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校园公共艺术创作中的教育性探讨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1103
王慧磊++冯亚星

  摘 要:校园公共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属性存在于特殊的空间环境之中。文章从校园公共艺术的教育属性进行探讨,并结合案例,解析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特征、教育性设计要素的隐性介入和在艺术形式上显性表达,从而达到对校园公共艺术创作的进一步认知。

  关键词:校园;公共艺术;教育性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244-02

  一、前言

  当下公共艺术作为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的一部分,其在校园空间中不仅起到美化环境和体现学校的精神文明的作用,同时公共艺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又带有着一种教育意义,它们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另一导师。优良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物化的环境有传递文化和知识的教育功能,这是创作者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思考的要素之一,创作者不仅可以让教育性直观体现于公共艺术作品形式的表层,同时也可以将教育性介入作品的内在含义之中通过抽象的形式呈现。毋庸置疑,艺术创作者通过设计让公共艺术作品遵循与环境和人的和谐统一的原则,校园公共艺术对校园人群的审美教育更是潜移默化的。

  二、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特性

  校园公共艺术设计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课题,始终遵循与环境结合的设计原则,只有这样公共艺术才会让校园人文气息更加浓厚,使校园公共空间更加具有艺术性。作为校园环境这个特殊的环境空间,公共艺术更重要的设计因素却是作品背后的文化和美感教育意义。因此,教育性便是校园公共艺术主要的设计特性之一,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教育性让公共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校园这个物理空间中的简单陈设,它们更像一群隐性的导师,强调对校园中的主体人群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特性源于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让作品具有文化支撑和审美价值。对于校园公共艺术的教育特性的设计,首先就要抓紧精神层次的内涵,将景观外部结构、建筑风格、文化底蕴、时代特征、审美趋势等都通过公共艺术完美的体现出来,让每一个见过他的人都能体会到艺术的魅力,甚至与艺术品之间形成互动关系,享受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更是心灵的冲击。

  藝术家通过设计手段将教育性融入校园公共艺术创作之中,从艺术形式来培养校园中师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感知,它们通过雕塑、壁画、浮雕、装置等手法将学校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融入其中。设计者认为校园公共艺术就像一门公共课程,对学生有着直接或耳濡目染的导向作用,所以校园公共艺术不同于其他空间环境下的艺术作品,它们的设计永远都绕不开教书育人的特殊性质,这种设计特性或是具象的表现或是抽象的隐喻,它们超越了公共艺术用来美好环境的原始作用,像一群无声的导师,深刻影响着师生们的行为和思想甚至是奋斗理想,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

  三、教育性在校园公共艺术设计中的隐性介入

  当前公共校园公共艺术在知识传播的多元化背景下越发呈现出公共性与教育性相对隐性的关联。校园的教育正被信息技术史无前例的冲击着,这种信息泛滥的现象让艺术家重新审视着校园公共艺术中教育性观念的如何介入,这种介入形式不再是简单的拼贴再现,而更多的是抽象式的深层次引入。

  优秀的艺术创作者对于公共艺术的设计更多地考虑其应有的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他们把握校园环境中人群的心理及精神活动的规律,在创作中善于借用“隐喻”的手法,从而将教育性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形式的设计之中。例如在我国台湾新竹的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的草坪上一组由日本著名艺术家新宫晋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无声的对话》(如图1所示),作者没有直观地表达作品的教育性质,而是利用自然动力的科学原理与抽象的艺术造型想结合,让人们无形中能够体会到科学融入艺术之中,科技创造力与艺术之美的结合,使得国立清华大学这所以理工研究见长的名校不乏人文特色,新宫晋利用这种深层次隐性的手法让作品在突显清华大学的研究特色的同时不忘艺术之美和自然之美,让校园人群能够充分接受这种无声的美育教育。

  除了公共艺术在校园景观中的体现之外,校园中的公共建筑也在体现出它的艺术美感,设计者将其作为公共艺术来进行创作,更是将教育性融入这种具有艺术美感的校园建筑中,让校园人群在感受建筑的形式美的同时体会其中的寓意。南方科技大学的新校门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图2所示)。设计师Penda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其内在意义,企图将倡导自然和科学的教育本意介入设计之中,因此应用当下比较前卫的参数化设计手法,创作出翅膀形状的公共艺术作品,隐喻“大展宏图”,让这里的学生感受到这座公共艺术作品的标杆作业,追求可能,超越限制。

  四、教育性在校园公共艺术创作中的显性表达

  在传统的校园公共艺术中,对于教育性的体现是直观的。校园人群在公共艺术介入的校园景观环境中直接学习对美的鉴赏与塑造的能力,增进生活美学的认知,通过公共艺术中的教育性了解艺术创作过程并能传达正面的影响。校园公共艺术作为校园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们直接体现着学校的文化底蕴,展现学校的精神风貌,总之这些公共艺术如此显性直观的表达是起到对于师生们的美学认知和教育引导作用。

  北京中央党校综合楼前广场的大型组雕《旗帜》便是一个很鲜明地表现教育特性的例子(如图3所示)。这组由著名艺术家李向群团队创作的雕塑形式的公共艺术具象地刻画了全国56个民族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新社会阶层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这组作品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它的教育性,《旗帜》教育每一名中央党校的学员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众志成城、坚定豪迈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的昂扬精神风貌①。

  教育性在校园公共艺术中的表达十分常见,几乎所有学校的校园精神和学校历史文化,都通过雕塑、壁画、浮雕甚至是校园数字艺术的形式来表现,这些公共艺术都承载着对校园人群的教育使命。在校园精神方面,校训、校徽、学风建设等内容都以艺术的形式呈现,校训、校风的内容融入艺术作品中,它们直观地表现出校园精神内容,对师生有着直接或耳濡目染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校园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②。

  除此之外,传统公共艺术的另一责任就是对于校园人群美感教育,这些与校园环境和谐统一的公共艺术以它们生动可感的形式,为师生的审美教育提供客观的物质条件。

  随着科技的进步,公共艺术的呈现不再仅仅是固态的雕塑、壁画、浮雕等形式,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融合和创新使得教育性更加明显,科技影响下的公共艺术形式将成为未来主流,以期达到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参与性③。通过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建设,让数字化的校园公共艺术对于教育的表现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数字化公共艺术对于教育内容的显性表达会不断感染师生们的思维和行为。

  五、结语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解读,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校园公共艺术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部分,肩负这传递文化和美感教育、品德教育等特殊职责,因此教育性是校园公共艺术永恒不变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主题丰富、材料多样化、形式多样化和创作手法多样化的当下,对于校园公共艺术的教育属性设计也存在差异,这种属性或是被艺术家通过隐性的介入抽象的形式之内或是通过显性直观地表达在具象的形式之上,总之他们都是在用丰富的艺术语言来塑造校园公共艺术的灵魂,教育性让校园公共艺术找到归宿感,让校园环境具备其特殊的场地精神。

  ★基金项目:湖南工程学院2014年校级青年科研项目“校园公共艺术隐性教育价值研究”。

  注释:

  ①龚克.让党的旗帜在中央党校上空高高飘扬——中央党校举行大型组雕《旗帜》揭幕仪式[EB/OL]. http://marx.cssn.cn/dzyx/dzyx_t

  t/201701/W020170125284136459533.htm.

  ②姜华,魏天舒.从边缘到主流的文化传递——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美育与德育探究[J].消费导刊,2009(21):119+243.

  ③唐丽,黄文静.数字媒体公共艺术设计研究[J].数码世界,2016(03):28-29.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