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美术的审美功能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7267
刘艺

  摘 要:美术的功能问题,即美术对社会生活、对人民群众发挥什么作业,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对美术的审美的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等作何种理解,这不仅是一个美术理论问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术创作。我们认为美术的功能不能离开审美作用来谈,审美作用是美术的首先和基本的功能。本文重点论述美术的审美功能是怎样的一种特殊功能。

  关键词:美术;审美;功能;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013-01

  围绕美术的功能问题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审美作用是美术的唯一功能,因突出美术的审美作用而忽视了美术的其他功能;另一种观点则主张美术就是要对人进行教育,把教育归结为美术功能的本质,而忽视了美术的审美作用。二者都有合理因素,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相比而论,前者的思想是较富有启发性的。

  我们认为美术的功能不能离开审美作用来谈,审美作用是美术首要和基本的功能,现在不少人习惯引用马、恩评价狄更斯、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认识作用的言论来强调艺术的认识教育作用,但我认为,从总体上看,马、恩从来都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的。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从思维方式上揭示了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和理论的掌握世界方式的区别,曾将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进行过比较,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美术的审美作用是美术具有的一种特殊功能,至于认识教育作用则是其他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宗教、历史等共具的功能,只有美术的审美作用才是美术功能区别于哲学等意识形态功能的质的规定性。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术的审美作用在于教育人们认识生活中的东西什么是美丑,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实则仍然在谈美术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仅仅从美术的内容着眼。我们认为,视觉什么功能主要是表现在美术通过其它艺术形象和形式给人一种视觉审美享受,使观者在欣赏品味中得到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的升华从而提高欣赏形式美的能力。正如鲁迅所说:“一切美术的本质,皆在观听之人,为之感怡悦。”因而,美术审美功能的焦点应该是美术的形式。当然我们所说的形式不是脱离内容的“纯形式”,而是包含积淀着内容的形式,但内容必须转化成绘画语言、雕塑语言等,用特定的美术形式诸因素加以表现。

  我们强调美术的审美作用,当然也不主张审美作用是美术的“唯一”作用,因为美术也客观地存在着认识、教育作用等等。但是美术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必须和审美作用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并要通过审美作用而实现,离开了审美作用,美术的认识、教育作用就无从谈起。美术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不同于科学和政治,因此对它就不能以科学、政治的认识教育作用为尺度来衡量和要求。第一,后者直接以概念的形式诉诸理性,而美术则靠掀动人们的情感的波澜来使欣赏者得到陶冶。因此美术的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经过中间许多环节,它不能脱离视觉对美术作品的形象和画面美的知觉把握。第二,美术的认识功能也不同于科学的认识、概念的认识,而是如黑格尔所说的:“概念与个别现象统一”的认识。美术要经过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它当然具有认识作用。但美术创造必须经过美术家的选择、提炼,进行艺术概括,并融进美术家的思想情感,按照美的理性来塑造艺术形象等等,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创造工程系统,因此美术就不仅仅是对生活的一种简单复制。也不是一种简单的认识。印象派画家马奈的《弗里贝杰尔酒店》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朴实少女的形象、虽然她身上散发着珠光宝气,但不失乡间女郎的纯真;衣着时髦,却仍然显得大方庄重这样的一个酒店女招待,令人联想到当时城市的工业化,把农村中贫困的青年吸引来出卖劳动力。这幅作品对我们了解资本主义的现实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它揭示了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繁荣面纱下的真面目,反映了进入城市的劳动者的内心世界。作品将社会与艺术融为一体,我们得到的认识也是和对这個少女典型形象的把握结合在一起。这与政治科学著作得到的认识显然是不同的。

  为了突出美术的社会功能,当然要考虑题材的问题。但我们不能片面的强调美术认识教育功能,而热衷于搞大题材、政治题材,把注意力放到题材的政治思想上,这样做结果必然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尚扬的油画作品《黄河五月》并不是什么大题材,却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作者把黄河两岸的人民创造的一种新生活,把征服黄河,让黄河造福于人民的现实和理想,表现在一幅优美、自然的画境里,作品没有渲染“令黄河让路”、“战斗天地”的热闹场面,没有描绘“高大的”治理黄河的英雄形象,只是从生活中摄取了一个小小的镜头,两道抽水机流淌的黄河水仿佛唱着一首和谐的小小交响曲。作者从此找到了一种如黑格尔所说的理性内容和感性形象融汇的“情致”,使其充满诗情画意,仔细品评,意味深长。鲁迅先生曾赞扬过苏联小说《毁灭》、《铁流》写了“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但他同时又说“日本的浮世绘,何尝有什么大题目,但它的艺术价值却存在的”,艺术家“只要表现他所经验的就好”。我们当然承认题材是有差别的,但题材决定论是极端有害的。关键不在题材的大小,而如罗丹所说的在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席勒.审美教育书简[J].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