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教育具有特殊性,它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艺术类人才,而“独立创作的能力”并不仅仅是通过绘画技术的传授而获得,更多的是通过在美学教育中注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获得。在现今的部分艺术类高校中却依然被单一的传统美术基础教学观念所束缚,本研究尝试从基础美术教学课程中去摸索创造性思维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应用与实践。
关键词:基础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艺术的创作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由单一的写实艺术转向了多元化的创作理念上,这已经成为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样的艺术创作环境下,美术基础教学如还停留在写实方面的训练上是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有悖于高校美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要求。
所谓创造性思维,即不固守单一的思考方式,可以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其特点是具有主动性。在艺术领域它是一种能够主动进行艺术创作的创新能力,也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教学的核心。艺术的发展史并非技术的发展,而是艺术观念的发展史,美术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今后的创作服务的,无论是从事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具备独立的创作能力。因此注重创造性思维在美术基础教学中的培养极为重要,只有“技”“艺”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在早期的基础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所谓的“基础”训练是为将来的创作服务的,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训练基础技法、也不是为了单纯的造型训练,所谓的“美术基础”课程应该是多方位的,它的核心应该是拓展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思维,然后才是通过多元化、非单一写实的训练手段去完善并实现其思维创作的过程,即所有的“基础”训练都必须以“创作”为目的而实行。这一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并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加以引导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美术基础教学中是如何实践对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的?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引导培养:一是改变单一的审美标准,二是改变思考方向。
美术基础教学片面强调技术性正是因为单一的审美标准造成的。多年的以“像”为“美”的评判标准造成了从“教”到“学”非“写实环美的狭隘理解。当下的社会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同时也形成出了多元化的艺术审美标准,早已经不能以写实与否来评判一副作品价值的高下了,单一的审美评价标准只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缺乏创造力。
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教授与时俱进的艺术观念及开拓多样化的艺术审美标准。
观看方式的改变意味着思考角度的改变,这一点是“改变单一审美标准”的延伸。审美标准一旦不再单一,也就带动了思考方向的改变,最后所创作的作品也就具有了个人的观看视角及表现方式,所以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延伸的关系。以素描基础课程为例,教师需要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它是以再现写实造型为目的,还是以强调主观再现人物的精神特征、注重作品的形式感及表现性为主?当中难点是如何改变学生对“素描”、“造型”这一概念的单一理解。所谓的“素描造型”并非只有黑、白、灰、明暗调子等这种传统的写实手法。它可以有很多种表现方式,需要通过大量的作品解析让学生的眼界及思维得到扩展,进而引导学生完成之后的写生训练。这其中着重讲解对构图形式的运用,构图形式与观看角度有直接关系,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借用构图上的这种“图示”感来弥补画面内容造型的不足,简单地说就是用“形式”弥补内容,也即“用思维弥补技术”。通过对多元化绘画风格的讲解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对这一课程的常规理解,即改变学生单一的审美评判标准,选择自身可以驾驭的表现手法,避免陷入对客观对象麻木的照搬描绘。这种授课方式的本质就是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由被動照抄客体变为主动表现画面。
再以创作类课程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以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提出创作方案与教师进行讨论的灵活方式。在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提出大的创作方向与老师进行讨论,老师提供建议性的引导意见,学生完善创作思路并收集创作素材,学生成为了课程教学的主体。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从课程的开始到介入、到完善都必须通过调动自己的主动思考能力才可以完成,这也使得在课程最后完成的作品都呈现出了不同的个人面貌,也尽量避免了传统单一的理论灌输,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教学思路也可以在其他美术教学课程中进行运用,这些课程更应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特别要注意的是,如何有效地实施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合作,例如教学方案的完善、学校各个系部之间的有效合作、教师实施能力的提高等等。这些都是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专业教师则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及教学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