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绪表达是艺术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诱发人们产生创作者想要激发的情绪,当艺术作品能够使观赏者产生情绪上的呼应,也就意味着这件作品在一定层面上的成功。因此,艺术往往强化情绪表达,以使得欣赏者更容易感知。本论文分别从艺术感染力与情绪表达的关系和雕塑艺术的情绪表达两个方面针对情绪表达对于雕塑艺术的重要性进行论证和总结,得出雕塑作品想要向观赏者最终呈现的效果就是一种情绪的自然流露和强烈表现的结论。
关键词:情绪表达 艺术感染力 雕塑艺术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271-01
一、什么是情绪表达
情绪表达:指个体将其情绪经验,经由行为活动表露于外,从而显现其心理感受,借以达到与外在沟通 的目的。方式诸如 文字、语言、图画、身体活动等。文学、电影、小说、音乐、舞蹈、美术等等艺术形式,其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各种形式,引发人们的情绪反应,而人类的情绪也是艺术最重要的表现主题。
二、艺术感染力与情绪表达的联系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区分真正的艺术与虚假的艺术的肯定无疑的标志,是艺术的感染性。”他还进一步谈到,当读者收到作品感染时,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如果一个人体验到这种情绪,收到作者这种情绪的感染,并感觉到自己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那么唤起这种心情的东西便是艺术;没有这种感染,没有这种和作者的融合以及和欣赏同一作品的人们的融合——就没有艺术。
三、雕塑艺术的情绪表达
(一)雕塑的定义
雕塑是立体(三维空间)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被成为雕塑。雕塑作品是立体的形象,又是可以触摸的实体艺术品,所以,欣赏雕塑作品不仅需要依靠视觉感官去感受,而且还可以用触觉去感知,使观赏者唤起更多的艺术想象,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由于雕塑作品的立体性,观赏者又可以从四面八方的不同角度去欣赏,乃至结合周围的环境来一并欣赏,使雕塑作品更富有生动、逼真的艺术魅力。
(二)雕塑艺术的情绪表达
由于雕塑艺术是立体的三维的空间视觉艺术,情绪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和表达也就更真实,更直观,更有形式感。从中国到西方,从古代到现代,无论是从地域的横向发展,还是从历史的纵向发展,雕塑艺术所呈现的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1.中国古代雕塑的情绪表达。原始雕塑是生命的直接表现,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关注和探求。他们的每一件作品几乎都是为满足繁衍生息、延续生命的需要而创造的,那些丰乳、肥臀、鼓腹的女性裸体雕像,无不体现了原始人对生命的崇拜、渴望、希冀和困惑的情绪。辽宁喀左出土的《陶裸体女像》,是一裸体孕妇像。裸女像已失头及右臂,膝以下亦残,仅余躯干。但其体姿曼妙、比例适度、小腹及臀部圆鼓鼓的挺出来。表达了当时人类对生殖崇拜的情绪。
2.中国现代雕塑的情绪表达。潘鹤的《艰苦岁月》展现了在战斗的间隙,小战士依偎在老兵身旁,听他吹奏笛子的情景。老战士胡须很长,满脸皱纹,边吹笛,边用脚打着节拍;少年怀抱着比自己还高的枪,亲热地倚着老战士,以手支颐,仰头望着,稚气未脱的脸上显出专注而向往的神色。他们都陶醉在怡然悠远的音乐旋律之中。表达了一种在如此艰苦的物质生活和生死考验面前,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情绪。
3.西方古代雕塑的情绪表达。罗丹的《加莱义民》。翻阅资料,读了史学家《傅华萨的编年史》,英雄一下子在罗丹的心中站起来了。他创造了那位垂臂的老人,双臂的骨节已给年龄坠软了,他赐给他沉重而迟钝的老人式的步履,一种视死如归的神奇泛流在他的脸上和胡子间。他创造那手提着钥匙的人,他里面还充溢着多年的生命,而这一切都压缩于最后一刻——他难过极了,他的嘴唇闭着,手儿紧紧的抓着钥匙,他的力量如同烈火,在身内把自己烧成灰烬。他创造的那用双手捧着低垂的头的人仿佛还想把自己深深关闭起来,以获得一刻的清净。另外两兄弟,一个还依依回顾,一个却低着头,作一种坚定与服从的姿势,仿佛已经把头颅递给侩子手了。罗丹创造那些“从生命穿过”的人们的渺茫的姿势。真实的表现了他们内心的复杂情绪,仿佛当时的场景再现一般,让人为之感动。
4.西方现代雕塑的情绪表达。20世纪的西方雕塑深刻反映了西方社会在工业化时代所面临的精神契机和视觉经验上的巨大变化。《不死鸟》是佩夫斯奈50年代的作品,其造型如一只大鸟立起的翼,是埃及神话中不死鸟的生命力的表现,其放射状条纹和其中间的空洞产生出一种升腾的感觉,好似生命正在顽强飞翔。
综上所述,情绪表达是雕塑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没有了情绪的表达,雕塑作品淡然无味。雕塑作品想要向观赏者最终呈现的效果就是一种情绪的自然流露和强烈表现。因此,雕塑艺术才能够被称之为永恒之美。
参考文献:
[1]朗天咏,李诤.全彩中国雕塑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陈正俊.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6]王朝闻.雕塑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02).
[8]冯钢.艺术符号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0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