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雕塑作品逐渐成为当前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公共艺术领域的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雕塑功能的变化,对雕塑在公共艺术领域中的价值进行细化分析,以期在丰富我国雕塑价值研究的同时,为雕塑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广泛引入及价值分析提供良好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雕塑;公共艺术;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012-01
一、前言
从发展历程来看,公共艺术是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得以产生并发展的。随着当前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变化,公共艺术领域的范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就雕塑而言,其从私密性欣赏品转入公共艺术领域的过程促进了自身价值的变更。因此,分析雕塑在公共艺术领域中的价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公共艺术领域的特征
从本质角度来讲,公共艺术领域的特征主要包含:第一,开放性特征。公共艺术领域不设限,允许所有公众参与。第二,平等性特征。公共艺术领域为所有参与者赋予了同等的地位或身份。第三,舆论性特征。公共艺术领域的发展建立在公众相互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当公众交流中出现分歧,且这种分歧的合理性得到认可时,公共艺术的形态、涵盖范围也将产生一些变化。
三、雕塑在公共艺术领域的价值体现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雕塑在公共艺术领域的价值体现进行分析。
(一)融合环境方面
以城市雕塑为例,当雕塑家将城市作为背景,在现代建筑的映衬下展出雕塑作品时,雕塑与所处环境空间将达成一种特殊的融合。以芝加哥联邦中央大厦广场的《火烈鸟》雕塑为例。整个中央大厦广场大气而立体,引入《火烈鸟》这一雕塑作品后,雕塑本身的色彩与广场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雕塑作品的线条与中央大厦广场既有建筑物的线条发生交融,促进整个环境空间艺术价值的提升。
(二)营造空间方面
从功能变化的角度来讲,公共艺术领域具有丰富雕塑功能的作用。将雕塑置于公共空间中之后,其所处环境空间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当人们近距离接触雕塑时,很容易产生一种空间剥离感,即从原有环境空间剥离出来,身体与精神同时转入由雕塑开辟出的新空间中,在发挥自身原有审美价值的同时,促使人们产生独特的艺术感受。以著名雕塑家奈德·史密斯的雕塑作品《上室》为例,该雕塑在由红色混凝土制成的柱状序列的基础上,引入棕榈树、国际象棋棋盘这两种装饰。当人们进入该雕塑作品营造出的空间范围后,象征休闲的棋盘、象征娱乐放松的棕榈树会促使人们产生一种安详的情绪,丰富该空间的艺术价值,并引发人们的思考与自省。
(三)与大众沟通方面
公共艺术领域为大众与雕塑之间的视觉、情感沟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以著名雕塑家奥登伯格的作品为例,无论是广受好评的《巴塞罗那的火柴》,还是位于费城的《大衣夹》,都有着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世俗大众通用的日常用品。但与原型不同的是,雕塑家用獨特的手法和艺术情感改变了它们的尺寸。在公共艺术领域中,当公众直面这些雕塑作品时,可将原型作为媒介,与雕塑作品之间达成视觉上的深入沟通,在为人们提供完美视觉感受的同时,为人与雕塑之间的情感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公共艺术领域下大众与雕塑之间的沟通还体现在精神情感方面。以我国雕塑作品《深圳人的一天》为例,雕塑中18个栩栩如生的青铜人像包含了普罗大众的特征。从该雕塑作品的诞生流程来看:寻访小组成员通过随机化原则分别自深圳不同阶层的人群中,找出18位陌生人,在取得其同意后,由雕塑家将其翻制为等大的青铜人像。正是源于这一艺术作品的真实性,人们在欣赏《深圳人的一天》这一作品时,各个阶层的人都会从这些青铜人像中发现自己的影子,在情感思想上与雕塑达成共鸣。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精神上的沟通实现了雕塑价值的最大化。
(四)转换艺术品功能方面
雕塑作为艺术品传统功能仅为艺术欣赏功能。以18世纪的欧洲为例,当时的雕塑仅仅是上流社会贵族的私有物,象征着贫穷、低俗的普通民众很难有欣赏雕塑的机会。而在公共艺术领域中,雕塑的传统艺术欣赏功能被转化为装饰公共空间景观、娱乐、缓解压力等多种不同的功能。雕塑脱离了限制性的私人化艺术欣赏功能,而转向为大众服务。单从功能类型的变化来看,雕塑在公共艺术领域的价值得到了良好的拓展。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公共艺术领域为雕塑价值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领域中,雕塑的价值具体体现在转换艺术品功能、与大众沟通、营造空间以及融合环境等方面。借助公共艺术领域媒介,雕塑合理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要求及艺术情趣,并对整个公共空间的美观性产生了良好的改善作用。这种现象为当代雕塑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可参照大众建议创作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侯建伟.公共雕塑艺术载体在乡土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价值体现[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