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子《道德经》的养生思想主要体现于修道和积德两个方面。即为修道炼气,积德行善。这是老子的精神内核所在,也就是老子教以世人以“长生久视”之道。炼气在于修道修身,行善在于养性。故修身属道,养性属德。也可解读为道为德,德为道;道为体,德为用。可见老子《道德经》之养生思想,无论与人们“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无为以养行(形)、结善以养德、啬精以养气、修道以养神”,抑或与国家官吏“端正品形、服务民生、投身报国”,其绵绵之福泽,均无穷无尽。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养生思想;修道;立德
中图分类号:C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005-02
老子文化的代表作《道德经》所含的养生文化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文中抛弃私心杂念,提倡先人后己,意义深远重大。《道德经》提出,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存的,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生育之门,是天地的根本,产生万物的根源,连绵不绝,作用无穷无尽。无极与太极的一动一静,是天地万物的总根,宇宙万事万物,无不由此而始生,故曰“成象”。这一生化万物的大母,是天地所从以出的宇宙本根。认真阅读《道德经》,深刻领悟其养生文化内涵,对我们身心愉快,体质增强、健康长寿,进而最大限度奉献社会与构筑社会和谐有一定作用。
一、老子《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凸现“道”与“名”精神内核所在
老子《道德经》养生思想主要体现于修道和积德两个方面。即为修道炼气,积德行善。这是老子的精神内核所在,也就是老子教以世人以“长生久视”之道。炼气在于修道修身,行善在于养性。故修身属道,养性属德。也可解读为道为德,德为道;道为体,德为用。《道德经·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所谓“可道,非常道”,即太极。无极生太极,混沌初开,刚阳始存,乾坤定位,是谓太极。
老子所谓“名”,指“道”之命名。混元无极大道,无形无象,立“道”为名,此名实常名,即无极。“可名”、“非常名”是指“可道”、“非常道”,即有生有灭,标志着物的名称也就必然是可生可灭。由“可名”代表的万事万物生更运化,变动不居,故此“可名”皆“非常名”。
老子阐“道”论“名”,既是论宇宙及其论万事万物,人也在其中。老子要人“道法自然”。引出人,常無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者,是指未被后天情欲凿丧的先天体性,至清至静,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察万事万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机。
老子通过参天悟道后,告诉我们世人:对这个没有具体的形状,亘古长存,摸不着、看不到、却又真实的“存在”,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因为用言语能讲清楚的就不是永恒的“道”。所以没有办法给它取名。如果可以用名称来称呼的,就不是永恒的“名”。这充满虚空、亘古不变的“存在”也是如此,所以讲“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这段话概括了道生万物的过程。这段经文被后世丹道家演绎后,画成“太极图”来比拟“无极”生“太极”的过程,也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丹道家用“太极图”的外圆圈来比拟“道生一”,用“太极图”中的阴仪、阳仪来表示先天阴阳二气,这就是《易经》上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生两仪”,这里“太极”生两仪就是“一生二”。“太极图”内的太极弦即S曲线,是表示先天阴阳二气阴阳交感所产生的“冲气”,所以太极弦就是“冲气”符号,这就是“二生三”。因阴阳两气交感所产生的“冲气”,这时整体上已经化成“和气”。也就是说“太极”不仅包涵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必须得有阴阳“冲气”交感而产生“和气”,才能化生万物。这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气”即“太极”就是天地的本始、万物的根蒂、生命的源头。
因为“道”摸不着、看不到、却又真实的“存在”,只能靠我们去悟,所以老子又对“道”作了深层解释,他说:“道”这个东西“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道德经?第十四章》)很明显,老子所说的“道”,指的就是宇宙、天地、人及万物的本源、本质,也就是自然规律。
二、老子《道德经》的养生思想两重性诠释“道”与“德”的辩证内涵
其实老子讲“道”的辩证内涵,是人的美德修养。天下事物特别是人,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真假、善恶、美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因时空的不同,具有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好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事情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事情就显露出来了。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六十七章》。有道德的人所拥有的“宝”也绝对不是任何有形的东西,而只能是“道”与“德”。《道德经·三十八章》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意思是说:“上德”的人做事是顺应自然“无”心而做,就是说他做了善事也不会讲,他认为这是应该做的,是做人的本份。这就是老子的经典“德经”谈。
所谓“德经”,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孟子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的正是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盖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51章)就是说“道”化生万物,“德”——“道”之性——蕴含于万物之中。万物“在‘道化生的自然过程中”自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万物在生存的自然环境中自己(自然而然地)成长。因此,万物没有谁不敬重道而又崇尚德的。endprint
三、老子《道德经》养生思想强化抱“道”立“德”的体性和功能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功,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几于道。”老子告诉我们,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无水、就没有生命,无水,任何生物都无法存活。水生育万物,滋润群生而与物无争,不求后报。它柔弱温顺,总是处于人们所恶的最低洼的地方。所以水最相似干道,以水喻道,“易”性也。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总是喜欢奉上欺下,攀高附贵,青云直上,而水则总是流向低凹的最安全的地方,无倾覆之患。人心总是有私心杂念,七情六欲之烦忧,而水静而清流湛然,无色透明,可鉴万物。若心灵之善渊。水善养万物,施恩不求报。植物皆沾滋润之恩,动物咸获饮食之惠,此乃仁慈也。水利万物,诚实和顺,无假无妄,表里如一,是谓“言善信”。
水理万物,能力非凡。去污洗浊,攻坚克固,行船渡筏,兴云致雨,生物育人,功用不可古量。此乃“事善能”。以水喻道即易性,也说明,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们应具备水具有的品格。生活在物欲横流社会的现代人,抱“道”立“德”,要像为人子孙守护宗庙和祭祀先祖那样永不停止而持之以恒。可见,德是修身养生的基础,因此老子强调通过修善以积德,积德以养生成仙。
天地是长久的。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存。因此,圣人把自己置之于后,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为天下事而实施无为之治的领导,也就能成就其自身,其无为之治精神永存!
老子在《道德经》中还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凹儿)虎,入军不被甲兵;(凹儿)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第50章)老子指出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人从出生到死亡,伴随人生的是人体的九窍(目、耳、鼻、口、前腔、前阴、后阴)四关(四肢);伴随人死亡的也是九窍四关;人为了使生命长久生存而妄动因此导致死亡的,同样是人的九窍四关。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为了使生命長久地生存而奉养丰厚、享受过分。由此,老子教以世人以“长生久视”之道,提出了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无为以养行(形)、结善以养德、啬精以养气、修道以养神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对后世道家和道教养生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道的体性是无——无形无象,无声无色,不阴不阳,不上不下,无前无后,杳杳冥冥,恬淡无为,似有非有,似无非无,一切皆无。然而万类成仗,群生皆赖,无所不生,无所不造。说明“道”的体性和功能是无为而无不为。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世间万物,有时我们会浑浑噩噩,不知所宗,毁灭自我,丧失人性。对此,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谁能够使混浊的状态沉静下来,让它慢慢地澄清?谁能够使安静的状态运动起来,让它慢慢地产生变化呢?老子认为只有善于修身养生的人。
四、结语
综上所述,老子《道德经》之养生思想,无论与人们“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无为以养行(形)、结善以养德、啬精以养气、修道以养神”,抑或与国家官吏“端正品形、服务民生、投身报国”,其绵绵之福泽,均无穷无尽矣
参考文献:
[1]王玉孝,司惠国,张爱军,金林生.老子道德经[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杨炘.道德经的智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老子,黄朴民.道德经讲解[M].长沙:岳麓书社,2005.
[4]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刘小辉.老子的帮助[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0.
[6]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