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在吸取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更应开辟新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内容应从实际音乐作品中提炼音乐元素;明确学习意义,加强学科渗透;健全更为丰富的课程测评体系,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和促进。只有勇于尝试更加实用性的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新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关键词:视唱练耳;实用性;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J613.1-4;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210-01
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培养一专多能型音乐人才是目前高校音乐专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高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因为视唱练耳教学历来是比较重视技术性的学科,因此视唱练耳教学从整体上来说也是更加注重比较传统的听写训练、看谱即唱等等。但在音乐文化日益飞速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仅仅注重技术性训练是远远不够的,片面狭隘、脱离音乐性的教学最终会导致学无以致用的尴尬局面。因此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在吸取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更应开辟新的教学思路,勇于尝试更加实用性的教学手段来培养新型教育人才。
一、结合实际音乐作品,提炼音乐元素,从音乐中来,回音乐中去
传统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还是针对从无升降号到带升降号的24个大小调的和声听觉训练和旋律的听唱训练进行的。如果说在完整的音乐结构中和声听觉训练被称为“点”,旋律听唱训练被称为“线”的话,那么乐段甚至更长的音乐结构就应该被称为“面”了,而传统高师视唱练耳教学往往容易忽视这种“面”的练习。比如很多学生在听写较长的乐段的时候常常会出现音都写出来了,却找不到节奏,无法将旋律整合起来。实际上最关键的是缺乏节奏型与节拍关系的意识,缺乏乐段、乐句结构意识。说白了就是只有点,没有线和面的意识。因此能否从整体上把握音乐结构也是能否更有效的提高音乐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点线面”结合分析听辨的意识,让技术性训练来源于实际音乐作品,结合实际音乐作品训练,是解决此问题最有效的手段,让技术回归到实际音乐也是视唱练耳教学的初衷。
二、明确学习意义,加强学科渗透,让课程学习知其所以然
“讲授→接受”是目前视唱练耳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模式,这是该课程注重感性操作,有很强的技术特点所决定的。所以老师在钢琴边弹奏,学生在下面听写、视唱这一固定模式,缺乏引导、归纳、分析、渗透、综合,更别说运用启发式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各项专题技术训练时,应首先明确训练目的和意义,以理论分析为依据,以音乐实践为最终导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例如在进行和弦连接训练时可以先单旋律和带有和声音效的同一旋律给学生感知欣赏,不同的音效表现力让学生能深刻认识到积累、丰富自身和声语汇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教师同时结合和声学的知识,总结和声的走向及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理性分析听辨和声连接的意识。听辨后再要求学生记忆并换调弹奏,甚至结合立体节奏训练,让和弦连接更接近实际的织体伴奏形态。而在進行比较高级的听觉训练如乐段和结构听觉训练时,如果熟知了动机的发展、乐句的重复、转调、终止半终止的位置等等这些作曲手段后,再去听记较长的音乐结构就显得轻车熟路了。而熟知音乐史中各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也有助于我们在聆听音乐时正确的把握音乐的风格。在视唱中与合唱课和合唱知识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多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们体会到这种交叉学科带来的益处和乐趣。
三、丰富、健全课程测评体系,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和促进
视唱练耳作为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础课程,其学科价值之一在于为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其课程考核测评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性。有些学生一些较复杂的节奏型能很快一遍听写出来,却没法准确的敲击出来;有的学生有着很难得的绝对音感,却分析听辨不出作品片段中的和声功能;有的学生在视唱练耳笔试测验中能拿高分,却没办法完成一个完整的多声部作品演唱。因此,视唱练耳的能力测评应更多地引导学生音乐语言的实践运用上,而不是放在机械的音乐符号的识别上。例如考核形式多样化。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笔试听写、单声部视唱。可加入模唱、构唱、弹唱、节奏模击、小组多声部视唱、甚至是音乐会表演的形式。考核记分比例导向化。扩大面试部分和平时作业占分比例,缩小笔试部分难度和比例。测评体系应该考虑和承认学生在音乐感受力方面的差异,从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实际出发,强调和放大平时“多动手动口练习”、“多记忆积累”的作用,使学生能在音乐素质训练中扎扎实实地上每一“层”台阶。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思考如何突破其传统固有的封闭性,让学生在课堂获得更多的音乐实践体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并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音乐思维习惯,并最终服务于他们的音乐实践表现。这样的视唱练耳教育才是学生最需要的,才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天空。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二0一二年度《基于“知识、能力、情感”三位一体的视唱练耳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2CGD016)。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尹正文.视唱练耳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娇娇.浅析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重要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9).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