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舞蹈而言,“手足舞蹈”更是体现了足的重要性,但往往在舞蹈教学中,我们对足的关注甚少,对于脚下的训练也更多的是借用西方芭蕾体系来训练中国人体机能,也不会是合适的。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尤其汉族舞蹈中,人物角色丰富多彩,相对应的情感表现也让人百感交集,此文就以山东角色来试谈脚下的情感表现。
关键词:足;角色;情感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139-01
一、足乃人之“根本”
足,即人身体腿部底部的可活动物体,承载着人体的全部负重,是人体行动中必要的器官。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遵循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老师由浅入深的传授教学组合,从一个民族简单的单一运动、关节运动或者呼吸逐渐提升身体协调能力逐而达到复合组合、综合性组合,最后形成表演性组合。但在这个模式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脚下松而无根,上身扭动僵硬,我们常说的“通病”。在大学三年级时有幸跟随崔美善老师学习朝鲜舞,在上课开范儿之前,老师先是教会了一系列的朝鲜舞行进步伐,像磋步、丁字推移步、交替步等等,并要求在每节课之前10分钟先进行这些脚下的步伐训练,一来可以起到热身的作用,二来在这个过程中,使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脚下,使上身在放松的状态下由脚下不同的步伐训练所产生的“轻重缓急”传导至上身的律动,以此长时间的训练而形成身体记忆。改变教学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训练脚下的灵活性,以及脚掌与地面接触而传导至整体的重心和力量的控制,同时训练上下身的协调性,在上身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注意脚下的力量,脚掌的富有弹性,脚跟的灵活运动,慢慢地训练成在特有的节奏形式下气息带动脚下乃至全身协调一致,形成朝鲜族舞蹈特有的动律与风韵。久而久之在脚下行进的动律中形成身体记忆,渐渐解决上身僵,脚下松的问题,使这种身体记忆在之后的综合性或表演性舞蹈组合中就会自然显现。
二、脚下的情感表达
从人物行动特征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来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把人物心理底蕴,灵魂的奥秘依附在人物行动中显示出来。例如在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京剧表演中,素有“手眼身法步”五种表演艺术技法。“步”虽排在最后,但在旦角行当中首要功力就是“步”,无论是上场、下场、慢走、快追或是跑圆场;无论是进门、出门、上桥、下船或是转身、跌跪、跳跃、卧鱼等等,都是用不同种类的“步伐”且艺术化来表现生活中的行为动作。同时在京剧表演中,不同的行当中所表演的角色、人物性格、年龄、身份等不僅仅从脸谱、衣着等来体现,也可微观的从表演者脚下的步伐来呈现所表现的人物特征。与京剧一样有着丰厚文化底蕴作为支撑的汉族秧歌舞蹈,由于汉族地区广阔,南北跨度大,秧歌所形成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在汉族民间舞蹈中也是百花齐放。其中与京剧中旦角的动律形态相似的胶州秧歌,其女性角色“抬重、落轻、走飘”的动律特征京剧中花旦的表现形态是异曲同工,这些步伐形态都受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酷束缚影响,非人道的内容外化表现在传统艺术中。
三、从脚体现海阳秧歌人物形象性格
作为齐鲁民间文化的优秀代表,海阳秧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典型的舞蹈文化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山东地区的海阳秧歌中舞蹈动作是不仅是海阳舞蹈语言的核心,也是舞蹈中颇具地方特色的舞蹈方言。动作之美在于动作向我们所传递出的内在质感,而动作的质感需要不同的力的使用去表现,力的强、弱,用力方式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动作效果,从而达到舞者所要表现的内容情感。此文章仅从脚下的力出发试谈对海阳秧歌人物性格的影响。海阳秧歌的大多传统短剧动作从生活中提炼演变而来,如表现翠花形象的“蜻蜓点水”、“彩蝶飞舞”、“金鸡报晓”、“喜鹊衔梅”、“招扇推扇”。继而形象的塑造了山东未婚少女的天真纯洁、耿直活泼的形象。锢漏匠,生活中他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四处可见他们的踪影,在艺术表现中他们所使用的典型“小沉步”,身体重心不偏不倚,在蹲的状态下屈膝颤动,所用力度与动速合着节奏的重拍,上身动作不多,多配合“回身招扇”“提沉前望”等,充分体现他滑稽可笑、风趣幽默的性格特点。海阳秧歌中最受欢迎的《锢漏匠与王大娘》,边扭边唱,打情骂俏,幽默风趣,充分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在海阳秧歌中最具特色、形象鲜明风趣的还有丑婆,是扮相丑陋的中老年妇,红红的脸蛋、不停耍宝,风趣幽默,相捧互哏,让人开怀大笑……丑婆行为大咧,体现在其脚下的行为步伐上,与翠花的扭捏截然不同,如传统短句“丑婆拱花”中,脚步慷锵有力,每一步都扎扎实实,尤其拱花时重心后仰,脚跟的重力与节奏重拍相合,体现山东妇女因长期劳作使得脚下扎实有力,给人不矫揉造作的朴实感,加之上身灵活自如的左右转动,整组动作呈现出丑婆内心的得意,以及其悠然自得的生活形态。
目前,不论是在舞蹈教学、舞台表演还是编创中可能更多的是注重身体的协调舒适、上身的情感表达所影响下身的随动以及面部表情的感情传达,我们可能忽略“根”的传导作用及其的情感表达。脚下的情感可作为内心的外化表现,可沉、可飘、可碎、可抻、扭捏等等的情感表达方式丰富多彩,尤其女性角色,是面部情感的延伸,也是肢体叙事的基石。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