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建筑美学思想在民居装饰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1936
唐伟军

  摘 要:随着人们审美文化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重视建筑的艺术审美功能,并将其作为不断追求的目标,建筑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艺术审美对象之一。建筑与美有着较强的联系,在民居装饰里也有一些体现。在此文章中主要研究民居装饰和建筑美学思想的同生共长,与民族特色、历史文脉、地方习俗、礼教保持着最为完善的谐调,以此表达出对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敬仰之情。

  关键词:建筑美学;特征;民居装饰;联系;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275-01

  一、建筑美学的定义

  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二、建筑美学的美学特征

  中国建筑在世界上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独特的传统风格,各兄弟民族的建筑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其中汉族的建筑是中华民族建筑的主流。它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它的伦理价值密切相关。

  建筑的审美标准不仅要求使人感官愉悦,更重要的是恰当地表现形象本身所包涵的伦理的、政治的内容。例如都城的构图表现出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放太紫之圆方的威仪;宫殿表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气派。从周秦以来,凡城市规制、宫殿、坛庙、陵墓、住宅、祠堂的体量、形式、色彩、用材都有详细的等级规定和礼制理论,这类礼制法规又往往和成熟的形式美法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社会时代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和谐感、节奏感以及不同类型建筑的性格和风格。

  (二)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直接来源于功能内容,重视环境的内在意境甚于单纯的造型美观。

  中国建筑的形式美首先是它的群体美、序列美。这种总体的艺术气氛又都以满足礼仪和生活实用的要求为基础。即使是一所四合院住宅,它的布局和体量也都体现了封建家族中尊卑、长幼、内外、嫡庶、期服等不同等级人的生活地位和待遇。如北京紫禁城宫殿、天坛、十三陵、颐和园、苏州园林、峨嵋山寺等,它们的艺术形式都体现了它们的功能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运用序列设计和环境气氛,获得巨大的审美效果,对世界建筑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北京的明清宫殿,在长达3.5公里的笔直的中轴线上布置了20多座殿宇楼阁,组成10多个不同气氛的空间,通过节奏的变化,取得了雄伟、震慑的浓重气氛。为了深化环境意境,还很重视运用象征手法,以布局、造型形式、形象模拟、匾联题字等,激发人的联想。

  三、传统民居建筑美学所映射的地域文化提升民居装饰审美效果

  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是建筑美学的重要功能。我国建筑都非常讲究审美特性,在民居装饰里应用建筑美学,能够营造出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并凸显生态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美学。此外,还可以提升房屋的审美效应,让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在一起。

  不同的历史人文环境,构成了建筑学上特定的地域文脉,它对建筑作品的影响巨大,不同文脉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建筑艺术的美学属性是丰富多彩的。

  (一)中原文化的南方三合院

  中原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中原文化核心主要由孔孟的儒家思想、老庄的道教学说、中国化的佛学及宋明理学四大思想资源组成。陆元鼎先生在《中国民居建筑》一书中这样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涵盖四大主要方面: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价值系统;自强不息、豁达乐观的民族心理;观物取象整体直觉的思维方式;超越宗教、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中国传统民居的宗法观哲理观、思维观、环境观等等,从各个不同层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高明智慧。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北京四合院民居和誉为“中国民间故宫”的浙江东阳卢宅明清建筑群是其代表,其中式样最典型的又数“九进”三合院-卢宅肃雍堂。

  (二)群居和谐

  这一文化思想体现在三合院的布局组合上,实用功能上满足了家族中的相亲、相助,长幼有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其布局基本上是按传统礼制前堂后寝、前厅后堂的格局布置,功能分区明确。有些正屋(正厅)露明三间,为某房派公共使用。若为二层楼房者,则底层明间为堂屋,逢生辰忌日、年时节下,往往在堂屋里举行祭祀,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也在这里进行。宅院系列组合、比例尺度严格遵循中轴线对称,给人以家族团结和睦、亲切、端庄的美的感受。宅院错落有致,空间收敛节奏韵律强,主体建筑层层推出颇显气派。如卢宅肃雍堂“九进”院落则分别为第一进、第二进头门、仪门;第三进、第四进正厅正堂,五开间,中间穿堂相连,呈工字形;第五进为五间前后腰檐正楼,左右各搭一间厢房;第六进至第九进,由四组“十三间头”三合院纵向排列,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这些都蕴含了东阳传统木结构建筑中“天人合一、注重群体”的人文特质,展现东阳先民以高超的营造技艺,借助建筑这一造型艺术,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伟大实践。

  (三)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强调个体建筑与个体建筑之间的和谐和个体与群体间的和谐,以突出群体的协调、错落有序来相互辉映,创造出一种群体的和谐之美。建筑造型不是将山体走势铲平,而是顺应山体走势,地坪节节升高,建筑顺应山势产生高低起伏的变化;建筑造型中不是将水体走势取直,而是顺应水的走势,灵活布局。建筑形体融入整个环境中,呈现出一幅和谐静美的画面。如卢宅古建筑群,位于东阳市区东侧,南峙笔架山,北枕东阳江,历八百余年,从选址到建筑组群,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我国江南久负盛名的明清古建筑群,其建筑特点以肃雍堂为主体,布置了十多条纵横街巷,按照族系分支划成数片,根据仕林品位,分别营建厅堂宅第,各自建成一组组轴线分明,完整而封闭的建筑组群,逐渐形成了大夫第、世进士第、柱史第、翰林第等、方位第等七条建筑纵轴线。

  (四)阴阳中和

  江南建筑的审美心理始终以中和为核心,民居建筑通过和谐的群体组合, 适度的形体结构,协调的环境处理来展示这种中和之美。它们的风格完全服从于群体气势的需要,较少个性的张扬。以群体的协调、错落有致来相互辉映,形成整体的和谐之美。阴阳五行观念重视阴阳的“中和”与互补,反映在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中,就是建筑实体与其空间的虚实互补。单体建筑的安排皆遵循前阳后阴的原则,前院为正堂客厅,强调高大威严的阳刚之气;后院多为闺房绣楼,强调婉媚秀丽、幽深雅静的阴柔之气,前后建筑阴阳和合。中空的天井与实体的楼阁一虚一实,内外空间交融互补。建筑造型形态上看,墙体与漏窗、横梁与竖柱亦是实中有虚,阴阳结合 。如明清东阳民居木雕装饰中,楼房前廊设腰檐,极少高檐落水,前金柱之间,往往采用板门隔扇窗式装修。

  四、结语

  通观建筑美学的种种理念,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感受等等许多因素,义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主动者与被动者等等方面于一体。

  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融合系统论、环境学与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民居装饰思想里应用建筑美学相关理论,营造出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并凸显生态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美学正是建筑美学思想的体现及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袁镜声.建筑美学——一门值得研究的科学[J].建筑学报,1993(04).

  [2]沈惊宏.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美学及其地域文化概论[J].巢湖学院学报,2014(05).

  [3]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01).

  [4]冒亚龙.建筑美学的人文趋向[J].重慶建筑,2009(06).

  [5]韦锡龙.卢宅营造技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