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健美操是一项特殊的体育项目,能够将舞蹈、音乐和力量进行有机结合,受到高校女生群体的喜爱。大学女生积极参与健美操运动能够借助强化训练,提升对自身肢体的控制能力,增强形体美。下面本文就结合健美操运动特点分析健美操运动对大学女生形体产生的效果,明确在高校中开展健美操选修课的重要性,为健美操教学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健美操运动;女生;形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287-01
大学时期是女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内女生的身高一般停止增长,身体脂肪细胞增长进入到高峰期,女生的体重一般会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因此女生一般开始追求保持身体的合理比例,避免过度肥胖,维持身体的形体美。而健美操运动对大学女生形体塑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组织大学女生参与健美操运动,能够实现对女生形体的合理塑造,并有效提升大学女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一、健美操的特点和高校女大学生的形体特点
(一)健美操的特点
健美操的动作一般讲求美观大方,对学生的力度、协调性和爆发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健美操运动训练过程中练习的内容往往讲求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可以有效保证身体各部位关节、肌肉和韧带得到全面的锻炼,促使学生学生的身体和谐发展,还可以有效增强综合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形成健美的体型,学生的气质修养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女大学生的形体特点
我国高校大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由于长期站立或者坐立或出现身体扭曲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后背和脊椎出现不同程度的弯曲,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由此也会衍生出不同类型的疾病,如腰肌劳损、肩周和颈椎方面的疾病。同时,学生在长时间受到较大学习压力的影响后,自身心理也会出现一定的障碍性问题,对学生成才产生不良影响。所以针对高校女大学生的形体特点,十分有必要組织女大学生参与相应的运动训练,借助良好的身体塑造提升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为大学生的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健美操运动对高校女大学生的影响
以某高校2015级女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综合使用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对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前后的身高、体重、三围、力量、身体协调性、身体柔韧度等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发现,健美操锻炼能够对学生群体的体重、胸围、腰围、臀围等产生一定的印象,学生的身体柔韧度和协调性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系统论述。
(一)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体重的影响
健美操运动锻炼是一项长期性的、全身心有氧运动,高校女学生在参与健美操运动的过程中全身大小肌肉群都能够得到运动,并且身体多关节系统也会与肌肉群相互配合,学生身体的新陈代谢进一步增强,毛细血管会大量开放促进体内代谢废弃物的排放,在肌肉增大的同时肌肉力量也能够有效增强。同时大学女生长期参与有氧健美操运动可以有效对脂肪的代谢激素分泌情况进行适当的协调,身体机能的能量消耗也会有效提升,抑制身体内脂肪的合成,避免女生出现过度肥胖的现象①。换言之,大学女生参与健美操运动能够借助对学生身体肌肉运动情况的调节避免脂肪形成,对女生的体重进行合理控制,维护女生身体健康。
(二)健美操锻炼对学生三围的影响
高校女生在长期参与健美操锻炼的过程中,胸背以及身体躯干侧肌肉群体、会得到一定的增强,因此可以有效减去身体多余的脂肪,增大学生胸部轮廓。同时学生在作出转体、扭摆以及腾空等多种类型的过程中,女生的腰部脂肪发育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髋关节相对固定,能够有效控制臀部脂肪的运动,促使学生的臀围也适当减少。由此可见,健美操运动对大学女生三围具有一定的控制和协调作用,合理组织开展健美操运动能够促使学生健康发育。
(三)健美操训练对大学女生姿态产生的影响
大学女生在长期参与健美操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日常生活中不良的身体姿态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学生身体的柔韧度和协调性可以得到显著的增强,因此对女生自身综合素质和气质修养的培养产生这相应的影响。同时在健美操运动中关于柔韧性和身体基本姿态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挺胸立腰的良好习惯,女生的腰腹肌肉群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腰腹旋转力量得到有效的增强,从而实现对人体曲线美的衬托②。这样,学生在不断参与健美操训练的过程中,身体健美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对女生的良好发展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三、结语
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形体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能够借助对学生三围和体重的控制,对身体协调性和柔韧度的调整,维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实现对女生形体的良好塑造,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健美操训练,充分发挥出健美操运动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
注释:
①程超.形体训练对高校健美操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11).
②刘金玉.健美操课对长春大学学生形体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476-47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