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描述,想象出自己从未见过的高山与大海,也可以在头脑中创造出现实不存在的事物形象,如神話中的阿波罗神、玉皇大帝等形象。在歌唱活动中,词曲作家创作的歌曲作品是歌唱者在头脑中构成新形象的前提。
关键词:声乐训练;想象;调控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5-5312(2018)08-0086-01
想象和感知、表象一样,也来源于现实,想象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构成想象的材料均来自记忆表象,想象是记忆表象的进一步加工。所以,歌唱中的想象,必须以丰富的歌声听觉表象为加工的材料。
一、从歌唱技巧的形成进行发声机能的调节
当发声生理机能调节到某种状态时,由于经验的作用,预感便油然产生了。所以发出歌声的质量好坏能预先感知到。我国著名声乐教授王复增也曾明确指出:“要想得到优美动听的音色,首先要在内心建立直这种声音的概念,要在内心的想象中准确地知道这个声音的形象。用这种“内心听觉”指挥和控制发声机能寻找最美、最动人的声音,我认为这是一种最好、最快的学习方法。”可见预想调节在歌声训练中的先导作用早已为某些先知者所认识。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歌唱发声是一项十分细致复杂又十分抽象的生理活动。体内发声器官的任何一点微小变化都将对发声效果带来很大影响。因此,要想构建一种优良的发声状态,必须经过一个使参与发声活动的体表与体内两组发声器官高度协调运作的艰苦磨练过程。
目前,在歌声训练中普遍采用的机理性训练,是在调节体表的口腔、鼻咽腔、咽喉部与胸肋、腹肌等器官的同时,间接控制体内与之相关联的软腭、会厌、喉室、声带、肺脏、横隔膜等非大脑直接支配的器官的运动,从而达到使呼吸、发声(声带振动)、共鸣、咬字等歌唱环节相互协作,获得优美歌声的目的。这种方法,在歌唱训练的初期阶段,作为引导学生对发声中各有关的生理机能进行有意识的操纵与控制可谓行之有效。但由于它侧重强调通过器官间肌肉的动作调节来发声歌唱,因此,稍有不慎将会造成某部分肌肉用力不协调而僵硬,致使器官问运动机制失衡而造成发声弊病。
预想调节的生理、心理基础则是大脑记忆中储存的自我发声经验、生理本能、声音与语言等表象以及他人优秀的歌声音响与发声状态等表象。操作的方法是根据自己嗓音特点与发展趋势,对现阶段应达到歌声效果作出富于创建性的科学预想,以此来调整发声器官的总体运动感觉,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避免了强调局部器官或肌肉的个体运动给歌唱带来的僵硬感。这种预想调控是对机理训练方法的补充与升华。只有不断致力于更为准确地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歌声形象,并使自己发出的声音与头脑中预想的声音一致时,才能产生科学的发声。因此,我们主张声乐技能技巧应该是在心理与生理高度协作的双重建构下形成。
二、丰富的联想能使歌声训练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联想可以说是在歌唱教学和声乐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语言来描述生活中某种与发声状态有联系的表象,启发学生寻找到所要求的歌唱状态。在训练中学生亦可以通过联想提取头脑中储存的一些优秀歌唱者的动作表象,来建立正确的发声感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比喻法与模仿法。
l.运用比喻方法引起联想调节。在声乐教学中,运用比喻的情形比比皆是。比如常常听到声乐教师用“猫叼耗子”的比喻来启发学生掌握好发声咬字的感觉,这样既可把字咬住又不会把字咬死;唱高音就应像“对远处的人喊话”那样发声,气息深入而口、鼻、咽等腔体兴奋张开;我国京剧唱法中把发高位音的感觉形容成“脑头摘筋”,等等。这些比喻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头脑中通过联想调节创造一种动作形象,去支配发声生理机能,以获得理想的歌声。
2.运用模仿进行生理调节。模仿也是歌唱者经常采用的训练方法。模仿分为音色模仿与状态模仿两种。音色模仿者是把自己喜爱的某种歌声通过记忆储存在大脑,训练时便以此为模子,运用联想指挥发声机能运作,同时利用听觉反馈监控,发出与记忆中的歌声形象相同或相似的歌声;状态模仿者是把自己喜爱的某歌唱家的发声感觉或状态作为表象记在大脑,歌唱时便以此为模子,运用联想调节使发声机能状态与之重合,以期获得美好的声音。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模记方法进行调节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嗓音特点以及所处的声乐程度与所选的模子是否对号,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结语
总之,歌唱中的想象是以这些听觉表象为基础,展开预想、联想与想象创造,达到对发声生理机能的技巧性感觉更精确的把握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意境的更深刻、更准确的领悟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把想象与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要素结合起来,达到对生理机能技巧活动的科学调节与控制,从而使发声技能技巧训练就入到更高的艺术创造境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