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子戏是一种古老但没有遍及全国,而只在中原、华北一带流传的剧种。柳子戏主要在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传播,各种特色的文化随着运河的扩散到了鲁西平原,在鲁西北地区形成了柳子戏文化。由于鲁西北地区的文风昌盛,所以柳子戏在此地得到较大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鲁西北地区柳子戏的文化特点。
关键词:鲁西北地区;柳子戏;文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150-01
一、引言
柳子戏又可称为“弦子戏”,在黄河以北还有“糠窝窝”、“百调子”、“吹腔”等称呼。柳子戏是以元、明、清以来流传于中原一带的民间俗曲小令为基础,然后吸收高腔、青阳、昆腔、皮簧等声腔的部分剧目和唱腔,逐渐演变而来。由于曲牌中有一种柳子调,所以得名柳子戏。柳子戏主要活跃于以菏泽、济宁、徐州为中心的鲁苏豫皖冀五省交界的30余个县,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
二、柳子戏相關概述
柳子戏兴起于山东,流传于鲁西南、鲁中南、鲁北、豫东、冀南、苏北一带的古老戏曲剧种。目前,柳子戏仅在山东境内流传,且拥有全国仅有的一个专业性柳子戏剧团——“山东省柳子剧团”,被誉为“天下第一团”。柳子戏作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承载与延续了多种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以及地域文化,在现下我国民间传统艺术面临生存危机的形势下,柳子戏能够依然流行且发展着,显然与柳子戏这一剧种本身有很大关系,同时与其载体——山东省柳子剧团对柳子戏的传承、创新与保护息息相关。柳子戏继承了弦索声腔剧种,从个人清唱到多人轮唱,然后到化妆清唱的传统,在弦索声腔剧种中,柳子戏发展最快。柳子戏的唱腔音乐以俗曲类曲牌为主体,音乐古朴典雅,委婉曲折。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笙和三弦。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和努力,柳子戏随时代要求而创新发展,在当今中国戏苑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三、鲁西北地区柳子戏的区域性文化特点
(一)脚色分工的独特性
柳子戏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传统上的脚色为“四生、四旦、四花脸”12行当(生行包括秀生、架子生、净面大生、老外(末),旦行包括青衣、红衣、闺门旦、老旦,花脸行(净)包括红脸、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丑))。20世纪后,由于演出阵容的扩大、表现人物的需要,更由于某些行当人才济济,柳子戏脚色经过分化、重组,红脸从净行转入生行,丑从净行分出,单立一类,变成了如今的22个行当。在柳子戏中,各个行当脚色均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红脸为柳子戏特有脚色。红脸是柳子戏最主要的行当,演出红脸的演员多为戏班的台柱子。第二,帮生为柳子戏的特有脚色。帮生是介于净面大生和秀生之间的男性中壮年脚色,无重头戏,起烘托的作用。第三,外脚是戏曲史上所谓“末”在柳子戏中的体现,在该剧种中归入生行。
(二)舞台动作的独特性
柳子戏的唱念做打等舞台表演与其他剧种相比亦有独特之处:强调稳重、反对轻佻。虽然柳子戏武打场面很多,动作大开大合,但也要求“花脸似小旦”、“小丑似小生”演出风格。其次柳子戏的武打多为真刀真枪。中国文物报2002年刊载了《曹州戏曲木版年画》一文,谈到现能收集到的曹州戏曲版画大都系清末作品,有140余种,其中有一类“无论是演员的身段工架、服饰、脸谱还是砌末等,几乎都依照舞台演出加以真实描绘。流行在鲁西地区的戏曲剧种,动作粗犷,架式夸张,武打和亮相均合当地流传的武术套路和功架,有些剧种的武戏一直用真刀真枪。”这种使用真刀真枪的就是柳子戏。
(三)声腔音乐的独特性
1.曲牌的板腔化
柳子戏虽属曲牌体,但已经有了板腔体的倾向,并且这种倾向不是以上下旬的版式变化为特征,而是以对曲牌体本身的变化为特征的,这是该剧种的独特之处。柳子戏属于曲牌联套体剧种,其音乐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唱腔曲牌和器乐曲牌,其中,以唱腔曲牌作为柳子戏音乐的主体。唱腔曲牌又可分为两大类“明清俗曲类曲牌”和“客腔类曲牌”。“明清俗曲类曲牌”是由元、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俗曲小令发展而成。“客腔类曲牌”指的是吸收借鉴姊妹剧种的声腔后形成的具有柳子戏特征的唱腔曲牌。在唱腔曲牌中,“明清俗曲类曲牌”占据了主要地位,按照唱词词格的分类,可分为长短句体和齐言体两类。在柳子戏中,将长短句体曲牌称为“曲子与小令”,这类曲牌包含了众多类别的曲牌,可细分为:“五大曲”、“复曲”、“单曲”、“小令”四类。
2.曲词较雅说白较俗
这种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柳子戏继承了许多传奇、杂剧剧目,有时又请文人给润色词句的结果,其次是因为长期以处于社会下层的商人、市民、农民为观众,并且老艺人大部分文化素养较低,唱词一般不大改动,而对贴近生活本身的宾白,主要使用方言俗语。
四、结语
总而言之,柳子戏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戏曲文化,人们应该将其发扬、传承下去。近些年来,对柳子戏剧种特色的研究已经引起相关专家的重视,并且有逐渐加深的趋势。希望相关人员多对柳子戏进行有益的探索,将中国戏曲传承下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