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影像是寄托于科学技术而产生的文化艺术形式,相对于其他文化艺术消费品来说,这种形式历史较短,也更具传播性、应用性和商业性。作为技术革命的成果,从实验艺术到日常“消费品”,中国的影像(尤其是家庭商业影像)发展必然会受到中国市场发展状况、文化发展状况的影响。基于这个出发点,来分析影像在中国作为大众消费的商业发展,无论是对于中国当代影像发展史的研究,还是对于这一行业商业发展的把握都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影像发展史;技术革新;消费结构;文化产业;商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107-01
一、影像发展史和科技发展对商业影像的影响
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发展,使工业产品不再仅仅是有钱人和贵族阶级可享受的消费品。照相机被大规模生产以前,平民和普通中产阶级是无法随时拥有自己的肖像画,照相机(摄影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这种技术形式的出现使记录更加迅速更加“平”。这就使得工业生产商与大众消费之间,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消费空间。在这个买方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和生产商要根据大众需求,不断研发新的材料、技术、外观、功能、概念来刺激大众的需求,形成一个互相刺激的良性循环。这同样适用于商业影像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家庭商业影像的到来很现代很当下,发展的也很迅速。以家庭消费为主体,这是中国家庭商业影像和其他艺术消费形式最大的区别。
照相机、摄像机发展和生产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日本国内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就进入了买方市场阶段。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用了短短的半个世纪,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成为最大的消费品生产国,汽车、摩托车、照相机、收音机、电视机、音响设备等等产品,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无可争辩的最高地位。50年代初,日本制造代表质量不好、廉价的产品,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制造现在是优秀产品的同义词。早在1957年,美国《大众摄影》(Popular Photography)杂志就已经报道:日本照相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信心,质量优秀。因此,日本照相机的出口从1947年到1954年之间增加了650倍。可见,对于影像的需求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影像的历史较电影更为长久。这是因为电影工业流程更为复杂,需要庞大的专业团队协同,成本高,利润回报不稳定。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摄影机成本越来越低,也逐步被大众所消费。随着摄制流程的简化,这项技术也不再被少数机构所掌握时,影像的权利被逐步消解,随时随地纪录生活瞬间,留下回忆,再也不是少数群体的特权,进而变成大众消费品。正是技术的普及,为家庭商业影像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必然条件。
二、中国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及家庭收入分配的变化
20世纪的中国,在社会变革的历程上,也可以说是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有三个重要的转折点——“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改革开放的十年。这直接影响和构成了中国今年来的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语境。或者说,这几次变革,直接为中国近年来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文化环境越来越开放,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式的原始生活方式。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集体主义”和高压文化政策,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市场化的加速,电信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文化消费正从一个面孔走向多元化,人们的“自我意识”提高了一个高度,当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正进入宾克莱所说的“相对主义的时代”,即文化的多元发展的时代,这也正是近些年来各种文化产业的消费(主动消费和被动消费)的比例也逐年上升的原因。当然,影像也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这种消费也是由市场化和信息化相联系所产生的历史潮流。
社会在市场化的变革之下产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消费文化的观念,当屏幕削减了纸张的力量时,屏幕成为最“暴力”的傳播媒介,这就使得影像更生活化、娱乐化、消费化了。这就为家庭商业影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契机。
三、中国家庭影的像现状及需求
中国家庭影像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同时会带动一系列的产业链条的发展。人们对于纪录瞬间、纪念特别的时刻,传承给后人更生动的“个人历史”,可以更生动的回忆往事等对于自我满足的意识和需求越来越强烈,随之带来改变的便是呈现的形式。例如,从平面的照片逐步发展到有声音的动态影像(视频影像),再到尚未普及大众百姓的VR技术,是一个从单元到混合再到全息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是与人类认知和发展过程相吻合的。
目前来看,中国家庭商业影像的发展,除婚纱影楼外都还没用形成较为规范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换言之,无论是在技术应用、商业模式、消费习惯、消费心理上。
这个行业并不成熟,例如就儿童微电影来讲,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和体系来作为行业规范,还有很大的商业空间可以发展,来进一步满足大众对于影像消费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
[2]佐亚·科库尔(美),梁硕恩.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2010.
[3]罗纳德·哈里·科斯(英),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