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馆功能不仅体现在展示和收藏文物方面,其公共服务能力也是衡量一个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标准。新媒体的普及要求博物馆加强信息化假设,使其公共服务与新媒体特点相融合。因此,对博物馆的发展思路、业务等要及时进行创新转变,是确保博物馆公共服务得到提升的关键。本文主要就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如何对公共服务进行有效提升进行探讨,以期为拓展博物馆各项服务职能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媒体;博物馆;公共服务
一、引言
现阶段,新媒体使得博物馆在功能、服务范畴等方面变化巨大,若仍旧以传统陈列、收藏等功能为主显然与文化要求相悖。因此,公共服务需要以新媒体为基准,对服务思路、途径以及职能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拓展,将新媒体对于服务的创新、推动等作用充分发挥。
二、博物馆相关功能及新媒体基本概述
(一)基本概述
博物馆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其实现了将人类或者环境等的遗产从搜集直到展出各环节的一体化,从而使大众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一定教育,其现代风格较为显著。
新媒体则是通过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各项IT技术而得以发展的新形态,其能够与数字、通信等技术高效结合,并通过各终端进行显示,使用户信息得以交流、传播。而博物馆则以网站、APP的推送等形式将其运用至公共服务,其运营以及观众参观等方面因新媒体而变化显著。首先,参观的时、空都得以延长。以往参观,观众若想使体验得到延续,则需要购买书籍或带回宣传资料等。而如今则可利用微博以及数字展厅等形式延续了参观体验,使其时、空之旅都得以有效延长。其次,其受众层次愈加丰富。以往参观者多为以组织形式参与的青少年以及求知欲较明显的人群,新媒体则使以往参观受限(交通、时间等限制)人群无需实地参观便可领略到其中魅力。
(二)公共服务以新媒体为前提的强要性
新媒体使大众对文化不再被动接受,其传播形式也由单向转为互动式的多向传播。这种改变也使社会原有传播、交流等方式受到冲击。新媒体使大众得到的内容更富个性化,确保传播、接受者间实现直接式的交流,而受众问也可及时进行信息传达。这便使舆论等作用逐步强化,而博物馆对形象进行管理也愈加困难。此外,部分馆内人员缺少对新媒体的认知,存在较多认知误区。再加上他们担心互动时的言论可能影响到博物馆的权威,使得博物馆对新媒体进行有效应用存在诸多障碍。若想使其公众形象得到有效管理,必然应以合理公关手段对舆论进行了解与引导,进而对形象进行改善甚至重建。因此,博物馆应以新媒体各项特性为基础,对公共服务进行强化,使自身职能、公众形象等得以得以拓展与提升。
三、新媒体在博物馆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首先,新媒体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为基础使知识获取向着数字化发展,而新媒体也逐步成为重要的传播平台。与以往身处博物馆进行参观相比,用户通过微博、APP等多种形式与古代文明进行对话,即使无法身处博物馆,也可利用博物馆相关媒体软件获取信息,对历史风雨进行感悟。
此外,新媒体以其互动性使得以往交流服务发生转变,用户不但能够对博物馆相关信息进行获取,还可利用微博等软件与博物馆进行积极互动,使博物馆对公众需求进行准确把握。而新媒体也成为博物馆与社会有效融合的有效切入点。博物馆不论是宣传还是教育服务都可以新媒体为基础进行传播,从而使受众面以及影响力等得以有效扩大。
四、新媒体在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中的对策
(一)向大众进行信息的推介与宣传
博物馆诸如展览等活动应告知大众,其藏品、历史等各类知识也可利用新媒体来宣传,而虚拟展厅等设施可以让用更得到实地参观的体验。例如,博物馆可利用NFC这一通讯设施的设置,参观者若将手机靠近识别标签,便可对展品相关信息进行浏览与存储。还可利用ipad应用以各类画卷为背景,利用虚拟形式的交互措施,引导用户对画卷内容进行探索。此外,还可将其展品通过电子展厅的形式进行宣传,参观者通过对电子展厅的浏览,会使其实地参观欲望得到极大提升,同时还可将博物馆适当引入网站系统,通过网站使博物馆受众面得到扩展。
(二)提高互动频率,对大众声音多加倾听
新媒体逐步演化为交互平台使博物馆、大众得以积极互动,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软件,博物馆可对大众意见等进行及时、直接了解。例如,曾有网友对国家博物馆进行参观时,发现其“出口”英文拼写错误,通过微博贴出照片同时进行了批评。而后经大量转发,该信息得以反馈至其官方微博,相关人员进行改正的同时经微博对网友道歉,使其负面影响得以及时挽救。利用该类互动,能夠得到参观者的体验与声音,使其展览、活动等能够及时调整,确保各项服务与观众需求相契合。曾有博物院组织过现当代的相关艺术展览,而观众质疑其应对古代艺术加以关注而非现代艺术,而该博物院利用沟通、对话等形式,对其办展理念进行详细阐述,在得到参观者支持的同时,引发了新一轮观展热潮。
(三)参观时充分发挥移动终端在导览方面的作用
作为受众,以接受知识等为目的进行参观,但这不代表对每件展品及其时代信息等进行了解,利用微信、APP软件等的导览功能,在满足观众共同需求的同时,还可与个性化的观展需求相匹配。例如,博物馆可构建将票务预约和导览以及讲解等功能集于一体的导览软件,可以包括各类影响、文字等资料。观众通过其客户端便可对导览解说等进行获取,使参观更为自由的同时,获取更多参展乐趣。博物馆还可将客户端与其网络资源有效结合,用户可将所处实景与网络照片等进行结合实现同步显示,从而对岁月变迁等进行深刻感受。
(四)利用游戏、娱乐使服务功能得以拓展
对馆中展品有关信息的介绍,若观众持续接受,便会感觉疲惫与无趣。虽然利用手机进行导览可使其选择更为自由化,但就公共服务而言并不足够,还需要得以深入扩展延伸,只有对参展者积极情绪进行调动,才会使其记忆更为深刻,从而带动更多用户参与展览。例如,博物馆可开发小型的互动游戏,可通过点击为古人穿戴各类服饰、在画卷中对描述人物进行寻找,还可开发与各展品相关的游戏,例如文物连连看以及找不同等类型,从而对参观者进行引导,实现寓教于乐的参展目的。
(五)以社区为基础进行互动联系
新技术不但使人际圈的相应构造得以改变,而以移动终端为基础的位置与标签等,可以发现附近兴趣相仿的人,从而构建起兴趣社区与交流圈。而博物馆是公众关注对象,可以兴趣为基础对用户进行关联组合,从而构成基于关注点的兴趣群体,观众将参展观点通过虚拟社区进行表达,从而使参展体验更为深刻。此外,博物馆兼具关注与参者两种身份,可通过这种社会对关注焦点等进行了解,并以此来组织相应展览活动。
(六)通过在线讨论来强化公共服务
现阶段,博物馆应以物向人进行关注点的转变,将服务中心转到参观者身上,同时对大众声音进行广泛听取。可组织多种形式来吸引参观,引起交流、讨论,在使博物馆得到宣传的同时,为其公共服务获取更多参考信息。很多展馆利用在线调查、评选等多类活动对公众看法进行观察,进而以其看法为基础,对相关活动、服务等进行完善。例如,部分博物馆可与实体画展进行结合,邀请艺术家进行线上聊天,使二者距离得到缩短,从而加深参观者对画展的了解。此外,若博物馆想组织摄影展,可利用微博等对作品进行征集,置于官方微博以供欣赏与投票,将部分票数高的置于博物馆进行展览。此外,还可以对院藏文物进行遴选,将其信息等置于网络,公众可利用短信、网络等进行投票,最终对“镇馆”文物进行评选,还可构建3D的虚拟展馆,让用户可以对展品等进行“触摸”。
(七)对非遗保护进行鼎力支持,有力地传承地域文脉
新媒体使得多元文化在碰撞中发展,而许多以言传身教为形式进行流传的技艺逐步被淡忘,很多文化遗产处于绝迹等危险中。而博物馆则肩负着对非遗保护进行鼎力支持的责任。上述遗产和地域文化联系密切,对其进行保护是确保地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公共服务得以有效完善的关键。因此,博物馆应对学术研讨等活動进行积极承办,要与各文化部门、院校等深入联合,通过学术层面对保护工作加以支持,同时应组织专家对非遗保护制定相应规划。此外,博物馆应向非遗业进行业务的拓展,使其得以有效传承。对相应服务进行设计、研发时,应着重凸显非遗魅力,从而使参观者相应d保护意识得以提升。
五、结语
新媒体使诸如网络、通信等与公共文化全面融合,对于文化传播意义重大。博物馆需要正视新媒体,借助其形态对公共服务的途径、方式以及内容等进行创新、拓展,同时对地域文脉等的传承加以重视,肩负起博物馆在新媒体下的文化、服务责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