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漫谈《讨粤匪檄》中的语言逻辑特点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5360
邢易知

  摘 要:《讨粤匪檄》是曾国藩在湘军练成后,出发征讨太平军之际颁布的一篇檄文,字数不多,却极具蛊惑性和煽动性,成功地笼络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从根本上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失败。本文从语言结构、语言表达方面分析了《讨粤匪檄》的语言逻辑特点——逻辑严密,表达多样,同时也指出不足之处,即自相矛盾、过于夸张。

  关键词:讨粤匪檄;太平军;曾国藩;煽情

  中图分类号:K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31-01

  从语言的结构内容上看,在文章第一段,曾国藩集中全力攻击太平军的军纪来煽动不知情的人对其的仇恨。“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控诉了太平军对人民百姓的压迫剥削。第二段,曾国藩接着攻击太平天国内部的文化,“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攻击了太平天国的文化观,将其置于传统文化和民族国家的双重叛逆的位置上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攻击了太平天国的平等观,太平天国的平等观虽具有反封建等级制度的意义,但随着其政权的变质,已越发显露出消极影响,曾国藩死死抓住了太平天国的这个弱点作为把柄,斥责此种行为败坏伦理道德,又挑拨了内部的兄弟的关系;最后,曾国藩又指责太平天国制造文化浩劫,号召有志之士保护传统文化,有所作为。最后,曾国藩采用了一系列排比,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号召广大”血性男子“”仗义仁人“参与剿匪,着实鼓舞士气,震慑人心。全文结构内容循序渐进,逻辑缜密,符合常情。曾国藩深知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首先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其次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最后封官赏爵相吸引。①并用排比手法将这三方面的内容组织起来,层层递进。

  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上看。第一,善于煽情。全文几乎每一段落的最后都是煽情的呼号,“此其残忍残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撼者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同时, 还大量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产生了咄咄逼人的气势效果。“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浩浩长江之水,幽有前此殉难各忠臣烈士之魂。“通过排比的手法控诉太平军的罪行,有理有据。从当时社会的民生出发,客观的反映了人民的处境和疾苦,深得平民百姓的共鸣。写出了对方罪行累累,必定失败,而自己坚持忠信,必定成功。这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要,因此即使这篇檄文充满了谣言和欺骗,人们仍然愿意去接受;第二,自相矛盾。虽然该檄文结构缜密,环环相扣,但仍有自相矛盾不和谐之处。曾国藩在文末说道”在昔汉唐元明之末,群盗如毛,皆由主昏政乱,莫能削平。“而后又说”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以列圣深厚之仁,讨暴虐无赖之贼,无论迟速,终归灭亡。“大意便是,从前汉唐元明朝的末年,盗贼多如牛毛,这都是由于君主昏庸,政治混乱。如今我们的君主勤政爱民,敬畏上天,以历代鲜明君主所传下的深仁厚泽,去讨伐暴虐的匪寇,或快或慢,终有消灭的那天。想来曾国藩是想夸耀一下当时君主的贤明仁德的,既然他认为盗贼的出现是由于君王的昏庸,那么先前口口声称的”粤匪“在他看来不正属于盗贼匪寇之流吗?但后文却说当今君主体恤爱民,宽厚仁慈,这和前文的昏庸便自相矛盾了;第三,人身攻击、夸张。这篇檄文历来都被认为是满篇的胡话谣言,也常有学者引用史学来替太平军洗脱冤屈。檄文作为一种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体,必定具有颇为浓厚的主观色彩。曾国藩在这篇檄文里极尽污蔑之能事,对太平军进行严厉的攻击。”其掳入贼中者,剥取衣服,搜括银钱,银满五两而不献贼者即行斩首……“曾国藩笔下如此残暴的情景,而真实情况则是太平军军纪严明,不奸淫不屠戮,赏罚分明,不徇私情。如此看来,曾国藩非太平天国真实赤裸裸的攻击和造谣。另外,在提及太平军禁读、焚烧四书五经时,”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将这一行为上升到了历史、国家的高度上来。太平天国信仰上帝,作为封建信仰偶像的孔子及儒家经典自然就成了太平天国否定的对象。在历史上,这类思想专制政策并不少见,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对比看来,把太平军的行为当做是封建制度思想规范的开天辟地之”奇变“,着实有些夸大,通过夸张的方式将其罪行添油加醋的控诉而出,更为震慑人心;第四,语言晓畅、内容义正言辞。在这篇檄文中贯穿第一段的修辞手法是示现,将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将太平军的行为说的非常逼真,示现手法运用在此处能够最大程度的唤起大家同仇敌忾的共鸣。除了示现,文中还使用了对比、对偶、对举的手法。进一步揭露太平军的罪行,句子整齐美观,语言显得义正言辞,令人信服。最后一点,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檄文最重要的内容,是从利益方面许愿。上文提过,曾国藩将人们的生活问题、身份问题、封官授爵联系起来。这对于人们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文章末尾,他诱之以利,动之以情召唤广大人们的正义之感,并且有理有据的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势力、强弱,增加了人们的信心,也鼓舞了大家的士气。曾国藩善于利用传统的文化观念以及社会大众的普遍心理状态,明确的表明自己的立场是忠信的,是正义的。②

  《讨粤匪檄》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现在在檄文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成功一是语言逻辑结构的清晰缜密,二是语言逻辑表达形式的多样。

  注释:

  ①②陶金,郝言.《讨粤匪檄》的艺术略论[J].佳木斯学院学报,2011(1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