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传统木雕纹样、制作工艺、题材、色彩、以及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传统文化以再设计的理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离研究,深入探究传统文化光鲜亮丽背后的文化语义内涵,通过案例展示传统木雕文化语义符号在现代平面、包装方面的应用,并浅析传统工艺复兴为之努力寻找方向。
关键词:木雕;牛腿;再设计;文化语意
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011-01
一、木雕文化解读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国俗称为民间工艺。木雕艺术最初发源于我国新石器时期的浙江河姆渡文化,最早的木雕艺术是木雕鱼,按属性分为实用的工具、图腾意义、玩具三种。大多采用写实的创作手法,装饰花纹也只是简单的线条。秦汉两代木雕工艺在绘画和雕刻上相当成熟,并且施彩木雕的出现,在木雕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代表作品有《唐代木雕彩绘观音立像》像高96.8厘米,通体彩绘。唐代木雕工艺造型精美,刀法流畅,线条清晰明快,深受当今国内外的追捧。明清的木雕工艺在技艺精湛的前提下,题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制作工艺也不断创新。木雕的功能分为装饰审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实用功能等,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最先是以功能为主导形式存在,辅助生产力的提升。经过时代的更替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以功能为主、装饰审美为辅的形式存在。明代以后木雕艺术达到了鼎盛,最著名的当属浙江东阳木雕。
木雕的分类:在我国,一方面受到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木雕种类纷繁复杂故形成了木雕流派。各大流派经过不断的发展后,形成各自独特的工艺风格。最著名的五大木雕流派分别是泉州木雕、董燕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和乐清黄杨木雕。木雕的艺术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零部件种类繁多,其中艺术种类包括木雕家具、建筑木雕、木雕神像等。依照建筑高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木雕艺人们会根据建筑装饰高度不同,采取不同的装饰设计手法。比如东阳木雕的建筑装饰主要用于梁、柱、拱、秦坊、撑拱(牛腿)以及室内的门窗、格栅、挂落、藻井、栏杆等,其中牛腿的装饰最为丰富和引人注目的。
二、牛腿的文化语义研究
(一)牛腿的图案型纹饰语意
明代中期以后木雕中牛腿的装饰纹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卷草形、回纹型、S形、波纹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浮雕、浅浮雕和半圆雕等工艺,形状不拘束。木雕雕刻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人物、禽鸟走兽、山水风光、博古杂宝、几何图案、吉祥图案、历史故事、戏曲等题材图案。清代中后期牛腿达到了鼎盛期,多种制作工艺相结合,技艺精湛堪称是精美绝伦。文革后文化呈现断代的时期,致使真正的工匠人大批量的流失。明清木雕艺术装饰花纹一脉相承,与其他装饰艺术承载者相辅相成。
牛腿文化中几种常用的纹样有;有狮子纹和梅花鹿纹装饰。狮子作为百兽之王,体格健硕形象威武凶猛,常常被用来守护庭院起到震慑邪灵的作用。"古人认为狮子不仅能够驱邪纳吉、镇守陵墓,还能彰显权贵。牛腿上的狮子属于古代民居建筑中的装饰,大多都是商人或官宦人家。“狮”与“事”又是谐音相通,喻示着住户生活事业事事如意。古民居建筑结构上的狮子形象更加活泼憨态可爱,少了些威严,狮子的毛发装饰大多是以波纹有规律地排列,卷纹做漩涡。
鹿纹,鹿是古代汉族人民心目中的祥瑞之兽,唐宋以后古人常借“鹿”与“禄”的谐音相同之由,用以象征福禄常在,官运亨通。因此鹿的形象通常刻画生动形象、丰满、壮硕、充满活力,以表达住户人对于美好和吉祥的向往。鹿纹应用范围较广,在青铜器、玉器、陶瓷等中也有应用。
(二)木雕的造型语意
随着历史的不断更替,牛腿在造型上发展也趋于不断成熟。造型的逐步发展呈现精细、华丽的特征,表现了物质和财富充盈的语意特征。牛腿在明代初期是由木工制作的,基于当时的历史和发展条件的局限性下,没有过多的装饰,仅仅是作为建筑的一个功能零件之用。其形状像改革开放时的壶嘴,造型单一,缺乏造型装饰意味。明代中期后的牛腿逐渐被工匠和住户们重视。先是有代表装饰性的阴刻曲线出现,依次出现了花草纹-卷草龙纹,雕刻造型手法不断发展,出现了浮雕、浅刻、镂雕、透雕、立雕、通调、深浮雕、半圆雕等工艺,装饰的形状也呈现多样化。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清代以后牛腿的装饰地位达到了顶峰。牛腿属于木质建筑构件因此在选材上考究,往往会选取具有耐腐蚀性、质地硬、密度高的木材来保护牛腿不被时代变迁和风云变幻而轻易破坏。
(三)木雕的色彩语意
木雕艺术顾名思义是由木质材料构成,色彩呈现出天然的棕色木质色。天然的木质颜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古朴、稳重、自然、可靠、禅的特征。牛腿作为建筑结构的组成部分,在色彩上巧妙的将人与自然,建筑与人,建筑與自然融合到了一起,使人-自然-建筑的关系更加和谐。在现代生活中大多数的木建筑都失去了其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但是木雕艺术中的纯朴自然地色彩语意在现代建筑、家居设计、包装设计中仍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三、木雕文化语意的再设计研究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2003年提出的“再设计”掀起了一股跨文化设计创新和传统再设计之风。再生设计应以精美为主导,从我国木雕艺术再生设计角度而言,既不是对于传统的照搬照抄也不是西方式的全盘吸收,而是将传统木质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品质和精心的设计思考提炼并发扬,以宽容的精神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工艺技术相结合。木雕文化正如其他的非物质文化一样,面临着物质文化更新迭代的过程。究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充分的挖掘木雕文化背后的文化语意、装饰语意、精神语意、实用功能语意。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木雕工艺跨学科领域结合,然而并不是简单的图像符号的摘取,而是通过整体分析了解其应用价值后,将现代手段与木雕应用价值相匹配后的再生设计。方法二是将现代设计人员对传统手工艺人进行引导,二者在同一环境下进行创作,互相引导吸收借鉴。将传统符号进行分解、重组,在反复实验交流过程中摩擦出创新的艺术形式。endprint
木雕文化语意的再生设计案例分析:
1.木雕文化语意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代的包装设计给大家带来的不仅仅是外部审美的欣赏,更多的是对于包装设计中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包括当地的区域文化人文风情等,深入的研究前人的智慧所在,将木雕艺术中的文化语意元素提取出来,并且加以分类、重组和再设计。
2.木雕文化语意在平面标志设计中的设计应用。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作品中不乏存在着传统绘画、水墨、民俗艺术等的挖掘和运用,作为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木雕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和造型手法,也应当为现代人更深入的认识并加以巧妙的运用。将传统木雕文化中的具体的雕刻工艺、造型特征、文化价值寓意符号等的语义加以提炼,并将其利用跨学科跨方向的思维方法将其造型、纹饰和语义符号进行拆分并进行有效的重组和嫁接。一个木雕品牌的LOGO设计,呈现的效果正如立体雕刻的木雕艺术带给我们的视觉效果,设计造型的“再设计”将木雕艺术中的地域性的和民族性的装饰元素进行提取,用现代的设计思维和技巧將其木雕艺术看作是由多个单元行组成的整体形态,根据整体形态的需要对单元形进行适当的增减和变形,形成具有现代时尚感和历史民族性的图形。设计师巧妙地把握了木雕艺术中纹饰的视觉语意特征,风格古韵,清秀,造型简洁,图片设计的效果惟妙惟肖,让人一目了然。
四、结语
承前启后是设计发展的自然规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现代设计而言具有广阔的延展平台和创新源泉,从传统文化艺术和工艺中挖掘优秀的DNA元素与当前相适应,与未来相接轨的创新形式、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当前设计应该将重点放在系统的研究传统艺术中的语言符号体系,丰富知识体系为未来设计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设计平台,积极的引进和借鉴国外经典成功经验包括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欧洲大陆19世纪兴起的工艺美术运动等背后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莉,许雅倩.包装设计中的“再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2(06).
[2]李瑾.品牌再设计中的包装设计思维解读[J].包装工程,2014(04).
[3]姜敏.对产品再设计的解读与思考[J].包装工程,2013(18).
[4]张海林.对旅游纪念品包装再设计的探讨[J].包装工程,2011(02).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