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将德育视为其他学科的先导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全過程,要求学校的物理环境、课堂教学和学科课程都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文化特质,让立德树人成为 “用文化育文化人”的过程。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德育;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230-01
一、“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才以立业,德以树人。欲树人,必先立德;无德便无魂,无魂便无法树人。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根本目的是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德育的育人功能
由于“道德”无法被独立分离出来进行教授,故而德育相对于一般学科知识教学及技能训练而言具有特殊性。正如我们可以拿出一小时学习数学、物理,却并没有一个专门教授诸如“尊重”这样的价值与理念的具体学科。但“道德”却又可以通过任何事情来“教授”,因为它内嵌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甚至可以透过教师的声调、语气和手势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发展。且这种影响具有弥漫性和渗透性,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使得它比开设一门专门的道德教育课都更加有效和深刻。故而对“如何教道德”这个问题不同文化结论一致:“道德不是教出来的”。但凡涉及到伦理品格的完善,教育家们大都否定道德说教的作用,转而强调学生所处的整体伦理生活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道德的培养完全不同于知识的学习,立德树人的目标不在于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道德的知识和概念,而在于在他们的心中种下得以促发道德行为的种子,在于发展他们道德实践的能力,因而大学德育是发展学生道德实践的必由途径。
三、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德育的育人路径探析
在信息科技日益蓬勃、教育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其必要性从不曾受到质疑。因而,基于之前的理论探讨,我们给出如下建议,以期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能够切实落实。
(一)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高等教育要坚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根,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人才培养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注重德育对于整体教育所具有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把学生看成学校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始终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育人理念,致力于打造良好条件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职责;把育人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第一标准;把德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第一位置。
(二)坚持合力联动的育人模式,着力搭建育人平台
结合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根据学生特点,为大学生“立德树人”的全面发展搭建科学平台。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知识—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传道”与“授业、解惑”相结合,创建教书育人平台;将人才培养纳入到学术工作环境之中,依托现有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一批学术育人基地,搭建学术育人平台;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管理与育人相结合,搭建管理育人平台;。学校各职能部门始终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搭建服务育人平台。
(三)坚持全员参与的育人文化,共同营造育人氛围
学校德育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发展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树立 “四个融合”的育人理念——育人与学生精神塑造、学校办学定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个性发展相融合,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德育和整个育人工作有机统一,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长效机制;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要素为承载,积极推行“全员育人”的育人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思想——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将育人工作寓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将学校所有活动均视为育人活动,将育人工作贯穿始终;以主题教育、系列报告、文化品牌活动为重要载体,不断丰富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努力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确保育人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玉,易连云.德育的关怀:让道德和意义与生命相遇[J].高等教育研究,2010(02).
[2]郭广生,王秀彦,高春娣.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全面提高学校育人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
[3]刘惊铎,刘钟芬,王婷.立德树人:中国大学理性的价值旨归[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
[4]龚克.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