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电影《平原县令刘备》的成功上映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7743
张国霞+谭萌

  摘 要:2016年11月22日,由山东平原县广播电视台拍摄的历史题材电影《平原县令刘备》在县文化馆剧场举行了首映式,该剧以平原县省级非遗项目“刘备在平原的传说”为创作灵感,以电影表演为载体,演绎了刘备“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的精彩故事。本文以该电影的成功经验为据,对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168-01

  一、前言

  千年古城平原,历史足迹斑斑,玄德曾掌郡政,故事流传民间”著名作家邓友梅的题诗是对山东省平原县的真实历史写照。平原县是我国古老的县城之一,因地势平坦而得名。现隶属于德州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这里留下了“龙门”石刻、“文昌阁”、等一批珍贵文物和历史人物传说。汉献帝初平元年至兴平元年(公元190—194年),刘备“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前后历四年之久,在平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2009年,刘备在平原的传说作为民间文学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全国各地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资源及特色民间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保护创新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还积攒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充非遗经典项目群众传承人,2016年,由平原县电视台拍摄的电影《平原县令刘备》上映,该剧以省级非遗项目《刘备在平原的传说》为题材和创作背景,描绘了历史人物刘备在平原为县令期间重教兴学,扶奖农桑,勤政爱民的故事,以电影为载体,将刘备在平原的传说这一非遗保护项目生动的展现给群众,对推动该县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为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传承提供了很好学习范本。本文以电影《平原县令刘备》的成功上映为例,对如何保护和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浅谈几点建议。

  二、非遗工作专业人才匮乏,建立专业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一系列研究、普查、保护、创新工作,归根到底,都急需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去实践,然而在当前各地非遗保护中心,专业的非遗工作人才少之又少,这一点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客观来看,从事具体研究、保护工作的人员数量不足,就难以把繁琐复杂的普查保护工作做好,致使具体工作开展不够细致,工作质量无法保证。除此之外,非遗保護工作者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了具体工作的进度和成效,相关工作者缺乏专业理论知识,造成工作不够专业不够科学化,或者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研究,从而导致保护工作难以做到深入挖掘和系统化整理。因此,建全一支专业稳定的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才队伍,是当前首要的工作。

  三、非遗保护工作应广泛结合基层群众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口头和动作传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近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处于相关机构单独执行的状态,很多保护工作脱离了群众基础,单纯的工作人员进行普查及保护工作,没有调动起当地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可度和积极性,导致普查信息不够细致全面,当地群众无法真正融合,无法在最大程度上抢救、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遗产本身来自于民间,是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普查、保护、及传承过程中,结合当地群众力量,汲取群众优秀传统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电影《平原县令刘备》的拍摄,吸取了大量的本地群众作为群众演员,让普通百姓对我县非遗保护项目-刘备在平原的传说这一民间文学有所深入认知和了解,更直观的体现了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积极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该有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要支持非遗实践回归社区、回归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扩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和参与,努力扩大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习人群。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应该多加入创新形式

  一般而言,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往往想到“原汁原味”,“原生态”等类似的词,似乎民间传统文化就应该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谈起非遗保护这个工作,大部分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把它和“真实性”“一成不变”等概念挂钩,就好像非遗工作与变化、创新无关系。事实上,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这种意识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遗工作的发展,也对文化创新工作形成了相当大的阻力。新时期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应当结合当今的多元化形式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才能真正的汲取所保护项目的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永葆生命活力。非遗的传承方式决定了它的生命力,传承者的主观心理及行为会对非遗生命力存续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传承人在传承的过程中所选择的辅助手段比如文字,多媒体的的不同,也会对非遗生命力产生影响。传承方式,辅助手段的变化,是非遗生命力即非遗创新的表现。

  电影《平原县令刘备》,以多媒体电影的形式,把刘备在平原的传说这一民间文学项目生动的展现出来,将无形变为有形,把个体传承项目,转化为群众都可以接受的形式,提高了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同时扩大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群。使得当地群众都积极参与到文化品牌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中来!相对于普通的传承方式来说,电影《平原县令刘备》的拍摄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成功之作。

  五、加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沉淀后的精髓。近些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一个亟待整治的问题日益突出,那就是文化遗产的抢注,近几年来,韩国抢先于中国陆续向联合国科教文提出了“活字印书术”“端午节”申遗申请,并顺利通过,这无疑是对中华民族的一大侮辱,但是在愤怒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一下这是为什么,国人的民族保护意识浅薄和政府相关机构的疏忽,是整个事件带来的教训中最值得警醒的,因此,加强国人甚至于中小学生青少年们对文化遗产和传统中华文化的保护意识,是重中之重。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主要靠的是世代相传,口口相授,基层群众是非遗保护最基础、最广泛的主体,我们应该努力加强非遗保护宣传,唤起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让群众们清醒的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的参与到保护、传承非遗工作之中,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六、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精神文明的财富,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电影《平原县令刘备》不管是在宣传非遗项目方面,还是在形式创新方面,都为我们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合理运用更多的形式,广泛结合基层群众,把文化遗产做强做大,共同携手,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吕玲芝.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J].大众文艺,2013(07).

  [2]朱伶杰,陈曦.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差异探析[J].兰台世界,2012(32).

  [3]时红帅.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03).

  [4]骆峰.古史山东郡县命名规律探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