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7228
王晓燕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2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3年文化部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由此在全国全面开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183-01

  一、前言

  本世纪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开展,今年是国务院设立“文化遗产日”的第十个年头。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137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各省公布了1104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非遗是不断传承的民族文化基因,这些年来我国非遗的保护状况已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城市历史遗存和传统村落受到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大量珍贵非遗仍然面临消亡的危险。

  非遗是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并承载着非遗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是确保非遗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最为重要的载体。

  目前被认定的国家级传承人共1986位,已有200多位去世,还有不少人也年老体弱、面临传承断代甚至人亡艺绝的问题,一些非遗项目由于收益不好,不能满足基本的养家糊口的需求,使得年轻人或学徒半途而废,或干脆避而远之,老艺人找不到传承弟子,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二、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载体

  制定完善非遗保护政策和工作机制,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供特殊津贴或补助,用于开展展演展示、资料整理、学术交流、带徒授艺等传承活动。朱世慧还建议健全传承人医疗保障制度,给他们购买医疗保险,开通医疗绿色通道,保证传承人良好的身体条件,控制、降低因为健康问题给文化传承带来的风险。“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应该突破仅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几个徒弟的狭窄传承局面,应当面向全社会,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学校教育抓起。”高培芬建议将非遗文化及其保护和传承列为青少年基础教育体系的必修课之一,在中小学教材课本中体现非遗的内容,并经常性地、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观摩优秀非遗项目的展演,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优秀非遗的无穷魅力。

  制定试行传承人高校研修培养计划,实现传统师带徒、家族传承与现代职业化教育相结合,拓展传承途径和方式。研究制定专门的非遗人才培养规划,解决好大师级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技艺后备人员的遴选与培养等问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保护中来。

  三、群众是非遗传承的生命力

  很多地方都已经意识到非遗保护要与群众需求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增強非遗的生命力。有委员指出,春节节俗文化、民间“皇会”踩街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赛灯会以及涉及文庙、天后宫的相关节日庆典活动等,都因不断创新、贴近群众而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很多非遗面临的危机也是不能满足群众急剧变迁的文化生活需求。

  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带动和促进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并在其中更好地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既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也具有重要经济开发价值的工作。他建议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和利用,重点扶植具有发展潜力的民族民俗传统文化艺术产品企业。一些制作水平较高的非遗产品因缺乏权威或专业机构认证、缺乏市场经纪代理而常常隐藏在民间,没能够体现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他建议有关部门把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产业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进行具体的组织实施和引导。

  四、非遗抢救措施

  在现代社会中,有的非遗在日常生活已经渐渐淡出,但仍有很高的艺术人文价值。因此,有专家认为,非遗本身也应该走向市场,才能保持其活力。但是,走向市场,本身又面临着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所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传统教育和社区环境的养成、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让人们从小就对非遗有兴趣和情感,从而成为广义上的传承人群,而不是仅靠着几个传承人去做。 如今,“传承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乡土社会中传承的,另一类是在市民社会中传承的,现在对后一类的关注比较多,而对乡土社会的非遗及其传承人的保护缺乏足够的关注;对与物质文化关系密切的非遗关注较多,而对具有意识形态特点的非遗关注很少。实行分类保护,已经迫不急待。特别是对于濒危的、面临失传的非遗,应该有一个清单,要做规划,先抢救那些最濒危的、面临失传的,比如一些传承人去世了就没有了的非遗,至少要做纪录片,留下影像资料。

  五、结语

  总之,非遗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行进在路上。在非遗每一个项目申报过程中都凝聚了非遗工作者的艰辛和汗水,非遗传承人更是功不可没。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活态形式传承的文化遗产,主要靠传承人口传心授而代代相传,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正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才有效地保护和丰富了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