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国台湾地区社区营造计划对大陆建设美丽乡村的启示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5189
刘亚茹

  摘 要: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指导全国开展 “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建设 “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强调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下半叶就通过“社区营造计划”完成了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其成功的治理经验值得大陆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台湾;社区营造计划;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170-02

  一、前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面临着人口流失、教育医疗落后、公共设施不完善、居住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农村生产和农村生活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为此,早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指导全国开展 “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强调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台湾在20世纪下半叶已经基本实现了上述目标,其乡村治理中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社区总体营造计划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了扎实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台湾经济从原本以初级产业为主的农村社会变迁为以制造业、贸易为推动的工商社会。农村大量的劳动力都转到了都市工商部门,家庭形态、人际关系也由于工作上的迁移发生了变化。此外,台湾传统聚落也因为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無法对抗资本主义的政治优势、经济优势以及科技优势而日渐萎缩。工业化、标准化的取向使得地方的独特性渐渐消失,文化、艺术只剩下了呆板庸俗的内容。以上问题对台湾农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自身的权益,台湾社会人士及民众发起了连续性的社会运动进行抗议。

  基于以上背景,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台湾地区开始推行 “社区总体营造计划”,乡村建设走上了 “自下而上”的自发性、创造性发展阶段。

  2002年中,游锡堃担任行政院长,要求各部门整合提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作为国政蓝图,其中《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成为第十项重点计划,社区协力政策因此更大幅度地在中央政府扩展。经过多次的讨论修正,《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由七项分项计划所构成,执行的单位包括二部四会二署,社区营造的五大主题“人、文、地、产、景”都涵盖在内,社区协力政策的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2005年2月,谢长廷先生担任行政院长,进一步将《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重整为《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此计划具体的界定出社区营造行动的范畴,所谓“六星”指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社福医疗、产业发展、环保生态与环境景观六个社造主题,仍然延续社区“总体营造”的概念,但比以往更清楚、更具体。

  “社区总体营造计划”等一系列活动,塑造了台湾地区社区和乡村建设自下而上的自我发展模式,也处处彰显着台湾社区总体营造计划的核心思想:共同体意识、自发参与、由下而上、总体关怀。灾后重建的桃米社区就是台湾社区总体营造计划的典型案例,短短几年的建设,该社区从“垃圾村”变成了“青蛙王国”,成为台湾知名的以生态为特色的旅游胜地。与此相似的还有位于宜兰苏澳镇东南方的白米社区,经过乡村改造,成为远近驰名的“白米木屐村”。随着木屐的生产,大家群策群力,创作了巨型木屐、彩绘木屐、鸳鸯木屐等周边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购买。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销售木屐的营销方法,是必须到白米社区才能购买,不借助其他平台来展售。这样做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一方面也保证了白米社区木屐的独创性和高品质。

  在这些村庄的发展模式中,我们可借鉴的经验有两方面:

  (1)坚持以乡村为主体,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社区改造均以乡村的需要为出发点。

  (2)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避免了政府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有效整合各界人士的力量,实现双赢。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逐渐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社区总体营造计划从城市到农村,从地域特色的角度重建每一个社区,强调了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和社工等多种社会力量,提高了居民的参与度。

  三、文创产业为建设美丽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

  我国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源于台湾中华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协会,旨在建设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构建社区生命共同体的“社区总体营造”。

  1994年,行政院文建会推动了《社区总体营造计划》,以“文化产业”为号召,重视个性化、限量生产及地方魅力;1995年,台湾“文化产业研讨会”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营造意识扩展至全岛,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步入发展初期;2002年行政院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为 “挑战2008: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的子计划,通过行政力量推动其发展;随后又在2010年年颁布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

  “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是“挑战2008: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年)”的十大计划之一。该计划旨在推动“少数民族新部落运动”和“新客家运动”,推动医疗照顾服务小区化,最终运用当地特色资源,引入人才,营造丰富多彩的社区。该计划的关键在于将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营造计划”相结合。通过改计划,不少乡村利用文化创意建立了特色的“文化产业”,替代了逐渐衰退的农业。美浓黄蝶祭,起源于 “美浓反水库运动”,是台湾第一个以客家传统祭仪为本的生态人文祭典。这项活动充分运用文化创意的手法,将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活动融入其中,如今已成为集生态旅游、文化观光、文艺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是台湾地区 “新故乡营造计划”的典型代表。endprint

  台湾当局将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营造计划”相结合,一方面,以文化创意为手段,运用大家的创意和才能,发展地方经济,让村庄再现活力;另一方面,重视地域特色,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带给社区居民强烈的归属感。此外,乡村亟待需要现代文化的活力,唤醒乡村古老的传统文化,留住乡村居民心中的乡愁,使之再现光彩和生机。

  四、专业人士参与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各领域专业人士重返乡村。上世纪90年代,一群青年知识分子注意到了城乡差距、农村衰败等现象,基于感伤和危机意识,展开了相关活动。例如,南投县的后壁村,起初就是几位年轻人开始了营造土沟社区的任务,他们成立了“土沟农村文化营造协会”,迈出了简单而又成功的一步。

  其次,具有国际意识,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群众运动的知识分子,像“无壳蜗牛”街头运动,影响了整个台湾。

  最后,是地方文史工作者,能有效带动地方文史调查人员。譬如,中原大学建筑所毕业的王元山是最早与桃米合作的干部,通过他的专长,倡议将半倒的活动中心留下来作为地震博物馆(后来成为全国唯一的社区级地震博物馆);更重要的是他激发了村中其他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成立了“桃米社区工班”,透过自力营造,一点一滴重建家园。

  从以上案例中,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方面,我们要先反思,为什么知识分子下乡后,还是没能改变农村落后与贫穷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没有身体力行,只是纸上谈兵。真正的农村建设是需要有志青年和专业人士踏实实践的,不是走马观花,需要有扎根农村,奉献一切的精神;

  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本地人才,让更多当地青年充当辅导员的角色,对当地农民从技能到人文素养进行培训。

  五、社会力量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坚实的辅助作用

  台湾乡村建设离不开社区营造学会、专业者都市改革组织、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中华民国社区营造学会成立于1996年,为文建会提出“社区总体营造”概念后的第二年,由一群关心社区营造的学者,第一线工作者相邀组成。学会的主要工作主要分为三类:论坛交流、执行专案、宣扬传承。

  例如1997年“社区营造中日小型研讨会”及“社区福利社区化研讨会”、1999年“全国在地社团社区整体总体营造工作研讨会”、2002年“非政府组织论坛”、2005年“台湾优良社区产业培力与奖励”等。专业者都市改革组织,英文简称为OURs即“我们的”,是Organization of Urban Re-s 的缩写,意思是一个涵盖“改革”(Re)意义的组织。它是台湾第一个关心都市议题的非政府营利组织,这些专业者都秉承维护良好城乡环境的理念,积极为小市民代言,并且捍卫弱势者的生存权益。与社区营造相关的基金会主要是:崔妈妈基金会、仰山文教基金会、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这些基金会,在灾后重建社区提供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同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出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为乡民争取了最大的利益。

  六、结语

  从上文中,不难看出社会力量重要协助作用。一方面,社会力量可以提供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能够更好地建设和完善当地的公共设施,能够积极献策献计,帮助政府更好地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为村民争取最大利益;另一方面,社会力量的加入,可以更能调动专业人士和村民的积极性,把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乡村建设中。

  乡土文化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是美丽乡村的灵魂。通过台湾社区营造总体计划,我们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充分挖掘当地独特优势和本土文化;

  其次,要充分利用文化创意,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为古老的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再次,要注视人才培养,积极引导发展当地人才,为乡村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最后,要重视社会力量的协助作用,積极和社会力量合作,提高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真正做到农民认同、农民受益。

  参考文献:

  [1]曾旭正.台湾的社区营造[M].台北: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