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提供各项检查,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就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如感染性疾病,针刺伤,药物毒副作用等。因此护士在为人类抢救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防护。
关键词:护护理工作;锐器伤;防护措施
护理是人类健康服务的一门职业,其职责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现代护理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为病人提供优质的个体化整体护理。可是,在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我们自身也面临着很多不安全的因素,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自身的防护。现就常见危险因素中的锐器伤及防护措施进行简单的概述。
一、引发锐器伤的常见原因
1.操作前准备物品,药品,器械的过程中,如检查注射器针头拔下针帽时,被针尖刺到;瓣安瓿,抽吸药液时被安瓿划伤;双手回套针帽时被刺伤。
2.操作过程中的损伤各种注射、拔针时病人不配合造成的刺伤;手术过程中锐器传递时造成的误伤。
3.操作后整理治疗盘、治疗室台面时被裸露的针头和碎玻璃扎伤;处理医疗污物时,不慎导致误伤,如注射器、输液器的毁形以及使用后的锐器进行分离,浸泡和清洗时误伤。
二、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一)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因此護士在有可能接触这些病人的血液,体液的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保护好自己。
(二)规范操作行为
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伤刺伤发生的决定因素。通过防护知识培训,医务人员接触病原体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适当的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2)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3)在加药折安瓿时,戴手套或推荐各科室采用专制折安瓿器折断安瓿,不用手直接折断安瓿,避免玻璃划伤;(4)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伤;(6)在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或身体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和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三)和谐沟通相互配合
为不合作者或有昏迷躁动病人治疗时,易发生锐器伤害,因此必须请求其他人协助配合,尽量减少锐器误伤自己或别人。
(四)发生锐器伤的紧急处理
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意外职业接触后应立即进行局部处理:(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黏膜;(2)如有伤口,应当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避免在伤口局部来回挤压,避免产生虹吸现象,将污染血液回吸入血管,增加感染的机会;(3)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4)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用70%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接触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5)向主管部门汇报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同时请有关专家评估锐器伤并指导处理。
(五)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
(1)立即进行局部处理;(2)发生锐器伤后立即向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办上报并详细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及时上报被刺伤的时间、器具及其是否感染HIV、HBV、HCV以便做好伤后处理及随诊;(3)被乙型肝炎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未接种疫苗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反应者(乙肝抗体+),无需处理;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没有反应者(乙肝抗体-),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并进行1,3,6个月采血追踪检测;(4)被丙型肝炎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目前无有效采用接触后预防措施,但要进行0,3,6个月采血追踪检测;(5)被HIV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必要性方案。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HIV职业接触后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并进行1,3,6个月采血追踪检测,并且要做好保密工作;(6)被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病人的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用长效青霉素肌肉注射,并进行0,3,6个月采血追踪检测。
总之,护理人员是在临床工作中发生锐器伤和经血液传播疾病高危人群,加强职业安全防范知识宣传,加大职业安全防范管理力度,使医护人员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自觉实施“安全操作”及“标准预防”措施是减少锐器伤等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林岩,徐风琴,陈丽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
[2]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安全防护状况调查[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9(0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