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涉及到博物馆工作的各个层面,只有抓住重点和关键,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应对,才能开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助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事业;发展
博物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博物馆事业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博物馆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积淀,为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文化源泉。
博物館事业发展壮大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民族的、文化的才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强有力的支撑。博物馆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收藏场所,充分保护、发掘和研究好这些藏品资源,才能更好地凸显博物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地位。博物馆工作千头万绪,包括保管、陈列、保卫、研究、教育、服务等方方面面。各项工作只要做到科学统筹、协调发展、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博物馆事业才能得到蓬勃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就博物馆事业发展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科学规划,制度见成效
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一个集团、单位,甚至个人,要想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定长远和近期规划。《论语·卫灵公》:“子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博物馆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或近期目标计划,工作安排想一出是一出,临时做决定,会导致整个单位管理局面混乱,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各部门的工作也会存在严重脱节、相互扯皮等现象。
做好科学规划,制定宏伟蓝图,让博物馆人心中有目标,工作有方向。把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用制度形式落实到岗位,明确责任到人,掐准时间节点,做到事事有计划,项目有落实,各部门按照发展规划有步骤、有进度地推进工作。博物馆发展规划科学合理,要靠严明的制度来保障执行。制度不能束之高阁,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不能一遇到困难和问题,就半途而废,放弃工作计划和目标。
博物馆事业按照科学规划,制度治馆,一年一小变,三年出成效,五年发生根本性变化,长远朝着积极方向努力,各项工作业绩一定会在循序渐进中取得可喜的变化。规划制定也要与时俱进,随着条件和情况的变化加以科学完善,在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地校正发展规划,并保持制度创新。
二、安全先行,责任重泰山
安全是博物馆的生命线,离开安全,博物馆的一切工作归于零。博物馆收藏着大量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及自然标本,它们是人类珍贵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承担着守护的职责,不但要坚决防止藏品被盗事件的发生,也要尽量避免工作期间藏品的意外损毁,更要保证藏品存放和展出所要达到的各项技术条件。
博物馆同时也是观众参观和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人流量较为聚集。观众在博物馆欣赏展览,陶冶情操,享受舒适服务中,生命和财产安全要得到保障。博物馆制定切实可行的安保方案,采取安全保卫措施,排除任何安全隐患,例如:严禁易燃易爆和管制刀具携带进入展厅,引导观众有序参观,设置消防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等等,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要事先制订预案。
博物馆是风险单位,涉及到人、财、物安全风险,为保护博物馆、重点区域、藏品的安全,应不断提高博物馆整体技防、物防、人防等防范措施的水平。博物馆的整体安全风险不但指安防、消防,也包括藏品遭受虫害、大气、辐射等自然因素所带来的风险,所以加大对藏品的科学技术保护力度已刻不容缓。
三、以人为本,创新谋发展
博物馆各项工作离不开人的主体行为,“以人为本”才是博物馆经营的理念。人才是博物馆功能的内在需求,博物馆要发挥强大功能,需要各层次的专业人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行业竞争也在加剧,但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人才的竞争。谁抓住了人才,谁就在社会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博物馆事业发展要尤为注重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国有博物馆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可以提供相对有保障的薪资待遇,同时通过多种渠道,争取财政政策支持,改善从业人员的经济状况,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成长培育需要良好有序的工作环境,科学管理才能出人才,建立相匹配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一种宽松、向上、公平、竞争、高效的氛围,让博物馆事业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成为长久之计。
人才是社会发展可用之才,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才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博物馆人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要有创新精神,不能被原有知识结构固化,束缚思维。时刻转变观念,创新理念,转变工作方法,依据观众对美好生活需求,创新发展模式,更好地发展繁荣博物馆文化事业。
四、夯实基础,科研传真知
藏品的科学研究是博物馆一项基础性、复杂性工作。一个博物馆藏品数量庞大,少则数千件,多则数万件、几十万件,甚至上百万件;藏品的品种也多样,有革命文物、历史文物、工艺品、自然标本等;藏品按质地可分石器、玉器、骨器、陶瓷、铜器、金属器、漆器、书画等。藏品的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是博物馆开展其它业务活动的条件和基础。藏品的科学研究包括定名计件、分类建帐、分析鉴定、保护利用,原则是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藏品的科学研究能更好地揭示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研究得越透彻、越深入,才能更准确地掌握藏品的价值和信息,为陈列展览提供真实素材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2012年至2016年,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普查摸清了我国可移动文物资源总体情况,新发现一批重要文物,健全国家文物资源管理机制,建立起国家文物身份证制度,建设了全国文物资源数据库,夯实我国文物基础工作,全面提升我国文物保护的管理水平。
藏品通过信息采集技术,建立资源数据库,很好地将博物馆这批珍贵文化遗产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起来,能永久地存留藏品信息。科研人员和观众调取和查阅藏品信息也无需反复提取藏品实物,这大大降低了对藏品损坏的风险,而且藏品的数字化信息是可以重复利用,简便经济。
五、展陈纷呈,服务亮特色
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博物馆如何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最主要的形式是通过举办一系列的精品陈列展览。展览是博物馆的产品,是服务观众,进行文化传播与教育的载体。根据受众的不同,推出不同题材风格的展览:有小朋友乐见的恐龙自然展、有文物爱好者陶醉的文物艺术展、有求知者探索的历史文明展等等。展览有品质,有艺术感,观众能够从中发现美,受到教育,陶冶情操,愉悦心情。
通过展览平台,博物馆策展人应与观众互动,延伸展览服务功能。传统意义上的面对面展览讲解服务,往往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教育的过程,讲解员往往按照事先拟定的解说词,针对所有观众,从头到尾滔滔不绝,虽给观众带来海量的知识,但缺乏个性,而且不同的观众兴趣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为了更好地弥补这种缺陷,让观众服务的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提升展览的活跃性、参与性,策展人拓宽思路,创新服务内容。
其一,招募筹展志愿者,让观众参与到展览的制作、服务中来。志愿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长,录制微信语音解读,撰写文物背后的故事,组织展览有奖知识答题,从观众角度讲解展览等等。他们在博物馆的工作过程中,锻炼了自己,学到了知识,更好地融入博物馆这个大家庭,满怀热情,助力博物馆文化发展。
其二,设置微信导览,有重点的标出特色文物。听完讲解员展览介绍,仅留有大致印象,抓不住重点,微信导览随时随地可以让观众细细品鉴。
其三,依据展览大纲设计,在展览的某些环节设置一些观众互动的活动,比如道具拍照、知识问答、手工制作等等,让观众有机会参与,提高观展的乐趣。
其四,编著展览导读读物,在尊重科学、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尽量通俗易懂,讲好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一件件文物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故事。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