到一定的程度,你心里就会产生满足感和富有感,甚至会产生别人不曾拥有的自豪感,于是就会自得其意而心平气和、生活的理念和方式也随之而变。《庄子·养生主》中有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是一个厨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动刀甚微,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故事是说庖丁为文惠君宰牛,用刀娴熟,动作灵敏,一头大牛呼啦呼啦一下子就被解成了一大堆牛肉。而且庖丁解牛的刀用了十九年,宰牛数千头却依然锋利如新。庖丁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就在于他能利用牛“彼节者有闲”(牛身上骨节之间的空隙)而运刀自如、游刃有余。文惠君听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后说,我懂得了养生之法。那么,这个养生之法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不要为外物所滞,要顺其自然,依乎天理,不该碰的硬不要去碰,特别是当今,处处都是利益的博奕,暗礁险滩有的是,我们的生活要象庖丁运刀解牛一样,在夹缝中游走自如,求取快乐。
读书,还可以开阔眼界,放宽心志,跳出狭隘的生活思维范畴,在生活理念上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快感。《岳阳楼记》是北宋大家范中淹的名篇,读《岳阳楼记》会有驱散愁云,心潮澎湃之感,范中淹在这里描述了一般游人的登楼感受,或是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感极而悲;或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喜气洋洋,而《岳阳楼记》点赞的是“古仁人之心”,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因为外物的好坏以及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而是宠辱不惊,贫贱如一,这样的人是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也就是孟子说的“生于忧患”、“与民同乐”,只有把心修养得这样的高尚,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这就是对人生的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两句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我们既不要沽名钓誉的“清高”。也不能被外物所累而失去操守,只要我们不忘初心,怀揣“风物长宜放眼亮”的胸襟,我们的心就不会失去平衡。
二、养生贵在淡功利
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但又不平衡的状态下,许多人面对身边层出不穷的冒富现象。一边是面对现实的无奈,回首自己大半生是艰难苦恨繁霜鬓,错过了创业的黄金期而有“老大徒伤悲”之叹。另一边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甚至会“老夫聊发少年狂”,功利缠身,挥之不去,杂念纷繁,流于俗弊。长此以往,身心俱损。这是我们中老年朋友特别要警惕的。如何来防备呢?我觉得读书是解脱这种心结的最好方法。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读书对我来说是驱散生活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我国是人类文明古国,世界文化大国,有很多经典可读,比如诸子百家、唐詩宋词等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营养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告诉我们成大事者不能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如果我们读读《庄子》,体会一下庄子妙趣横生,诙谐豁达的功用辨证法,我们的心就会如释重负。有一次庄子的朋友惠子对庄子说,他得到了一个大瓠,但大而无用,所以把它打碎了,庄子则用一个宋人“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回答他,庄子说,宋国有一个能制造不使手冻裂的良药的人,但却世世代代以漂洗棉絮为生,过着艰苦难熬的日子,后来有一个人以百金买了他的药方,献给吴王,正好越国侵犯吴国,冬天吴国和越国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幸亏用了这种药而使将士手不开裂进而能征善战,同样是一种药,有时你觉得无用却有大用。你有这个大葫芦,你觉得用来盛水它坚硬程度禁不起举,剖开作瓢又不适用,你觉得它无用,你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呢,这就是你不领悟用与无用的道理啊,庄子认为有用无用都是相对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世人谓之无用只是不能通晓领悟有用之理而已。庄子的思想也提示我们对待功利的态度。大家知道《红楼梦》里有一首“好了歌”,书中甄士隐对《好了歌》作了一段解注,其中有这么几句:“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以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我们撇开它在《红楼梦》中的背景意义,仅从这段词的自然意义来看,它说明了人生无定、富贵无常,对于那些尔虞我诈、追逐于名利场上的人来说无异于一盆透顶醒心的冷水。
三、养生意在控欲念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有欲望,人之常情,人之常性。孔子也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但人的欲望又是一个填不满的洞,如果不把握一个度,随心所欲,就会起贪婪之心,贪欲一起,就成了万恶之源,痛苦之渊。但人要控制贪欲,并非易事,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誘惑;有的人能抵档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利的诱惑。要控制与生俱来,与时俱进的贪欲,依靠外力的作用似乎收效甚微,关键还是内因,要练内功。读书就是达到清心寡欲的重要途径。
一是读书可以“明目醒脑”。社会上有很多人把时弊当成时髦,脱离实际,盲目跟风,舍本求末,缘木求鱼,以致于精神恍惚,身心疲惫,百病滋生。与其如此,不如读读书、调调心,尽早防患。《论语·季氏》有一段孔子的话:“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在这里讲的“斗”,不是指打架,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里讲的“得”,就是指获得和欲望。同样在这一篇中孔子还讲到君子有“九思”,其中“见得思义”也说明获取财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准则。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把握好这个“得”非常重要,首先要得之有道,不得不义之财;其次,要得之有度,不能贪得无厌;第三,要得之有方,不强取掠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平衡心态,既不生暴富之念,也不存仇富之心,悠悠万事,天长地久,随水长流,这才是养生之道。所以我们读书,要读得心明眼亮,不致于迷途难返,积弊成疾。
二是读书可以“清心润肺”。
我们有的中老年朋友看到一些社会现象总是认为“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别人能,我为什么不能”,因而心烦意乱,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这是非常危险的。在这里,我们不妨来学学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也是一个彻悟人生的圣人,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注:口爽,此处是指口腔味觉发生毛病),老子这里所说的意思是那些修养高尚的人只求三餐温饱,不追求声色犬马的外在诱惑。他在《道德经》第三章中还提出了“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主张,就是教导人们不要脱离实际、幻想太多,欲求太甚。当今我们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是否可以学学老子提倡的处世人生呢。东晋时代有个陶渊明,写了一篇《五柳先生恸的短文,五柳先生平时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论富贵与贫穷,他都安然自得,乐在其中。金元时期赵梦頫为此写了一篇评论,他说:“志功名者,荣禄不足以动其心,重道义者,功名不足以易其虑”,这是对五柳先生不贪名逐利的高度点赞。我们说读书能“清心润肺”,就在于能使我们的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而心平气顺。
三是读书可以“强筋壮骨”。
我们有的人在名利面前不能自拔、陷入泥淖;有的人为了金钱利益低俗阿谀、媚骨奴颜。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养生也要养精、气、神,难能可贵的是要做到“贫而无谄,富而不骄”,贫困时不讨好巴结,富贵时不骄狂傲慢,保持做人的底气和骨气。在当今,我们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利益和道义谁先谁后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先贤孟子是怎样对待的。
首先,对于基本的生存所需的物质利益,孟子认为是第一性的,他所推行的“仁义”也是以这个为基础的。他对梁惠王说:“五亩之宅、树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把满足老百姓这些基本的衣食住行当做根本,所以他劝谏梁惠王施仁政要返其本。没有这个本其道义也无从说起。而当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到满足时,道义就变得更为重要了。梁惠王和孟子谈话,总是离不开利益,孟子说,大王不必言利,说说仁义就行了,并劝告说,如果大王您把义放在后,把利放在前,您的位子迟早会被人取而代之。与此同时,孟子主张“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不能背义取利,怀义害利,“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不义之屋而不居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还认为,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甚至可以舍生取义(原文见《孟子·告子上》)。孟子离我们已经二千多年了,而且其所处的时代又是乱世,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早已进入了文明社会。在如何对待利益和道义的观点上,我们是否值得反省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