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介文化对社会存在的价值现实、心理感受和兴趣倾向,展现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正像后现代主义的精神一样,它允许所有人一齐发声,并且雅俗共赏。它为多元文化的相互对话、拼贴、融合创造了开放自由的媒介条件和环境。本文拟从媒介文化所展现出的后现代性眾像进行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媒介文化;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013-01
媒介对于人而言,犹如空气般不可或缺,它渗透到人类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影响至深。凡是有生命存在和交流活动的地方都会离不开媒介的传播。“我们已生活在一个由媒介主宰着休闲和文化的世界里。”①如今,媒介不仅只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了,它已经拓殖了文化,并且我们的文化也已然成为一种媒介文化,它消弭了“文化”和“传播”的界限。②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环境的开放和自由。媒介多元化的发展,赋予了信息像水一样应物赋形的呈现能力,不再受到媒介物的式样制约,同一种结构特征,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式样去加以体现。③媒介融合充分发挥了不同媒介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相互对话、拼贴、融合。
一、解构媒介文化的后现代性
拉潘姆先生通过对麦克卢汉思想的精髓研习,总结出了电子文化就是后现代文化,并把电子文化的人称之为“游牧民”。④自网络媒介出现后,“后现代媒体文明”⑤日渐昌盛,涵盖了文学艺术、价值体系、制度建设等方面。在具体的传播活动中,多元化的媒介载体、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多种形式的表现手法以及海量化的信息内容等,让人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随着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在新旧媒介的强力联合攻击之下,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变革”,就意味着颠覆与重构。颠覆规则、理性和规范,颠覆经典作品和偶像人物,想怎么颠覆就怎么颠覆,在这个宣扬和标榜着自我个性的时代,不需要过多的理由。媒介给颠覆提供了自由的环境,有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有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途径。没有了任何的规范和限制,即使是语无伦次,也变得合情合理,一切存在皆为合理。于是乎,你一言,我一句,你一笔,我一划,文化变成了一锅大杂烩,什么样的奇怪味道都有。这使得媒介文化毁誉参半,批判和赞扬并存。后现代媒介文化理论的集大成者让·博德里亚,他认为媒介文化促使主体趋向多重化、离散化,它的存在就是填充人们不断变换的、不确定的需要,一切都在其中遭受“内爆”和“外爆”。⑥在这样的媒介环境边缘中,就连一向被视为“工具理性”典范的艺术领域,也变得反常态化,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⑦
二、毁誉参半的媒介文化
一方面,媒介文化迎来了史上最尖酸刻薄不留情面的批判之声,文艺界各种宣布“终结”的论调如雷贯耳般扑面而来。与以往的文化相比,当下的文化追求一种视觉和心理的快感,哪怕是“过把瘾就死”。肤浅的视觉文化大肆其道,霸占了大众的眼球。它们广泛地运用拼凑、组合、模拟等手段把各种杂七杂八的物体、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不再追求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经典作品加以嘲弄,讥讽,把最低俗的东西拼凑到绘画、雕塑和摄影中,当成艺术品,以宣扬对某种现象的批判和不满。各种批判的声音集中体现在:思想内容上的低恶俗、肤浅无内涵;表现形式上的泛娱乐化、草根化、虚拟化、媚俗化,运作上的商业炒作化、资本化等。
另一方面,媒介文化也让大众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媒介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了一个超现实的“拟仿”世界,延伸了人体直接的感官接触和身体力行,让大众身临其境般地经历和体验着各种各样的惊奇。就连在文化不足、铜臭有余的市场经济,商业活动搭上了科技化、互动化的多媒体快车之后,也开始变得有趣、亲切起来。高科技化的当代媒介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它令一切可见或不可见的、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或不可能的事情都成功地转换成为可视之物和日常化的文化现象。各种丰富的媒体装置艺术、虚拟影像、生命科技如雨后春笋般展现着勃勃生机,不仅使人们身体感官获得“透视”事物的整体知觉,更唤醒了人们具有想象力的大脑和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极度的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三、结语
媒介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能量和活力,使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推陈出新的速度加快,跨界文化开始兴盛,互动体验性加强,大众的参与热情高涨。文化不再是一个高深的词汇,它正走进寻常百姓家,逐渐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变得泛化。
注释:
①②道格拉斯·凯尔纳,丁宁(译).媒介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中文版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 .2 .9
③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03):222.
④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译本序言[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8-9.
⑤王岳川.媒介哲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01).
⑥Jean Baudrillard.Simulations[M].New York:Semiotext(e),1983:25.
⑦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03):222.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