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什么是音乐?是作曲家记录于谱的心声,还是演奏家由心体会通过演奏技术呈现出来的声音?亦或是观众亲耳所听,内心所感?本文将探索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三者究竟以怎样的方式相互结合,共同承载着音乐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作曲家;演奏家;听众;关系;音乐哲学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095-02
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一种情感的表现。一般来说,悲伤的音乐会使人感到不开心;而欢快的音乐通常令人感到愉悦。究竟是什么让音乐拥有这样的魔力?音乐有一种特别之处,这种特性可以使人和音乐进行交流。从哲学层面理解,音乐可能是一种可呈现大多数哲学难题的艺术。音乐是精神层面的产物,它来源于内心的情绪。它如同不定稿的演讲,每一种情感都必须通过不同的媒介来传达。作曲家和演奏家是传达音乐理念的最重要的媒介。
本文探索的是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之间的关系。音乐结合的要素正是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个要素是作曲家的物质和精神生命的直观体验。第二个要素是表演者用来理解并再造音乐作品的技巧。第三个要素是听众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感受。作曲家是所有音乐作品的源头。演奏者凭借自己的技艺来表达对一个音符的理解及对一段音乐的认识。听众对任意一段音乐都会产生反馈。
一、作曲家和演奏者的关系
“‘作曲家将其构思的音乐转变为音符。乐谱显然是作曲家与表演者之间的纽带,因此在这点上值得注意。”(1965年《研讨会记录》,第68页)。 作曲家的创作过程费时而谨慎,而表演者在表演时却疾步如飞、一气呵成。作曲家的思想是永久流传的,而演奏者则关注感情充溢的瞬间。
(一)作曲家们通过表演者来展示他们的作品
一部音乐作品的最初形成来源于何处?它通常来自于作曲家产生的某些情感。当作曲家通过理论和技术,用音符记录下这种情感,乐谱便就此诞生了。但是乐谱的产生并不是音乐的体现,它是人们提供的对指定符号的一种记录形式,也是作曲家想要表达的理想愿望,只有通过表演者表演音乐作品,这些音符才能传达声学音乐。对这些音符做出的任何微小的改动,都有可能改变作曲家内心情感的主观表达。以下两个符号作为示例:
示例1:
示例2:
第一个示例为简化符号,第二个示例为巴赫符号。对于一个颤音符号,示例1使用了“~”符号,然而在巴赫符号中,其标记的更为准确,记录了演奏过程中所有的小细节。这样一来,一些小的音符便可以改变休止符的时长和音乐情感的宣泄。作曲家通常会尽可能准确地记录一些音符,这样演奏者便可以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作曲家的内心情感。因此,作曲家需要通过演奏者的娴熟的技巧以及他们内心情感的诠释来表达乐谱。
(二)演奏时可向作曲家学习如何诠释
在《音乐的诠释:哲学散文集》一书中提到,“音乐作品在社会实践的舞台上扮演着至少两个全然不同的角色。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表演者的演出。 这里的专家是演奏大师们。初学者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通常是在音乐学校、音乐学院、研讨班和音乐协会中采用专家一对一教学的方式。“(马丁,1993年,第120页)。 这几句话说明我们探讨的表演必须有基础,而且有其自身的领域。作为一个演奏者,出色地完成一项音乐作品无疑是他们的责任,因为演奏者已经成为这个音乐作品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然而,如果演奏者只会照着乐谱结合自身演奏技巧演奏的话,就意味着演奏者完全被乐谱束缚了。仅仅根据乐谱表演实际对象,这与作曲家自身的理想对象是否相同?答案是无法确定的。如实例2所示,巴赫符号已经能清楚地标记出每个音调的发生时间和状态。但是当演奏者Rosalyn Tureck在演奏的时候,还是改变了原来的乐谱,例3则体现了这种演奏方法:
例3:
这说明Tureck在演奏的时候认为这种演奏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该作曲家的真实想法,所以Tureck并未完全忠实于书面乐谱,而是更加有意去阐释该作曲家的内心情感。因此,音乐的情感不是绝对的,演奏应该从作曲家身上获得理解,这样才能接近作曲家的理想目标。然而,这是一个复杂又实际的过程。
二、表演者和听众的关系
音乐是由作曲人创作的,表演者的表演是让听众欣赏和感受。但音乐的最终受体是听众,听众才是一首曲子的主观表达的最有力和最直接的证人。
(一)表演者位于听众世界的中心
和其它艺术相比,其它艺术能让人信服,但是音乐能感染人,让人们感觉到震撼。音乐能对神经系统产生更强烈的影响,当人们处在很激动或沮丧的心情下时,听众的内在情绪可能会感到激动,或也许感觉很痛苦,这能引起更大的情绪波动。这将展现出音乐有更加令人震惊的征服的力量。
然而,究竟是这些音乐本身在听众内心完成演奏,还是由演奏者演奏的音乐就是听众的内在情感?然而,表演者是否有责任好好地表演完作曲者的乐谱,或者有责任展现出听众的内在情绪呢?哪些音乐的特性和特质包含在听众的内在情绪中呢?当聆听不同种类的音乐时,每一个听众都有他们自己不同的心情;当聆听任何一种音乐时,基于听众自身的理解水平和知识,他们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些感情的任何变化都是和演奏者的表演密不可分的。换言之,演奏家是一位信使,他可以使音乐作品完整。作曲家的思想都清晰地体现在乐谱上。 听众只能通过演奏者的表演来尽可能理解和猜测作曲者的意图。因此,表演者是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连接纽带。
(二)听众可以评价表演成功与否
听众是音乐的受众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音乐是好还是坏要由听众来定夺。这里提到成功与否只是意味着听众是否因为一件音乐作品而产生某种形式的反馈,又是否产生某种特定的情绪。任何一篇音乐作品都不可能很清晰地表达某种感觉。因此,听众将产生不同的情感感受。演奏者通过大胆奔放的演奏,只是为了向听者表达音乐的情感。听者被一首乐曲所感动,或悲或喜、或内心情绪的不安,这些情绪存在是不可否认的。这一方面需要考虑的是何种类型的演奏可以让听众有如此巨大的情绪波动?
是演奏者丰富且夸张的演奏,是演奏者的娴熟技巧,还是两者均有?或者仅仅因为它是音乐,只有音乐能够使听者情绪波动吗?或者可能是有些和弦能产生一首诗,需要长时间来理解?“一个画家在画布上作画。但音乐家却在安静中完成他们的作品。“(利奥波德·安东尼·斯托科夫斯基)音乐本身有一种渗透人心灵的力量,甚至不同的音乐可以给人们不同的条件反射。例如,在古希腊庄严肃穆的仪式中,尤其是宗教仪式,他们使用多利亚调式,大弗里几亚音阶来激励军队的士气,用利地亚调式来表现悲伤、苦痛的感觉,用伊奥利亚调式来展现欢快的情境。像这些例子都真实地诠释了当人们听到某种音乐时将会产生一些情绪。然而,这种对情绪的反映是否是清晰的,它是否足够强,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演奏者的表现。上述的前提是能够吸引到听者的注意,这必须依赖于演奏者的精彩的表演。听者很有可能受表演者情绪的感染。如果听众在欣赏完音乐作品的表演后能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或在更深的层次上,听者能感觉到快乐,至少能在某些方面肯定演奏者的成功。
三、作曲家和听众的关系
作曲家与听众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他们是一个间接的关系。作曲家只能通过演奏家来表演,这样才可以与听众的内心情绪相交流。听众只能通过演奏者的演奏来猜测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作曲家和听众都在作出他们自己的努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关系并不公平。这是因为,作曲家的音乐知识必然比大部分的听众高出很多。音乐也具有抽象的特点。因此,听众对于音乐作品的认识都常常改变。尤其是在勋伯格时代之后的音乐,它强调严密的创作逻辑和有机的结构,而不再符合人类听觉已经习惯的和谐音程或与受音乐发展控制的音调和谐的进度相符,而变为一种逻辑的、无调的、非传统的创作。这样的音乐作品难以理解,对于听众而言也更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作曲家不会试着让听众更加理解作品,而是自顾自地创作,任由听众感到不理解,任由听众去猜测。
在《作曲者、表演者及听众的音乐经历》一书中,也指出了听众的进步具有四个阶段,最后两个阶段指出“我所提及的四个阶段中的第三阶段正是由我们所说的‘音乐理解力所构成”(sessions,1965年,第89页)这表明音乐理解力指的并不是对音乐技巧理论的理解力。但这并不适用于听众。如果这种意识能够得到提升的话,就能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听众必须了解一些什么是音乐之美的知识。音乐的美是独立的,不需要与外界的内容相联系。越是能够理解这种美的听众,越是能够感觉到这种接近创作者内心情感的音乐的内在本质。所以听众是否能够充分理解一支乐曲,是否能够猜出创作者的意图,这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理解水平。
四、结语
这篇文章考察了创作者、演奏者以及听众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是:1.创作者通过演奏者展示他们的乐曲。2.演奏者能够从创作者那里学习到对音乐的理解。3.演奏者是听众世界的中心。4.听者可以评价演奏者是否成功。5、听者依靠知识理解作曲家的思想。在探索他们之间的关系时,产生了一系列的深度思考,例如,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是源自于自身的感受,或完全是利用作曲技巧排列音符?演奏者是应严格按照乐谱演奏,还是为了听众演奏?然而,听众是应该感受自身的情感,还是应该试着理解作曲家的感情?最终,这些思考都归属于音乐的情感。音乐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呢?音乐究竟是作曲家的成果还是属于自然?关于如此多的思考,无止境的探索和发现是必要的,这些问题中只有部分答案能够从先前的音乐家和哲学家那儿被发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音乐真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幸福和悲伤。音乐已经成为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本森,B.E.音乐对话的即兴创作:音乐现象[M].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3.
[2]卡洛·S.他闪烁的眼睛可以治愈观众[M].http://www.guardian.co.uk/music/2005/sep/23/classicalmusicandopera,2011-02月07日.
[3]费边·D.巴赫演奏练习,1945年至1975年:综合声音记录和文学[M].奥尔德肖特:阿什盖特出版公司,2003.
[4]基维·P.纯音乐是对于纯粹音乐体验的哲学反思[M].纽约: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96.
[5]马丁·R·L.演奏者和听众:M.Krausz.音乐哲学论文解读[M].牛津:克拉伦敦出版社,1993,
[6]塞申斯·R.作曲者、表演者、观众的音乐体验[M].纽约: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