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等多重因素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前景不容乐观。河北省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长信排鼓”作为邢台市桥东区的唯一一项省级非遗项目,同样面临保护与发展的窘境。为此,笔者随邢台学院地方音乐研究所的老师走进长信村,去探访非遗文化传承人,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其生存现状,同时协助老师们对“长信排鼓”的鼓谱进行整理,留存影像资料,为传承保护该项目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非遗项目;长信排鼓;鼓谱;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118-02
一、选题過程
长信村,原隶属于邢台县豫让桥镇,2011年纳入邢台市桥东区豫让桥街道办事处。长信排鼓,在民间的乡艺展演、祭祀活动、开业庆典等场合中仍有其身影的出现。由于受家庭熏陶,笔者自幼对音乐艺术兴趣浓厚。作为一名高中生,肩负着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而非遗项目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颗明珠,只是随着历史变迁而蒙尘。因此,我萌生了这样的想法,想通过深入探寻,对身边的非遗项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保护它尽一份绵薄之力。
2016年2月23日,笔者随邢台学院地方音乐研究所许澄副教授、李涛讲师一同到邢台市桥东区火神庙观看长信排鼓表演;同年7月23日,再次随二位老师前往长信村进行实地考察。旨在进一步了解长信排鼓的传承与发展脉络、以及其生存现状,同时协助二位老师完成对长信排鼓的曲牌和鼓谱的整理工作。
二、研究过程
(1)对非遗传承人做采访,事先准备好采访提纲,重点围绕长信排鼓的起源、传承方式、传承脉络、兴衰与现状做深入了解;(2)对长信排鼓的表演进行分段录像。根据视频资料整理出鼓谱;(3)由传承人对记录的鼓谱进行核对,再由其韵唱排鼓曲谱,根据录像资料进行再整理。
三、长信排鼓的基本概况
(一)历史渊源
据邢台县志记载,长信排鼓起源于明代,是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的林氏家族发起的。鼎盛于清代,历经数百年的沉浮起落,至今仍在邢台周边的长信村,会宁镇,郭村,石相镇一带广泛流传。
最早排鼓是用来敬神的,祈求上苍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人和安康。随着时代的变迁,排鼓不仅用来敬神,也用来庆祝重大节日,诸如传统的春节、元宵节、庙会乃至婚嫁、店庆等,表达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喜悦心情,也是国泰民安的祥和征兆。①
(二)排鼓队的构成
1.人员选配。开始只选18-40岁男子,他们爱好音乐,热爱排鼓,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由领鼓指挥,踩着鼓点进行表演。
2.排鼓所用道具。传统排鼓一般由12人或24人多至40人组成。配有36厘米小圆鼓8-12面不等,70厘米中圆鼓2面,180厘米大圆鼓一面,小锣、大铙、大钹各4-8副。鼓手头裹古战巾,身着古战服,腿扎裹带,大鼓指挥,小锣领头,按照一定的套路,踩着鼓点,载歌载舞。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性强。形式灵活多变,地方特色鲜明。
3.传统队形。首先两队出场,由两人对敲或四人对敲。鼓点一变,两队共走“四门到底”,随着紧密的鼓点,队形又变为“十字披红”,“双插花”,鼓点渐渐缓慢,队形变为“蛇盘道”,在欢快的鼓点指挥下,一场终结。②
(三)长信排鼓的传承
根据林春增老人(长信排鼓第四代传承人)讲述,长信排鼓采用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以前大都是在林姓族人中传授。文革期间,这些传统的文化被禁锢,排鼓被收缴砸坏,排鼓队被迫解散。1980年其从部队退伍,自幼爱好文艺的他与村民自发筹钱,购置了十面小鼓和大镲、大铙各一副。鼓上还一圈圈标注了集资村民的姓名,逢年过节就开始敲起来。至2002年,林春增与王国强(第五代传承人)共同出资购买大小鼓等乐器,组建起 “龙腾排鼓队”。据林春增回忆,长信排鼓的传承人有:
第一代林卫新,男,生于清末。生卒年不详。他一生酷爱排鼓,对排鼓队形、套路、鼓点要求甚严。长信排鼓,在他的建设下达到了全盛时期;第二代林永成,男,生于民国初年。生卒年不详。他继承了林卫新的排鼓指挥,其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排鼓曾一度冷落,抗战胜利后,他重操旧业,在百业待兴中把排鼓传承下来。林永成没有双脚,村民都跟着他学,去哪里演出时候把他拉到场子前,他就蹲在中间开始点敲(敲大鼓),带动着大家跟着敲;第三代王明礼,男,桥东区长信村人。生于1937年,现已去世。他从林永成手中接过排鼓指挥,他和他的排鼓都经历了文革的特殊岁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一边努力生产积极建设家园,一边把本村祖传下来的排鼓队组织起来,多次出村表演;第四代林春增,男,桥东区长信村人。世代务农,1949年出生,小学文化,仍然活跃在排鼓演奏的队伍中。改革开放后,他接过本村传承下来的排鼓,对排鼓队人员进行筛选整顿,添置了服装、道具等。参加的人数陆续增加,阵容也逐渐庞大起来,并多次外出表演。他为了培养年轻人,使排鼓后继有人,2001年他把排鼓领班交给了王国强;第五代王国强,男,桥东区长信村人,生于1977年,初中毕业,2001年,他在林春增的培养带动下,接过排鼓领班,他大胆创新,聘请老师,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把排鼓的队形、套路进行了修改,使排鼓花样变多、鼓点整齐。形成了既保留传统套路又增添新内容的独特表演风格。2004年,邢台市元宵节“擂鼓震雄风”鼓乐赛邢台县长信村的“龙腾排鼓队”获得一等奖。
四、长信排鼓的鼓谱记录与分析
(一)长信排鼓的传承方式与特点
长信排鼓的传承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在师傅教授过程中,以拟声词的方式一句一句地口述给徒弟。因此,长期以来长信排鼓的传承是“无谱”的形式。笔者跟随邢台学院几位老师在采访时,协助录制了林春增和王国强两位师傅口述的长信排鼓韵谱视频,从中发现“口传心授”方式的一些独到之处:endprint
第一,拟声词的运用,使徒弟能够尽快地熟悉鼓点特征。拟声词主要有:蹬、蹦代表大鼓,歘(chua)代表镲,铛代表鼓棒敲击音或敲击鼓音。
如:排鼓曲牌《打棍二人对敲》(演奏:长信排鼓队,记谱李涛)
根据林春增先生韵谱,读作:
蹬蹦一蹦 歘 歘 蹬蹦一蹦 歘 歘 蹬蹦一蹦 歘 蹬蹦一蹦 歘 蹬歘 蹬歘 蹬歘 蹬歘
在实际演奏中,《打棍二人对敲》是二声部的打击乐形式。林春增在韵谱中,将镲、锣等铜器和新加入的乐器作为主要声部进行口述,省略节奏点一致但音量相对较小的大鼓节奏。因此,虽然是单声部口述传承,但方便了记忆,同时又保证了将演奏效果完整地传达给徒弟的目的。
第二,用邢台县方言进行“口传心授”,相比于用乐谱传承,更加直接,有利于沟通交流。在长信村采访中,林春增师傅操本地方言,相对年轻的王国强则在和笔者聊天时用普通话,转身和林师傅对话或韵唱鼓谱时就转为方言。我当时打趣道“双语沟通无缝隙”。
第三,“口传心授”有助于小范围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讲究家族内部传承。如,“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同姓不传异姓”等表述,均是将所掌握的技艺或秘方限定在极小的范围内传播。长信村的第一大姓为林氏,村子以健身广场为界又分为东林舍和西林舍,而排鼓演奏往往只限于西林舍流传,演奏人员集中在林氏家族内部。因此,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艺,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范围,杜绝外姓人的参与。反正,排鼓没有谱子,你想来学就要找林氏人,林氏人只教本村姓林的,你是外姓人,自然打消了学习的念头。
如今,随着宗族观念的逐渐弱化和传承面临窘境,长信排鼓已不再局限林氏家族,但其根基仍留存在长信村的西林舍,传承方式仍然使用传统的“口传心授”。
(二)长信排鼓的乐器及演奏特點
长信排鼓的演奏以多人为主,也可以根据人数的多少相应地增减乐器。长信排鼓的全乐器编制有:大鼓1面、中鼓2面、小鼓6面、马锣2面、大镲6个、铙2个。在乐器演奏方面,大鼓是乐队中的灵魂,在乐队中属于指挥的地位,鼓点节奏密集,速度变化较多。因此,长信排鼓大鼓的演奏,都是林春增和王国强操持。两面中鼓,分布于大鼓的左右两侧,跟着大鼓打击出相同的节奏,属于随从乐器。铙,和马锣、镲、小鼓同在一个方队,但铙起引领这三个乐器的作用。在实际演奏中,多数的曲牌会表现出铙和大镲打击出同样的节奏形态,借此增加音响音量,形成与大鼓节奏的互动。
五、长信排鼓的困境与出路
(一)困境
一是受社会市场经济影响,传统的民俗表演无法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虽然曾出现短暂的辉煌,当时参与演出的村民增加了额外的收入,但终究不可能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维持生计。目前,参与排鼓队表演的人都是出于兴趣和爱好,利用空闲时间作为文娱活动来自娱自乐;二是传统民俗文化受到新兴的多元文化的冲击,大众审美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年轻的一代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纷繁多姿的世界,网络游戏、流行音乐、快餐文化等成为青年人追求时尚潮流的代名词。而根植于乡土间的传统民俗文化则显得落伍许多;三是缺少发展资金和保障。虽然长信排鼓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受到一定的关注,但村级、区级基层文化部门的扶持力度极为有限。道具、服装的更新与购置,人员的组织与排练等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仅凭个人的投入维持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据第五代传承人王国强说,自己主要靠开办婚庆服务的收入贴补长信排鼓队日常开销;四是人员的后继乏力。从前面所提到的排鼓队人员构成情况可以看出,队员的年龄偏大,女性比例占到50%,整场表演相当耗费体力,对女性和长者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成功的表演背后必须有充足的排练时间作为保障,而由于人员难以聚齐,排练时间短,有时会出现新鼓手鼓点还不熟悉,就仓促上场的情况。甚至有些传统套路目前只有几位年长者还能敲下来。
(二)关于保护和传承长信排鼓的思考
(1)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社会更多的参与和支持。应该完善非遗项目的保护机制,增加政府专项资金的固定投入,同时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宣传力度,吸引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提供赞助等;(2)对长信排鼓的历史起源、表演套路、鼓谱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整理,留存最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可喜的是,目前这项工作由邢台市桥东区文广新体局已委托邢台学院地方音乐研究所做相关的课题研究;(3)聘请专业人士对长信排鼓的表演形式、传统套路等进行系统、专业的指导。王国强曾经聘请邢台县文体局专业人士做过指导,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员的新老交替,正规的培训亟待加强。同时,要在传统表演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创新,不断提升表演的层次感和观赏性,为其注入新的生机活力,更利于传承与发展;(4)把非遗项目引进校园,保护传统文化从孩子抓起。排鼓在北方地区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影响,长信排鼓独具鲜明的特色和较为良好的群众基础。文化部门可以协同教育部门借鉴“书法进校园”、“国学进校园”的普及方式,在中小学生中组织练习,推广长信排鼓。
六、结语
邢襄大地自古“土厚水甘,民俗醇厚,人心古朴”(引自《宋史·地理志》),滋养着一代代儿女勤劳耕耘、繁衍生息,滋生出一朵朵艳丽的民俗文化之花,长信排鼓便是其中的一枝奇葩。通过探寻走访以及对鼓谱等资料的整理,使我对长信排鼓有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同时,更为我的家乡拥有如此丰富、厚重的民俗文化底蕴感到骄傲和自豪。
注释:
①②景云.邢台县长信排鼓的发展研究[J].中国-东盟博览,2012(05):3.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