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纪念性景观是景观情感传达所营造出的场所精神,其集思考、情感、精神和社会等功能合一的场所,是充斥着记忆与未来的综合情感为一体的情感空间。建筑师齐康先生指出:纪念性的本质是“纪念过去,表现历史,并期望这种表现得以延续。”其用于标志某一事物或为了使后人记住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能够引发人类群体联想和回忆的物质性和抽象性景观,以及具有历史价值或文化遗迹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校友墙;苏丝
中图分类号:TU986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034-01
一、纪念性景观的概况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进程的演变,纪念性景观作为该进程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存在具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主义特色和历史文化意义。纪念性景观设计是通过合理运用各种景观元素,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营造氛围,渲染出人工环境中的情感化境界。纪念性景观的发展史贯穿了建筑艺术的发展进程之中,涉及到社会、政治、民族、历史、文化,其影响力并不在建筑之下。因而,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曾经有人把纪念性景观和建筑比做建筑中的诗集,是因其所具有基于纪念性景观丰富的表现性的艺术感染力。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纪念性景观也有了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其精神实质与表现手法都与传统的纪念性景观建筑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性。
二、纪念性景观中设计语言的表达
在整个设计过程,人文关怀主题贯穿了其各个阶段,从人的视觉、心理和需求等方面出发,不仅追求其在艺术美之中的体现,更要在功能性中将其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协调统一。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细节的设计上,应尽可能多地考虑人的需求,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地方性原则是一种适应性原则,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改造必须适合其原有状态,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设计应当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物质资料和精神寄托,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营的有机衍生和沉淀。
三、设计实践——以艺术学院校友纪念墙景观设计为例
(一)背景与要求
苏大艺术学院始创于1960年,其前身为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1960年至1989年期间,其校址一直在北校区内,在1989-2006年期间搬入当时新建的教学楼,2006年搬入位于工业园区的独墅湖新校区。校园的搬迁带来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却丢失了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最初的苏丝的传承精神。在艺术学院成立之后,40年的时间是在北校区,在新校区的时间刚满10年。这需要在此地理环境内进行回忆性和未来性的互动设计,既要有曾经苏丝的元素,又需要兼顾新校区中即将要毕业的校友。校友纪念墙的概念主题便可从“苏丝情节”为切入点,以感性元素与老校区实体结合寻求设计中承载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二)设计语言的探索
基于对校友纪念墙的深入探析,校友墙的设计不仅仅是追求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一个视觉效果,而是最大程度带给观赏者一种环境共识感,扩大受众范围,使其在陌生的人与环境中寻求一定程度上的安慰。在对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校友纪念墙的设计中需明确其普遍性与特殊性,苏大艺院而非其他院校的一般意义中的纪念墙,要切合其曾前身苏州丝绸工学院这一历史背景。因此要以老校区的校园文化环境进行整合。在被提取出的设计元素“路”以其具象的特征来体现抽象化意境中的青春回忆之路,旨在行于此的人能够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去感受对于青春回忆的理解。
(三)设计表达方式与展现
概念主题的选取和设计元素的提炼是设计的表达方式的基础,而设计的展现离不开创新精神的融合。在空间尺度中将人体工程学与墙体尺寸进行调节处理,使其成为一个正负形结合的造型空间。镂空的造型意在将人与景观环境进行交互结合,使其不再是独立存在的景观个体,而是一个可以产生互动的带有感情的空间。
纪念墙造型与记忆的结合设计需运用材质与文字的力量,将其情景模式创造出回忆性与互动性的代入感。以抛光镜面不锈钢为主材质,利用其反光效果跟周边环境产生呼应。地面环境便将白砂作为铺地,寓意着每一位校友在学院建设的贡献之作用。层层阵列的纪念墙如电影中叠映的画面一般放映于每一位校友的面前。
四、总结
纪念性景观在景观设计中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特征,其代表着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特色的综合体的构成,将环境所具有的情感化进行最大程度的展现。环境设计的深化不单单是地理环境中的改造,更需要在主题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设计元素的挖掘和推敲,将抽象化的概念内涵以艺术化的设计语言展现出来,进而实现人文属性对建设纪念性景观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从特定的空间来看,纪念性不仅表现在形式和功能上,最重要的还应该体现其精神内涵以及文化灵魂上。一个富有灵魂的景观设计作品不仅能挖掘最具特色的记忆性元素,在将其文化体现在景观意象设计的同时,也是现代人们所追求的具有内涵精神的设计目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