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自清的散文有一股独特的韵味,他的文字安静、丰富,能够准确无误的放映出人面对大自然时心理复杂的情感,因此,他的散文被称为现代散文著作的典范。本文将浅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通过鉴赏,带领大家感受朱自清的散文境界之美。
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语言艺术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大革命失败之际写下的一篇文章。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朱自清想要投笔从戎,却始终无法平息对现实的憎恶与不满,这种矛盾的情绪时常伴随着他,最终体现在
《荷塘月色》的一字一句中。
一、《荷塘月色》中词语的艺术特点
1.节奏韵律之美。《荷塘月色》中,朱自清通过多处叠词,塑造出一种欢快明朗的氛围,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觉朗朗上口,对文章的第一印象就是“舒服”,一些句子甚至可以作为诗句来读,简洁明了,活泼生动,前后句问的对仗工整,让人读罢之后仍然记忆犹新。笔者在初读时并不觉得惊艳,还想要突发奇想的替换掉文中的几个字眼,但换过后文章的味道就变了,给人的印象也不再深刻,由此也可看出朱自清用词的功利之深厚。例如,文章中有一处写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日日两个字平淡无奇,若用“天天”二字来换,会显得太俗,用“每每”二字来换,由表达不出时间上的频繁,因此只有日日两字,用的巧,用的妙,让人们了解到,作者对于这片荷塘甚是熟悉。而这种熟悉的环境,也能够与后文产生鲜明的对比,以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忧愁。再比如,月亮渐渐升起来了,“渐渐'J两字,与慢慢相比,不僅多了一份静态美,与“缓缓”相比,也显得优美的多,此外,渐渐二字代表月亮上升的缓慢,作者在等待着月亮升上天空的过程中,不免多了几分惆怅之感。
2.文章中动词的使用。散文本身给人一种静态的美,而动词则可以对文章进行点缀,从而增加文章的动态之美,帮助文章已经的进一步传达。例如,文章有一处写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作者用“泻”一字,让初读的人觉得奇怪,但在比较后又会觉得,这个泻字,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流”字本身就是用来形容水的,在人们日常表达中也经常用到,但流水一词过于常见,且十年如一日的流水,会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泻”字,多了几分漫不经心与杂乱无章,大小不一的水滴如同珍珠般倾泻在花叶上,此时就如同那景致就在眼前,细细体会,让人仿佛置身于慵懒的梦境中0。再比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就如同丝绸一般,给人柔软朦胧的触感,这些新颖的词语巧妙的组合形成一幅生动的场景,久久的印在读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二、《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使用
1.文章中视觉、听觉与嗅觉的形成的通感。文章中多处运用到视觉、嗅觉与听觉上的转换。例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这一句中,前一句从视觉上描写月色,但第二句中的旋律一词是一种听觉上的词语。将视觉上的景观转化为音律,这就如同将一幅优美的画作形容成一段悠扬的乐章一般,将景色的生动表现到极致,潜意识调动读者的感官,进而更加体现出文章的艺术特色。再比如,文章最初提到的那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这句中的“泻”字是一种动态的美,人们常常用“流水倾斜”来表达听到水流的声音,“静静地”与“泻”相结合,实际上也是一种视觉与听觉上的结合,这句话将荷塘月色写的更加的传神。
2.虚实结合构建朦胧梦境。意境是作者最终想要表达的东西。散文具备优美的特征,读者可以将这种情感进行无限放大,以构建自己的幻境世界。本文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诗意的词语,构建了一幅朦胧、淡漠的月下景色,虽然许多处的词语都给人一种含蓄的感觉,但却能够让景色活起来,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比直抒胸臆来的更婉约,留给人的想象空间也更大。笔者在寓情于景的过程中,真真切切的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各个景物中,例如淡漠的月光、静谧的荷花池、通幽小径等等,每一处场景都能够给人一种朦胧又充满淡淡忧愁的美感,让人陶醉于这意境之中。
3.文中句子的艺术体现。句子是多个词语连缀而成的整体,它是对笔者意境的最直接的展现。作者使用的句子可以很清晰的体现出其情绪的变化,例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片天地好像是我,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作者我所不用其极的想要利用最恰当的词语,勾勒出内心的凄凉,每一个字眼,都散发着一股朦胧的美感。作者在每写一句话时,都经过自己的推敲,进而经过只言片语,就省略掉了空间转换上的描述,将重心放在景物的描写上。
在初次接触这篇文章的读者看来,这不过就是一次简单的荷塘旅行而已。但细细品过后才会发现,笔者的心境其实并不宁静,为了寻求宁静,他才会选择出去走走,在荷塘处,凝望月色,仿佛一切似梦。但回到了自己的小屋,现实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切又重新陷入到了不宁静。笔者讲这种循环情感,隐晦的表达出来,就如同他内心的矛盾一般,让人读罢久久不能平静。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