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紫砂方壶的兴起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364
许美勤

  摘 要:宜兴因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富含紫砂矿产和竹木资源,紫砂陶土仅产于宜兴。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紫砂壶的发展越来越长远蓬勃。

  关键词:方壶;紫砂壶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27-01

  宜兴有着六千年的制陶史,同时也是历史悠久的茶叶产区,茶文化在此蓬勃发展并不断扩大着影响。紫砂茶壶历代受人们的喜欢和推崇,首先在于它的实用价值。因其泥质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闻名以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

  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历代的紫砂艺人呕心沥血,不断创新与发展。被誉为“清代砂艺第一高手”的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之后最著名的壶艺大师。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具有两个特点,既继承了明代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的民族风格,又着重发展了精致的仿生写实手法,其方壶的代表作《束腰方壶》壶胎砂质坚致,掺以五色砂泥,文采斑斓。壶底铭文曰:“一壶清茗,万卷藏书,明窗净几,其乐蘧蘧。”署款“廉斋”。笔韵雅致,骨肉亭匀,书卷气十足。

  论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相比的。然而在现代的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文形体三大类。几何形体分为圆器和方器二种。这两种造型都是以几何形的线条装饰壶体的,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方器既为几何形体,也属筋纹形体。方器造型方中藏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给予人们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

  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思想的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并由此影响到中国人的审美倾向。比如大到庙宇、小到玉琮和钱币的设计上,无不带上深深的烙印。由此可见,方造型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深深烙在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之中。

  方壶作为与圆壶相对的砂器,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鉴赏内涵。方器造型主要由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及各种比例的长方形等。方器造型规则要求为“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器型的中轴线、平衡线要正确、匀挺、富于变化。方器除口、盖、的、把、嘴应与壶体相对称外,还要求做到“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使壶体不论四方、六方、长方、扁方为壶型,其壶盖方向均可任意变换,并与壶口严密吻合,丝丝和缝,处处贴切。历来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如四方壶、八方壶、传炉壶、觚棱壶、僧帽壶等造型。壶型自然大方,亦使得壶更为生动。

  紫砂方器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方货,也是光货中较难制作的器皿之一,整个作品的设计、图纸、尺寸、比例、放样到制作成品,要达到设计要求,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是不易的。紫砂方壶造型在长方、正四方、六方、八方及高矮的变化中,求得平衡和自然得体,在嘴、把、盖,在直线和双曲线、抛物线及侧立面的园角过渡等有机结合,运用对比、对称等手法,使得方器作品方正、端庄、挺立。紫砂方器因简练,所以袒露,因为素洁,所以没有掩饰,方器表面除光洁外最主要的是要“挺”,但不能有“肚”,更不能“瘪”,否则就破坏了紫砂方器阳刚志气。

  一般形容方壶的词汇总是刚劲、挺拔、端庄大度、规整有力,而方壶的角线处理是表现茶壶气度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构思去决定角的处理,锐角一般表现清秀与利落;钝角则是浑厚稳健。历代经典作品,就是在总结了前期适合陶刻造型精华创造出来的成为紫砂陶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留下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之说,使得这种朴素的装饰手法和古朴的紫砂壶融为一体,使艺术和陶瓷工艺交流互补,一直延续相袭。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的《汉方壶》是现代方壶的代表作。《汉方壶》壶胎用黑料泥为本,镶嵌绞泥蝶形花纹,斑斓悦目。此壶款式源于古式汉方壶,器身四方,外轮廓直颈、削肩、收腹。流与俊秀方身对比鲜明。圈足平底,平口嵌盖丝严合缝,方形桥钮不偏不倚,端庄切体,三弯方嘴,韵含有序,扁方把张力适度。绞泥仅镶嵌于肩和盖,有许少胜繁多,将此壶“神韵”脱颖而出,韵秀而精逸。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明代《雕漆四方执壶》被称为明朝制壶高手时大彬方壶的代表作。该壶呈方形,略呈上阔下敛状,矮足。这是一件紫砂胎朱红雕漆四方執壶,朱红色漆层约三毫米,四面开光,内雕刻人物、山水、树石、花鸟等多种纹样,漆质优良,刻工精细,展现出明代宫廷雕漆艺术华美丰厚的艺术特点。

  好的砂壶,是集材质美、工艺美、造型美、功能美、品位美于一体的,是火与土的艺术,一把成功的方壶,当有豪迈大度的气势,其对泥料的要求也是相对要求较高的,她让人感到老而不枯,新而不嫩,粗而不皱,娇而不艳,混而不蠢。

  参考文献:

  [1]姚迁等.宜兴紫砂陶艺[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2]宜兴陶瓷发展史.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

  [3]史俊棠.宜兴紫砂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