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恨歌》这部作品的主人公王琦瑶是上海女性的代表,她集中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透过王琦瑶的整个人生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独特的上海女性世界。本文采用举例论证的研究方法,将从内心世界、生活态度及精神追求三个方面深刻挖掘王琦瑶形象背后隐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长恨歌》;王琦瑶;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005-01
一、内心世界心思细腻,精于生活
王琦瑶在来到平安里生活后遇见了严师母,两人志趣相投,王琦瑶生性敏感且心思细腻,她发现严师母无论在什么场合总能盛装以待,好像时时与她较量着,她毫不示弱,在往后的穿着打扮上更加用心。严师母奋起直追,但终究还是比不过昔日的“三小姐”,王琦瑶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获胜”。她们之间并没有鸿鹄之志,也没有人生哲学,只是把穿衣打扮当作生活的唯一乐趣,她们之间流露的是女人之间的小情怀,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宠爱自己,这是上海女人的特质。正是有了这种小女人情怀,上海才变得绚丽多彩,充满着情调。
王安憶注重描写日常生活中切实可感的细节,通过每个细节,展现上海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王琦瑶第一次请严家师母、毛毛娘舅到家里吃晚饭时,“王琦瑶事先买好一只鸡,偏下鸡脯肉留着热炒,然后半只炖汤,半只白斩,再做一个盐水虾,剥几个皮蛋,红烧烤麸,算四个冷盘。热菜是鸡片,葱烤鲫鱼,芹菜豆腐干,蛏子炒蛋。老实本分,又清爽可口的菜,没有一点要盖过严家师母的意思,也没有一点怠慢的意思。”①
王琦瑶善于邻里间相处,既不见外,又有礼貌。每道菜都十分精致,都像了解客人的心思,对于一只鸡,她能做出三种不同的味道,可见她精通厨艺,不仅是为了生存,而是变幻出更加精致的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平安里,王琦瑶总能将平淡无奇的日子打理得有声有色,生活中的尴尬与不幸都被她逐一打破,她将生存之道掌握得游刃有余,是个时刻享受着居家过日子之乐的小女人。
冬天里大家想着在一起打牌喝茶,围炉夜话,炉子不仅用来取暖,王琦瑶还利用它来烤山芋,在这小天地里,即便是一堆简单的炉火,也能做出许多文章。烤朝鲜鱼干,烤年糕片,涮羊肉,做蛋饺,煮汤圆,边闲谈边吃喝,日子即便清苦,也能过得有滋有味,生活即便平淡,也能过得有声有色。由此可见上海女性精于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生活态度:追逐时尚,忠于情调
王琦瑶总能跟随时尚的潮流,她的时尚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易被别人理解、接纳的,因此成为他人争先模仿的对象。王琦瑶的时尚中并没有娇媚,也不露骨,总能用平淡的妆容让人眼前一亮,成为众人之中的焦点,给人眼前焕然一新的感觉,是一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成为上海“三小姐”,王琦瑶对时尚更是运用自如,在平安里,她只是对旧衣服稍作修改,便能让严家师母如临大敌。
王琦瑶的时尚同样不怕岁月的侵蚀,四十年代,王琦瑶是引领时尚潮流的上海“三小姐”,为无数青年所动容。五十年代面对生活的清苦,王琦瑶仍用满身素颜延续时尚,让心高气傲的严家师母频频挑战却又甘拜下风。八十年代的王琦瑶步入中年,确仍以最优雅的姿态留存于时尚的潮流里。因不经意间剪的短发,遭到了女儿薇薇的妒忌。王琦瑶毫不费力地就可以将箱底的旧衣服整理成一领潮流,人到中年的她甚至得到了独特女孩张永红的青睐,称她为“旧翻新的时髦”。
王琦瑶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仍将情调融入日常生活中。请客人吃水果时,王琦瑶不仅要将水果削皮,还要切成片放入果盘中;平日喝茶,王琦瑶会特意选择镶金边带盖带托的茶具;为薇薇准备的嫁妆中,有同色丝线的龙凤牡丹,宽褶复裥的荷叶边,镂空的蔓萝花枝,情调在王琦瑶的生活中悄然穿梭着。随着时间的沉淀,情调也变得越发的优雅与经典。
上海人的情调并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的,她们把情调当成日常生活。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情调总能于不经意间透露出来,这种能力也仿佛是她们生来就具备的。
三、精神追求:个性自立,聪慧坚韧
余秋雨在《上海人》中提到:“上海人的个体自立,在于有一种冷静中的容忍和容忍中的冷静。上海人见多识广,而正是这种见多识广导向了冷静和容忍,当然,这跟上海自近代以来的历史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历史和社会的动荡,才形成了上海人的这种在动荡中的冷静。”②
王琦瑶是上海人的灵魂,她有着与生俱来的时尚与情调,但她并不是仅停留在表面的柔弱女子,她生活清苦,但经营得并不比别人差,精心地过着柴米油盐小日子,不放过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她身上凝聚着上海的小女人情怀,她同时有着一颗坚韧的心,聪明自立,从不向命运屈服。
身为弄堂的女儿,王琦瑶几经努力,终于踏进了“爱丽丝公寓”,过着舒适闲淡的生活,每日将李主任当成生活的重心,然而,李主任的突然离去并没有让她的世界崩塌,她坦然接受了事实,生活还是要继续。她孤单无依,选择自食其力。爱人离去,友人离散,抱着刚出世的孩子忍受着母亲的挖苦与奚落,身为母亲却没有一段婚姻。她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一蹶不振,不管处于人生何种阶段,王琦瑶总能从容面对。这样的自立与坚韧,让我们着实感受到了一个令人惊讶又佩服的王琦瑶,也感受到了上海弄堂女儿温婉而又坚韧的精神特质。这是一种精神,也是面对生活的一种情怀。
《长恨歌》借助上海弄堂的女儿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上海,在王安忆的文字中,女性代表了这座城市。王安忆作为一个上海人,一个上海作家,在经历了四十年人生后,将自己对上海的所听、所感、所想进行了日常化生活化的阐释与还原,她对上海有着独特而又全面的认识。王安忆将《长恨歌》作为自己回归现实的新的载体,充满地域文化色彩的建筑增添了场景化感受,用日常化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日常化生活化的细节,平淡无奇的白话又为作品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同时,读者在品读作品时又会产生亲切感。作品结构整合一体,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感官上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结语
王琦瑶是上海精神的“芯子”,是独立女性的代表。本文以时间和空间两条路线,解读了王琦瑶的一生,通过王琦瑶纵观上海在历经社会变迁的岁月缩影。作品中通过琐碎的生活事件真实地还原了上海独特的社会景观和精神文明,历史的变迁和政治事件被不断地缩小和淡化,在王安忆女性视角中,女性情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上海的精神思想和特质。从《长恨歌》可以看出,王安忆似乎并不向往田园生活,她尽情地表达着对于城市的好感。王安忆构造的人物和场景并不是虚拟的,而是通过自己对上海情感的还原,真实再现记忆中的人和物,可以说,《长恨歌》为我们塑造了追求时尚又内心坚韧,风情优雅又精通世故的上海女性形象,展现了上海女性的独立女人情怀,通过对上海日常生活的真实抒写,将女性的精神、情怀浓缩为一座城市的精神蕴含,是一种真实的还原。
注释:
①王安忆.长恨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②苏丹.从<长恨歌>中的王琦瑶看上海人的特色[J].长沙: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