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提出了艺术在感官上的直接体会,强调审美的本真的回归,直接进行体会,形成更具鲜活和流动的审美体验。本文主要分析了阐述的内容,强调审美的回归。
关键词:回归;审美;本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080-01
苏珊·桑塔格创作的文集《反对阐释》,洞察了阐释泛滥的本质与根源,指出林林总总的阐释不过“是以修补的方式保留那些被认为太珍贵以至不可否弃的古老文本的极端策略。”不过是一种重复,一种遮蔽,一种人为臆断的再创造。她对阐释的反对,体现了她对直觉感官的重视,对主流文化中存在的对“核心内容”的过度强调批判,对审美本真回归的期盼。
一、内容:阐释的本质
人,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内容的探寻。伴随着终极追问“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而来的,是人类的自我界定。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已经为自己设置了起点和终点,已经认为自身的存在具有暗含的“意义”。正是对于“终极意义”无限的探索和追寻,所以人创造了神,创造了宗教,来宽慰内心的空虚,来解释所无法了解的神秘,来阐释那围绕着包裹着纠缠着“终极意义”之外的表象。宗教给了人精神上的依托,最接近神祇的星空成了窥探人生奥秘的窗口。阐释开始靠近权力,阐释者成了手捏指挥棒的引领者甚至是裁决者,普通大众沦为了追随者。
及至现代,虽然宗教的锁链已被卸下,但阐释依然还在继续。在古希腊哲人“艺术是模仿,是对现实的模仿”这一艺术理论的影响下,“内容”开始从各类文艺作品中凸显出来,占了主体,而形式开始被抽离搁置甚至遗弃,苏珊不禁感叹:“据此我们称为‘形式的东西被从我们称为内容的东西分离开来,也才导致那种用心良苦的把内容当本质、把形式当作附属的转变”。形式作了附属,对内容的表达和陈述成了它所承担的所有任务和使命,它所拥有的所有绚烂和华丽也变成了对内容的抬升和托举。而当人们想要找到掩盖在形式之下的内容,想要抽离形式得到纯正的内容,第一个出现的,必然是阐释。而阐释,必然是阐释者的阐释。是一帮“知識权威”所主导的阐释,文艺作品被放到了手术台上,任人切割,拼贴,捏塑。最后呈现给大众的,却是融入了阐释者主观臆断的再创造的作品。
当前人渴望走进生命的“终极意义”(亦可称为生命的内容),现代人渴望挖掘形式背后内容的时候,阐释的力量就开始在被运用。而这种不断向生活要意义,不停向作品要内容的“中心主义”论调已经成为无数人审美的前鉴。他们不是在欣赏文学作品或者其他的艺术形式,他们也不是在认真过好当下的生活,而是在无止境的挖掘,试图使其变成一种可控的东西。而审美过程中真正重要的反而被人所忽略了——感受。
二、感受:审美的回归
康德曾经在《美的分析》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问题:“是对象先使我们感到快感而后我们对它下审美判断呢,还是我们先对它下审美判断而后才感到快感呢?”他把这个问题的解决定义为关于审美批判的金钥匙。其实这也正是感受先于阐释而或阐释先于感受之间的论争。但是他本人的解答却让人感到失望,他认为“快感不能在判断之先,否则它就只是纯粹的感官满足,智能限于私人的主观感受,而不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也就不能使美感和一般快感见出分别。”这也正是大多数阐释支持者的观点——美的体验需要建立在人为的判断之后。但是这种建立在判断之后的审美,实际上是割裂的,它忽略了或者说小看了人的情感。为了引导审美的回归,苏珊在《反对阐释》中强调加强感觉,“现在最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我们必须学会更多地感觉”强调在审美过程中最纯净最透明的感觉“现今所有艺术评论的目标,是应该使艺术作品——以及以此类推,我们自身的体验——对于我们来说更真实,而不是更不真实”而这种含有人主观情感的直觉感受,真是我们所强调的审美的真实。审美的真实在哪?在于回归。回归到读者与作品接触的那一刹那的真实。这种真实是读者在与作品接触时,那些情感通过直觉得到形式而产生的感觉,而不是其他任何试图去破坏这种关系,试图去解剖作品而打断读者自身独立感知的阐释。克罗齐对直觉的论述,毫无疑问也是对于这一观点的赞同,他认为“认识活动从直觉始到概念止”“直觉就是抒情的表现,直觉即艺术及直觉与艺术的统一还包含创造与欣赏的统一”这种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就是美的快感,就是审美的过程。
破除阐释,回归感受的审美,同样是一种回归大众的体现。从前那种由阐释者主导,而普通大众弱化为支流的审美历程,在回归感受之后将被彻底颠覆。阐释的权杖可能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但是感受却是每个人的,任何人对于任何作品,对于任何美的事物,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细腻的甚至是无法言说的感受,而这就是审美的历程,每个人都能感受。
三、总结
阐释因内容而产生,又因对内容的挖掘而遭到鄙弃。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所有阐释皆是误读,广泛意义上的“没有事实,只有阐释”的阐释就是例证,只有那种对内容刻意进行的“有意的心理行为”才是我们所批判的对象。苏珊倡导的“反对阐释”正是出于对不含“添加剂”审美活动回归的期盼,这种审美回归于真实的感受,破除了阐释主导的审美高高再上的神秘性,提高了大众参与,也更加单纯。但值得提出的是虽然补充描述类的文本得到了苏珊的认可并被给予了很高的赞誉,但以我看来,那仍是对于感觉的一种削弱,依然是一种矛盾。
参考文献:
[1]王秋海.反对阐释[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