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非言语交际中的体触和空间行为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073
曹燕

  摘 要:本文以非言语交际中的体触和空间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和访谈法,首先对非言语交际理论进行简单概述,其次以体触理论和空间行为理论为依托,重点分析访谈材料并进行多维度的对比,最后总结出中、美两国年轻人在体触和空间行为方面的特点,为中美跨文化交际提出两点建议。

  关键词:体触;空间行为;中国;美国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279-02

  本文在非言语交际的框架下,以体触和空间行为为着力点,通过采访四位来自美国的大学生和四位中国的大学生,并运用体触理论和空间行为理论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中、美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一些特点。

  一、非言语交际概述

  交际中的信息传递不仅由言语承载,非言语行为对表情达意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莱伊·L·伯德克斯戴尔认为,在两人的对话中,通过语言传达的信息只占整体的35%,剩下的65%则是通过谈吐、动作、姿势、距离等非言语行为传达的。

  本文讨论的非言语交际指“人们在交际中,除了言语工具外,借助各种非言语信号(如动作、外表、距离等)有意识或无意识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简单来说,它是除了具体的言语以外的一切交际活动。”根据霍尔(1966)的研究,非言语交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外表行为、体态行为、类语言行为和时空行为,每个大类皆包含小类,其中,体态行为包括身势、手势、表情、体触等,时空行为分为空间行为和时间行为。

  二、体触

  (一)体触理论

  体触包括人体各部位的各种接触,人们可以通过体触来表达积极的或者消极的情感和感受。一般来说,体触可以分为职业性体触、礼节性体触、友谊性体触、爱人式体触和性行为体触。鉴于本文以为中美跨文化交际提出见解,因此只研究礼节性体触、友谊性体触和爱人式体触。礼节性体触主要发生在见面和告别的场合,按体触的程度划分,通常有挥手致意、握手、拥抱、贴面、吻面颊等。友谊性体触和爱人式体触在中国有比较清晰的界限,而在美国拥抱、挽胳膊、搂肩膀等行为既可以是朋友间的体触,也可以是恋人间的体触。由于总体来说,中国属于低接触性文化,美国属于中接触性文化,因此两国在具体的体触行为上有显著的不同。

  (二)访谈设计及结果分析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分为两组,均来自两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A组是在中国学习的美国大学生(均来自美国加州),两男两女,平均年龄22岁;B组是中國大学生(全部来自中国东部省市),两男两女,平均年龄23岁。为了研究他们日常交际中的体触行为,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打招呼的方式、朋友间的体触类型、恋人间的体触类型、体触中的敏感部位设计了访谈问题。经过整理访谈记录,我们从礼节性体触、友谊性体触和爱人式体触三个方面对中美年轻人的体触行为进行分析。

  1.礼节性体触分析。礼节性体触主要从打招呼和告别两个方面设计了访谈问题。总的来说,在礼节性体触方面,美国年轻人的礼节性体触较频繁、随意,突出表现为将“拥抱”(中国人视为亲密体触)作为普通朋友间见面或告别的方式。就美国年轻人而言,礼节性体触在同性和异性间差别不大,主要表现为朋友和陌生人的区别。朋友间的体触多表现为见面、告别时的拥抱,而男性对于陌生人的体触多表现为握手,女性多为挥手致意,值得注意的是,四位受访者均表示性别不是影响体触方式的因素。相比之下,中国年轻人在体触上表现出了更显著的性别差异。首先,四位受访者均表示与同性打交道时的体触多于异性。其次,男性受访者的体触比女性频繁——男性的朋友间常表现为拍肩膀或搂肩膀,对陌生人一般是握手;女性不论是打招呼还是告别都很少有肢体接触。

  2.友谊性体触和爱人式体触分析。总的来说,中、美的年轻人对两种体触中各种行为的划界不同,且在性别上呈现明显的差异。根据访谈记录,我们将两国年轻人的具体不同之处整理如下:一方面,美国人认为友谊性体触和爱人式体触的主要差别在于具体的接触行为和接触持续的时间;在友谊性体触方面,异性之间比同性之间的体触多,同性之间(不论男女)基本不会有较亲密的接触。并且,四位受访者都认为牵手属于爱人式体触,其中一位受访者专门提到,牵手的亲密度比拥抱要高,因为拥抱可以是朋友间“你好”的意思,而牵手一般是恋人间的举动;另一方面,中国年轻人认为友谊性体触和爱人式体触很重要的区别是接触的部位、时间的长短和发生的场合,特别是异性友谊性体触会避开女士的手部、腰部及男士的头部;在友谊性体触内,女生同性之间可以有亲密接触,如牵手、拥抱,但是男生同性间和异性间的体触都很少。

  (三)总结

  总体来看,美国年轻人的体触不论是在身体部位上、还是接触频繁度上,都比中国人多,但是两个国家在性别差异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美国的异性间体触多于同性,友谊性体触和爱人式体触部分重合;中国女生同性间体触较多,男生同性间的体触和异性间体触都很少,友谊性体触和爱人式体触基本没有重合。

  三、空间行为

  (一)空间行为理论

  E·T·Hall在《隐藏的空间》(1966)里将空间分为三种:固定空间、半固定空间与非正式空间。固定空间指设定后,无法再度移动的空间,如房屋;半固定空间指那些可以移动,但并不经常去移动的摆设,如大件家具;非正式空间指围绕着人们身体的空间,即人们沟通时所占有的空间或距离。Hall(1996)将非正式空间归为四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并根据对美国中产阶级的考察,总结出了四类非正式空间的大致范围。

  (二)访谈设计及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中、美年轻人对非正式空间的理解,因此从六个角度——人际距离、教室距离、是否占座、排队距离、是否敲门、是否介意写东西的时候别人看(老师、同学或者朋友)设计问题,以期把握两国年轻人对私人空间的要求。根据访谈记录,中、美八位年轻人六个空间行为方面的表现有异有同:(1)在人际距离方面,几位美国受访者的观点不太一致,但总体来说,美国年轻人的人际距离在性别间的差距不太显著,但是朋友和陌生人的距离是有差别的,朋友大概是半个手臂,而陌生人一般是一个手臂的距离。而中国受访者表示,人际距离不仅取决于熟悉程度,还和性别有关,即与陌生人的距离最远,同性朋友间的距离比异性近;(2)在教室距离方面,七位受访者课堂中桌椅都是成排摆放的,一位美国受访者表示桌椅会经常变动,但是美国基本是单人单桌,中国一般来说是两人或四人的桌椅合在一起,即美国人在教室的个人空间是中国人的两倍左右;(3)在是否占座方面,三位美国年轻人表示会占座,其中一位受访者谈到一般不会有人再坐她占有的桌子。四位中国年轻人表示都会占座,而且会帮朋友占座,但相对来说中国的座位空间仍然比美国小;(4)在排队距离方面,美国年轻人对中国人排队时的距离感到不舒服,他们的排队距离大概是中国的3到5倍,中国的四位受访者也对现有的排队距离感到不舒服,认为应该有更多的私人空间,但是中国现实不允许;(5)在是否敲门方面,美国和中国的现状有较大差异,美国年轻人一般要求父母或朋友敲门,但是中国的年轻人谈到,父母进自己房间一般不会敲门,或者自己的的房门是不关的。最后,在是否介意写东西的时候别人看的方面,中、美的受访者反馈差不多,大部分人会介意老师或者同学看自己写东西,特别是写私人东西的时候。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空间行为方面,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且性别意识较强,中国年轻人之间同性朋友距离明显近于异性朋友,对陌生人的距离最远;而在美国,人际距离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年轻人同性间距离比异性间稍大,与陌生人的距离大概在一臂左右。这种对性别、陌生与否的意识上的差异使中美的年轻人在教室距离、排队、占座等具体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

  四、对中、美跨文化交际的建议

  经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对中、美年轻人的体触和空间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可以为对美跨文化交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体触方面。见面礼节中,理解美国年轻人握手、拥抱的习惯;除了打招呼,尽量不与同性的美国朋友发生长时间的肢体接触;第二,空间行为方面。美国年轻人要求的个人空间比中国大,同性之间更甚,因此,不论是走路、排队、座位、进房间时,都要注意适当地为对方留个人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云贵彬.非言语交际与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Hall, E. T. 1966.the Hidden Dimension.New York:Doubleday.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