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纵观文学体裁的发展,似乎总是在朝代的更替之下发生着转变。无论是先秦的诗歌兴起,还是唐诗、宋词、元曲的相继出现并迅速形成一股明显的创作潮流,除去时代因素,笔者认为与作者、读者与作品本身也有着一定的对应承接关系。可以说,正是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纷繁多彩的文体荟萃。
关键词:文学体裁;时代;作者;读者;作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004-02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历朝历代的文学载体方面有着一个不约而同又鲜明的规律——文体与朝代的对应惊人的整齐。先秦的诸子百家,秦汉的辞赋,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朝的曲及话本,明代的戏曲和小说,清朝各种文体皆有流行,文学作品种类浩繁。文体与朝代如此规整地对应在世界历史中似乎也实为罕见。这种规律的出现并非偶然,其背后定是与古代社会的进步与变迁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不仅仅由某个单一要素构成,也不是某几个要素的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讀者四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中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存在的,它们可以说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文学活动正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
一、文学体裁的时代进阶
如果从历史的线性发展来看,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生产力的变迁都是文学活动产生的时代背景,如早期的诗歌即是从当时占卜活动中的卜辞以及耕作、祭祀活动中提炼出来的。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素材资源的匮乏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缓慢都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行文体的篇幅。这个时代的文学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先秦时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内容生活化,感情真挚,风格淳朴,为我国诗歌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诗歌的逐渐规范化,也标志着先秦诗歌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的完成,同时也实现了先秦诗歌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过渡。发展至秦汉时期,辞赋与秦汉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适应,以大为美,扬厉铺张一时间成为风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适应,使得秦汉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呆板的风格。注重形式美,大量运用铺叙手法,排比林立,韵散结合,更加烘托出大一统的政治环境。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局面又出现了明显的转变。朝代频繁的更替使得士人纷纷走上政治舞台,九品中正制的建立使得门阀、士人成为社会的主人。由于摆脱了强有力的文化政策束缚,文学文体发展也变得相对自由。加之文人个体人格精神的自我觉醒也孕育了文坛的绚丽多彩。他们将诸多情感转化为文学的形式加以呈现,因此带来题材与风格的多姿多彩,形成了骈散化的文体形式。 唐代接着在魏晋南北朝骈赋诗化的方向发展,因而诗歌也不断成熟,隋唐的再次大一统造就了安定的社会条件,随着科举制的出现,士人垄断知识的情况得到了改变,大量寒门弟子有了读书学习的机会,使得创造范围进一步扩大,诗歌之风兴起。进入宋代之后,由于统治者对士人的优渥,再加上市民经济的发展,各种商业娱乐活动兴起,唱词作为一种平日的消遣也快速兴起,外加唐诗的鼎盛出奇使宋人在此基础上发扬创新的空间变得非常局限,因而词被越来越多的文人所关注。宋词的创作风格呈现出的自由化,也体现出了当时的高度繁荣的社会经济形势。
在词曲艺术的发展基础上,流行的文学形式不断变得通俗,有趣,文化不断下移。元代少数民族统治者实行高压统治,不重视科举,南宋遗民受到歧视,文人入仕的机会很少,就更加把注意力放在了下层,所以元曲话本等艺术形式流行了起来。这个时期的文学形式变成了文人的消遣以及文人社会地位的体现。明朝以降,科举的八股制度严格限制了散文的创作,文人写作不仅从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受到了限制,因而在元代话本基础的拓展之上,小说文体开始得以兴盛,语言更加灵活通俗,同时也表现出了平民化走向。此外,明朝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小说被转化为商业产品,利益的驱动也使其更加流行,因此广泛传播的话本、小说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发展至清朝,统治者推崇儒家思想,程朱理学成为当时主要的思想形态,同时大兴文字狱,大量存书被烧毁。在如此高压的文化氛围下,学者无法自由创作,纷纷掉头转向典籍文献研究等相对安全的学问。与此同时民间复古思潮和维新思潮相互交替,所以各种文学形式都争相出现,甚至清词(纳兰词代表)也出现了词的中兴。小说发展也日臻成熟,《红楼梦》的经久不衰就是最为明显的例证。
二、作者与文体的演变
若从作者自身来考量,作家群体的身份由于受时代影响,士人多喜欢写散文骈文来上书君主,称述政见;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然会热衷于科举所推崇的文体形式;而以写作谋生的文人则会倾向于娱乐大众的小说,话本等。同时身份不同,题材也不同,适合表现题材的文学形式也会受到选择。
先秦时期作家群体非常广泛,这个时期文学创作者主要是各行各业中的劳动人民,创作手法较为多样。到了秦汉时期文学的创作者在大一统政治的影响下变为了社会的精英,完成了集体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作家群体开始为统治者服务,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无论是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无不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即便是以感情细腻的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也是从内而外散发着一份宏大。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许多文人也会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等;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之中,如杜育、挚虞、等。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endprint
隋唐時期科举制度建立,作家的队伍得以扩大,许多作家都来自中下层地主阶级,生活上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磨炼,因此他们对社会情况、人民生活都比魏晋六朝那些上层文人更为熟悉,思想感情、精神面貌也比他们更加充沛深厚。“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成为唐代许多文人共同的风尚,儒家的仁政思想,对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创作有明显的好影响,道家蔑视礼法,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在李白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里也焕发了光彩。此外佛教的流传,除对王维等作家的思想有影响外,对骈文及其他讲唱文体也有很大的作用。
三、读者与作品的双重变奏
除此之外,从读者角度来看,读者是谁,文学内容就偏向谁,而更适合表现该内容的文体就相对流行。先秦时期,原始文学呈现大众化集体化的受众,这个时期的文学更加朴实。唐宋诗词作为文人之间娱乐消遣的作品,他们的取材更加自由,题材更加广泛。明清时期,这个时期市民阶层远超前代,作品面向大众,因此小说话本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作品自身来看,一个时期的作品本身也会影响该时期的流行趋势,以唐诗为例,好的作品层出不穷,在意境、取材上前人没有充分发展,唐诗发挥空间大,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从而更加带动了人们去品鉴追逐。而到了宋朝由于创新空间小,宋诗的优秀作品没有像唐诗那样大放光彩,因而人们将视野转向了新的文体,进而产生了宋词。同样元曲也是在唐诗宋词没有了创新空间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时,文学自身的发展也存在一个发展周期。文字语言的成熟需要有一个过程,因而文体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文,诗,小说等的出现都有前人的铺垫,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骈文散文诗化,五七言诗体也开始流行,但是尚处于在孕育时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到唐朝发展成熟,便使唐诗这个成果凸显。这个过程像一个抛物线,有高峰也有低谷,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高峰出现,也就造就了一个时代文学的辉煌。正是因为文体的不断推演所造就出的一批批宝贵财富,才使得中国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同时也为中国当代文学汇入世界文学大潮奠定了基石。
参考文献:
[1](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陈剑晖.中国文体研究的演变、特征与方法论问题[J].福建论坛,2012(10).
[4]张慕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J].文史哲,2013(10).
[5]何镇邦.文体学与中国当代文体学的建设[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03).
[6]熊江梅.六朝文体思想研究[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