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古典舞也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在舞蹈的发展历程中随之改变,起至建国时期已形成鲜明又独立的专业学科,1980年,北京舞蹈学院在中国舞教育系的基础上设立了中国古典舞系,在多流派的共同繁衍与影响下逐步走向多元化发展道路,并逐步构建成为一个庞大的艺术体系。汉唐舞作为重要的流派之一,通过其审美意象、文化背景、创作观念等等,对中国古典舞的多元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中国古典舞中的汉唐舞古典舞出发,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发展现状从而映射出中国古典舞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汉唐舞;中国古典舞;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141-02
中国汉唐舞作为中国古典舞体系中的重要流派之一,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受到舞蹈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学科创始人孙颖先生立足于中国古典舞蹈文化,以汉、唐两个朝代的乐舞遗存为主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创建了汉唐古典舞的训练方法、表现形式和文化韵味。然而,汉唐古典舞这一流派的出现并非偶然,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古典舞学科发展存在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本质,促使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挖掘。
一、汉唐舞的衍生与发展
中国汉唐舞源于中国的汉、唐两个朝代,是华夏儿女对于美好乐舞艺术的追求而产生的智慧结晶。中国汉代,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富足,滋生了百姓对于美好乐舞的追求。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和提高了汉代舞蹈艺术的整体水平。汉代乐舞在形式和内容上广泛吸纳了黄河流域的尊周文化和江淮流域的楚文化,使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俗乐舞的第一次高峰。另外,舞蹈艺术的表演性质在汉代不断的被完善和提高,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设有固定的乐舞机构或场所,歌舞自娱自乐成为了社会普遍风气,还涌现了大批杰出的乐舞艺人,对于舞蹈艺术的普及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至唐代,其国家强盛远超汉王朝。
唐代乐舞是中国古代乐舞发展史上的巅峰,舞蹈活动频繁,风格多样,创作了大量的舞蹈作品至今任有迹可循。另外,唐代舞谱的出现一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及其宝贵的舞蹈图文资料,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当时的舞蹈活动有着十分普遍的群众基础。汉唐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汉代乐舞的积淀成就了唐代乐舞艺术的鼎盛。以汉代乐舞为基点,魏晋乐舞精神为桥梁,才使得舞蹈艺术在唐代达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巅峰。由此可见,汉唐两代的乐舞艺术广泛的融合了当时宫廷舞蹈、域外舞蹈以及民间的宗教祭祀舞蹈,其舞蹈风格、样式、内容在中国古代舞蹈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典范性和代表性。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孙颖先生正是看到了汉唐两代舞蹈所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古典美学意义,20世纪80年代,在经过了20多年深入的理论思考和舞蹈实践后创建了中国汉唐古典舞流派,先生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遵循“一元论”的造“形”原则,使汉唐古典舞呈现出与现如今称之为主流的“身韵”古典舞截然不同的古典气息和文化韵味。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汉唐舞古典舞的弘扬与发展,这恰恰说明了汉唐舞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和独特的古典意蕴,是一块尚未被完全开发的民族瑰宝。
二、中国古典舞中的汉唐古典舞
20世纪50年代,欧阳予倩先生首次提出了中国古典舞的设想。以明清戏曲舞蹈为母体,武术、杂技作补充,并借鉴西方芭蕾的训练体系的中国古典舞承载着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复兴中国古典文化的光荣使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表面上看,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学科内部确是波涛不断,争论点无非有三。其一,古典舞究竟是什么?其二,中国古典舞应如何存在?其三,目前的中国古典舞是否具有足够的典型性、代表性和民族性?不容置否,唐满城先生构建的“身韵古典舞”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中国古典舞“戏”与“芭”的尴尬结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性的问题。至此“身韵”派的中国古典舞在深广的古典文化下再无法以偏概全。
身韵派在当今仍是中国古典舞学科的主流,本文并不否定身韵派古典舞的在中国古典舞发展道路上作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为此做出努力的李正一、唐满城等学界前辈,更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敬仰。从时代的角度看,中国古典舞“戏”加“芭”的构建选择是偶然也是必然。在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拿什么来构建自己的古典舞体系?戏曲舞蹈是必然选择,而仅以戏曲舞蹈作为单一元素搬上舞台,却又未免显得势单力薄了些,西方芭蕾元素就此插足。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舞蹈文化的屬性必然是鲜明的、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况且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比明清代乐舞辉煌的朝代不知多少。虽说戏曲是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体系,且艺术性也较高,但并不能代表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今仅以清代作为选择建设中国古典舞,未免有有失偏颇。拿汉唐这两个朝代来说,这两朝任何之一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声名远扬。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开放文化艺术,具有引领时代潮流的各种歌舞艺术。古典舞的重建不拿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朝代作为构建基础,所“造”出来的东西是不完整的,没有代表性的。
21世纪初,在孙颖先生的努力下,汉唐舞流派建立了自身的教学体系,每两年招收一批学员,至今已初步建立起了集训、教程等课程的体系架构,发展了盘鼓、袖等特技课,并创作出一系列广受好评的舞蹈作品如:《铜雀伎》、《踏歌》、《谢公屐》等等,形成了汉唐古典舞特有的舞蹈风格。其“斜塔”的姿态“失重”的动势与“半月”的连接清晰的构建了汉唐古典舞的审美意象,另外,摒弃把杆的训练体系正是从民族性的角度出发,剔除原本中国古典舞中芭蕾的元素,使中国人能跳在真正的“中国古典舞”。中国汉唐古典舞流派的出现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立意上,都激发了更多立足于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古典舞流派做进一步的大胆尝试。在笔者看来,孙颖先生最大的贡献并不是构建了中国汉唐舞这一古典舞流派,而是他对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发展所做出的思考与质疑,并通过汉唐古典舞这一实体引领了学科发展思路。他认为中国古典舞必须是对中国历史上的舞蹈文化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而舞剧《铜雀伎》和敦煌舞蹈的出现至少证明了中国的古代还存在着以戏曲舞蹈为母体的“身韵”古典舞所不能代表的古典舞蹈。endprint
其实,汉唐古典舞并不是建国后第一个出现的有别于身韵派的古典舞学派。20世纪70年代敦煌舞的出现就引起了叶宁先生“为什么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就只能有一个古典舞学派?”的思考。这里我们以汉唐古典舞作为讨论的基点是因为它是自身韵派古典舞后第一个建立自身教育体系的流派,而更早出现的敦煌舞被列為中国古典舞学科范畴已是21世纪以后的事了。正是因为汉唐古典舞教育体系的发展以及众多优秀作品的推广才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古典舞的多元性,也使更多界内人士对中国古典舞蹈文化进行更加细致入微的挖掘梳理。汉唐古典舞也被舞蹈界人士一致认为是“能够代表中国舞蹈形象的舞蹈”和“有文化的舞蹈”。
三、中国古典舞的“一体多元”
在深厚的中国古典舞蹈文化的关照下,在敦煌、汉唐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更多古典舞学派相继出现。迄今为止,在中国古典舞学科内部已有六种流派,它们分别是李正一、唐满城创建的身韵派,孙颖的汉唐派,高金荣的敦煌派,马家钦的昆舞派,陈美娥的梨园派以及刘凤学的唐乐舞派。它们都在古典舞蹈文化的区域内占领了自己的一块风水宝地,既相互关联,又独具特色。所谓“一体多元”是指各大学派都根系于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元化的土壤之中而又在各自领域向多元发展,就像是一棵大树,各个流派好比树枝,树干是他们有所联系的共性,枝繁叶茂是它们的个性,它们生长所需要的所有养分都来自于同块肥沃的土地中。
多元化的分支带来的是更加多元的表演形式、教育模式、编排手法、训练体系及取材方式。仅从“形”“势”上来讲就各有千秋,身韵派以收聚为形,圆融为势。汉唐派屈曲为形,失重为势。敦煌派多弯为形,游走为势。梨园派科范为形,科步连动为势。昆舞派形状加方位为形,顺连为势。唐乐派以“C”为形,“打脚”连动为势。如此多的风格种类不禁使人感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深和今人整理再造的智慧。对学科的发展来说这也不是一件坏事,体系中各个子项共同发展,参比对照,有助于各流派形成自身鲜明特色又能借鉴其他流派发展经验,使得学科内学术思想更加活跃,推动整个古典舞学科的发展。但如果我们以多元的形式发展意在覆盖整个民族的古典舞蹈文化内涵那是万不可取的。因为无论定格在几种古典舞学派,都无法完全顾及整个古典文化的边边角角。
多元化发展的真正意义在于在多元中寻找统一,就是中国古典舞民族意识形态和美学特征的统一。上升至国家的高度就是在世界古典舞蹈文化之林中中国古典舞如何具有民族性与排他性。各个流派又如何鲜明又统一的区别于古典芭蕾、古典婆罗多、日本雅乐等他国古典舞。所以,我们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趋势其形式在多元本意应为寻“一”。
四、结语
中正方圆的身韵派、寻古复今的汉唐派、纤细秀丽的敦煌派、按部就班的梨园派、淡雅柔美的昆舞派以及一“板”一眼的唐乐派。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各大流派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取材方式、形态特点和表演形式。
我们无法预测今后还会不会出现新的古典舞流派,但能确定的是他们的根都牢牢扎在中华民族古典文化这一沃土之中,他们都有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复兴和弘扬中国古代舞蹈文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同“一”无限放大,让它成为中国古典舞在世界舞蹈之林的立基之石,民族之本。
参考文献:
[1]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赏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3]田湉.中国古典舞的形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