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Franz·Kafka)以其明暗诡谲的笔法、荒诞奇诡的小说故事为人们所熟知。他的语言晦涩冰冷,甚至有些支离破碎,然而从他作品中的透露出的哲学思考却发人深省。我们在游弋于支离破碎的荒诞世界中之时,却不可完全沉溺于那种神经质式的情感宣泄之中,需要清晰的看到,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作为作品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灵魂与核心--哲学性。这种对于社会性的反思和对于人性的呼唤正是卡夫卡作品之中最为吸引人的一部分。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人性
中图分类号:I52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099-01
一、正视“变形”,关注现实困境
1.荒诞而真切的变形。在这位荒诞大师的笔下,这超乎人们常规认知的变形,却又显得如此顺理成章。没有掺杂作者多余的情感元素,仅有如斯赤裸裸而有难以言喻的现实展现在读者们的面前,这个卑微的灵魂在遭逢此番厄运之时的扭曲、痛苦、掙扎,他的心急如焚、他的怒火中烧、他的奋力抗争、他的垂死挣扎,在接连不断堕入深渊更深处之中的由抱有希望到失望、再失望最后坠于绝望的谷底时的五味杂就好似一只被开肠破肚的野兽静静的横陈在作者为我们构筑的这个残酷氛围之中。
2.“格里高尔们”的心灵困境。显然,故事映射着血淋淋的现实,映射着人性在整个时代背景下的剥离。小人物凭着求生的渴望与抗争的精神拼命发出的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和求救,在机械生产的轰鸣之中很快变得微末而单薄。变成甲虫本身似乎并非这位大师所言的荒诞,然而这样的社会运行状态以及其带来的现代人生活和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形成的畸形和怪诞现状才更值得探讨。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正视和透视卡夫卡笔下这一种荒诞,追寻这些作品中传达的那些对于个性发展、人性善良、健康生活、执着于美的渴望,在繁嚣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拾人性光芒,或许这才是他遗留给后人相较于那些瑰怪诡谲的手法更为宝贵的财富。故而,返回作品的字里行间去寻觅这种那些所谓荒诞之后的人性,就是我们利用好这笔财富的最佳途径。
二、穿越荒诞,审视《变形记》的现实拷问
若要《变形记》的荒诞世界中寻求其现实意义,最好的切入点无疑在于文本之中最引人关注的重点,即主人公格里高尔悲剧性命运的成因。本文将其切分为社会原因和格里高尔自身的原因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穿越荒诞的故事表面探求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现实意义,并且通过这些现实性的意义来寻求卡夫卡对于现实世界中人性的拷问。
三、探问人生意义,寻求终极关怀
1.穿越世事荒诞,呼唤人性本真。卡夫卡的绝望正是其留下如此多的传世作品最为宝贵的部分,游离在作品之中的读者和作品的作者灵魂相认、思想通感,留下足够铭刻一世的生命体验,所感受到的那一刻的人性沉沦的苦楚,堕入灵魂深渊的绝望,这样的独特感觉足以达到建立一个让我们呼唤人性、返回灵魂家园、追寻诗意人生的契机的目的,这笔财富,是文学对于人本主义的回归,是对于人本身的重要性的深切探讨,它或许比意识形态的争斗、社会运行机制之间孰优孰劣的探讨更为意义深远,它属于每一个热爱生活,渴望真诚的爱和被爱且厌恶人世之间孤独与被忽视的人们。
2.反思工具理性,重拾人文关怀。格里高尔作为卡夫卡塑造的理想形象,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情怀、坚守,显然作为其截然相反的对立形象,公司经理是科层化、理性化、世俗化的代表,是关注效率、秉持功利诉求、讲求投资回报比率的典型;而作为格里高尔的家人实际上也包括格里高尔本人他们在格里高尔变形之后的这段时间亦是如承受时代洗礼,承受人格上转型所带来的苦痛、煎熬,在此历程中更为纯洁善良、重视亲情的格里高尔显然承受了更大的落差带来的伤害,而直至最终他亦未能放下自身的坚守在家人的“背叛”和“成功转型”之中郁郁而终。而其家人在承受过些许苦难后,更好的适应了时代的需求,摒弃了内心的自我质问,不再去面对格里高尔的悲剧,对现世的残酷选择了绝口不提、视而不见。进而,他们似乎看见了生命“重燃曙光”,轻装上阵,明天似乎又充满希望。
若要明确清晰地从社会运行的层面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解决,但站在作为《变形记》的读者以及愿意聆听卡夫卡这位大师的个体的角度来看,处于现实之中的我们既不必如格里高尔般郁郁寡欢而终,亦不可如经理般秉持工具理性和逃避良心追问。吸收现代性文化之中的种种长处,同时又能重建作为一个“社会人”对于人生道德价值的关注,重拾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如同追求整体和谐与均衡的“致中和”的宇宙观,秉承温润与悲悯的人间情怀,从终极意义上找到我们自身心灵的安居之所。
参考文献:
[1]曾艳兵.为何变形?--卡夫卡<变形记>解析[J].语文讲堂,2011(04).
[2]陆霞.〈变形记〉荒诞与现实的梦幻结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3]转引自[德]格奥尔格·西美尔.《货币哲学》综合卷第二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4]瓦尔特·索克尔反抗与惩罚———析卡夫卡的〈变形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德·扎东斯基,孙恺祥(译).卡夫卡全貌, 载《论卡夫卡》[M].北京:中国希望出版社,1986.
[6]君特·安德斯.弗兰茨·卡夫卡———赞成与反对,载《论卡夫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