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中国钢琴作品《夕阳萧鼓》的民族色彩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5288
李海燕

  摘 要:《夕阳萧鼓》是一首非常著名的由琵琶古曲改编的钢琴独奏曲。作品将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素材与西方多声部音乐创作技巧相结合,在旋律处理、和声创新、创作形式、表现意境及创作手法上提出了如何用钢琴来更好的表达具有中国民色彩性的音乐,力求把中国味道通过西洋乐器的音色、韵律体现出来。

  关键词:夕阳萧鼓;钢琴作品;民族色彩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03-02

  《夕阳萧鼓》原是一首非常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古曲。根据清代的姚燮(1804——1864)撰写的《今乐考证》这本书中记载,江南曾流行琵琶曲《夕阳萧鼓》。其乐谱最早见于公元1875年无锡吴畹卿的手抄本。后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黎英海先生通过参考多种版本的曲谱、民族器乐合奏改编谱和其它的音响资料,将此曲改编成了独立乐章的钢琴独奏曲《夕阳萧鼓》。

  一、历史沿革

  《夕阳萧鼓》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这首乐曲最早在十八世纪就流传于江南一带。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所传《闲叙幽音》琵琶谱。《夕阳萧鼓》的曲名,早见之于清代姚燮的《今乐考证》。李芳园在1895年编辑《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曲名《浔阳琵琶》。1929年沈浩初编《养正轩琵琶谱》时,曲名叫《夕阳萧鼓》。史上很多人认为《夕阳萧鼓》的音乐内容和展示的意境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

  1925年在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记》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1975年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参考了多种版本的琵琶曲谱、民族器乐合奏改编谱以及其它的音响资料,取其精华,将此曲改编成了独立乐章的钢琴独奏曲《夕阳萧鼓》,通过质朴委婉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的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二、结构分析

  钢琴曲《夕阳箫鼓》是采用中国传统音乐中特有的自由变奏曲式写成。作曲家取消了原曲中的小标题,运用中国传统的变奏、展衍和循环原则构成一气呵成的整体结构,运用多声部手法及钢琴织体写法,富有中国民族风格,并且充分利用钢琴宽广的音域,加大了全曲力度和速度的对比。改编后的钢琴曲基本保留了传统的变奏曲式结构,但“压缩了结构,音乐组织更加紧凑,减少了对民族乐器演奏得过多模仿,突出了钢琴这件乐器的特点”。经裁剪后,全曲成为九个段落——引子+六段变奏+尾声。

  中国传统音乐通常将单一的旋律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用以揭示特定的主题含义和表达情感。黎英海先生在改编《夕阳箫鼓》时采用了中国特有的叠句曲式,同时保留了琵琶古曲的结构样式变奏曲式,运用了西洋乐器的变奏技巧,在速度的编排上延用了中国传统器乐曲的典型结构“散——慢——中——快——散”,以渐变的自由处理方式编排节奏和力度,一其独特的作曲方式表达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不仅如此,黎英海先生在原曲的基础上,对段落结构进行了一定的压缩删减,使其承接更紧密、结构更紧凑。改编后的钢琴曲由11个小段落组成,分为:引子、主题、变奏、尾声。整曲编排以插部为中心,使得乐段通过多层次对称结构紧紧连为一体。从结构分析,各部结构没有以终止式来划分速度,而是利用不同速度间的变化将速度明显的表现出来。全曲十一个段落,速度依次为:散板、中庸的行板、中板、活跃、柔和、广板、小快板、稍慢、慢起渐快、由慢渐快至快板、广板,充分体现了“由静而动,由动而静;由远而近,由近而远;以景抒情,情寄于景”的中国特色艺术表现特征。

  三、色彩分析

  用钢琴这种西方舶来的洋乐器来表现中国颇具东方色彩的民族气质,是很多中国作曲家孜孜以求的创作手法体现。以中国风格为主线不断追求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色彩”,是关系到钢琴音乐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和音乐生活里能否健康生存的重要问题。钢琴曲《夕阳萧鼓》以它浓郁的民族风韵、淡雅的格调、田园诗般的意境和独特的音响,表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这是中国作曲家将著名的民间器乐曲、传统民族的作品改编成出色的钢琴曲的成功之处,而《夕阳萧鼓》在众多的改编曲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传统乐器改编曲中的上乘佳作之一。

  (一)标题的运用

  黎英海先生根据琵琶古曲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夕阳萧鼓》基本上保留了琵琶古曲的结构样式——变奏曲式,共十段。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八次变奏和尾声。虽然没有小标题,但音乐是围绕分段标题的意境而展开的,具有分段标题的灵魂和神韵。借鉴古典文学和京剧艺术中常用的主角亮相手法,创造性地勾勒了“夕阳无语,萧鼓有情”的音乐意境,其引子部分的散板前奏中,运用复倚音、琶音、分解和弦模仿琵琶和古筝奏法。在速度的安排上,遵循中国传统器乐曲典型的结构特点“散——慢——中——快——散”,让人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的音乐意象,展现出一幅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卷,引人入胜。

  (二)精雕细刻的“民味”和“古味”

  钢琴是西方的乐器,如何把中国体裁的作品用钢琴表现出来,在演奏中体现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效果同时又使这首作品充满中国味,这是二度创作能否成功的关键。黎英海先生为此在旋律上进行了精辟的研究,在保持原作风格韵味上,吸收和采用中国民乐支声的复调织体,同时在转调上对原曲的结构进行删减,通过创作技巧用钢琴来模仿琵琶与古筝的音色,乐曲的旋律柔宛,情调安宁,体现文人对音乐的独到审美趣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把《夕阳萧鼓》中原本应该同音反复的旋律有意的改编成八度的跳进,为加强钢琴旋律中的“民乐弹拨味”促进了很好的效果,从而散发出浓烈的“古味”和“民乐弹拨味”,大大加强了钢琴旋律中我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独特韵味和民族风情,而这些都是原来的琵琶曲中没有的东西。

  (三)独特的弹奏方法

  《夕阳萧鼓》是一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作品,在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的“鱼咬尾”的弹奏方法,也就是说在器乐曲中突出上句的终止音就是下句的起始音,在这首作品的主旋律中就是头尾相叠彼此共同。每一句的句尾都是富有特殊韵味的音,当都以不同的色彩和声加以衬托,使飘渺、变幻的意境霎时显现。这种音与音的衔接不仅具有美的形式,同时也呈现出美的创新,是乐句与乐句之间浑然一体。而《夕阳萧鼓》的尾部使整个音乐情绪趋于安静,因此在节奏的安排上要渐渐松弛下来。同时为了充分的表现出《夕阳萧鼓》的音乐,我们可以在某一个音上做必要的停顿或延长。在此演奏者可以充分发挥节奏的自由度,并要注意旋律内在的律动感,把握好作品的张弛。以节拍、节奏、音色的变化,来深化其特征和内涵,通过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使之焕发出新的音乐生命力。

  (四)和声织体的运用

  四五度和声的运用取代了欧洲大小调和声体系的三度结构的和弦,和声的功能性被冲淡,从而加强了民族风格。在这首作品当中运用到了四度结构的琵琶和弦、分解琶音、平行五度地低音平行进行、附加音和弦、模仿式复调等。

  四度结构的琵琶和弦在《夕阳萧鼓》钢琴改编曲的演奏中,有着轻盈或深厚的效果。重复根音的空五度和弦在此曲中,使音响效果显得格外空灵、协和、纯净。而附加音和弦在全曲的分解和弦伴奏中都是采用带有大二度或小七度的音,以此来避免三和弦分解时所带来欧洲传统和声的“洋味”,维护五声调式和声的淳朴风格和民族音乐韵味。

  钢琴作品《夕阳萧鼓》充分体现了对中国民族乐器的摹拟演奏,有琵琶震音效果,柔中带刚;有琵琶和古筝的轮奏,挥洒自如;还有民族乐器中的合奏音响,好似欢乐地歌曲一般。这正如赵晓生教授在《中国钢琴语境》一文中所说的:“没有民族乐器的体现,没有民族语言的特点,就没有民族风格的存在”。

  四、总结

  《夕阳萧鼓》是一首用钢琴来演绎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作品,融合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精髓。要表现中国优秀钢琴曲的精髓并非易事,我们只有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具备民族的审美心态和审美素质,了解民族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民族乐器的演奏特点,把乐曲中的音乐元素、表现手法想象为作曲家在模仿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才能将乐曲演奏得余韵无穷,淋漓尽致,从而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孙丹.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民族底蕴[J].才智,2008(17).

  [2]肖常玮.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