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太湖历史文化出发,以现有的文化产业“五千年文博园”为背景,分析太湖县古民居开发和利用的条件和价值,提出借鉴皖南开发的经验,建议对接太湖现有文化产业 ,促进历史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互利发展。以多种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对接案例,找到最符合实际的建议和对策。以创意开发为特点,发挥皖西南特色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将产业化的思路引进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有利于保护即将流失的地方文化。
关键词:古民居;文化产业;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270-01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政府和学术界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比较多,对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对接研究课题不算多,主要有:《发扬妈祖文化精神促进闽台两岸文化产业对接》,文中对闽台文化产业对接的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闽台文化产业要实现多层次的对接,需要有交流的平台;《融合历史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探讨》,提出融合创意产业、“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创新路径,提出要创新模式,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创意产业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完美“联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的典型对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园》,阐述了创意产业园区在各地的不断兴起与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的对接带来了启示。这些课题主要研究了经济发达地区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对接问题,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安徽旅游发达地区对此类研究也略有涉及,如《产业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路径选择——安徽池州杏花村古遗址资源多角度开发的启示与思考》、《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以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例》等,但是,对于经济不发达的皖西南文化产业几乎没有涉及,因此对于这方面研究尤其值得关注和提倡。
一、太湖历史文化背景
安徽省太湖县地处皖西南边陲,大别山南麓,自古文风昌盛,被誉为状元之乡,文化之邦,有“国家森林湿地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花亭湖,4A级旅游景区花亭湖,享有‘大别山中第一湖的美誉;刘邓大军高干会议旧址、赵朴初文化公园等极富瞻仰意义,禅宗古刹二祖禅堂” 、海会寺、西风禅寺等现都保存完好,极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根基。
太湖县有两处古民居,蔡畈古民居和好龙潭寨古民居,具有典型的皖西南民居特色,2013年被国家三部委认定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当地政府聘请了黄山市规划设计院对蔡畈、龙潭寨两处古村落的保护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并编制了保护方案和可行性报告分析及规划设计方案,保护和利用势在必行。
二、借鉴皖南古民居的开发
皖南是我国古村落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古村落旅游始起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发展于90 年代后期, “其中的典型代表,黟县西递、宏村于2000 年11 月30 日以“皖南古村落- 西递、宏村”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这宣告皖南古村落旅游”①开辟了新纪元。关于皖南古村落旅游发展课题研究很多,如:《传统村镇旅游规划与开发模式探讨——以黟县西递古村落为例》;文中探讨“对少部分村落内居民进行迁居,同时坚持景区分区、建筑分类、游览分线、服务建区等规划与开发构想,考虑资源本体特征和游客需求等要素,合理开发。”②《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限制性因素探》建议相关课题研究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设计,依托黄山的文化資源禀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旅游的产业化》“从产品提升、产业整合、品牌塑造和网络营销等四个角度论述了皖南古村落的旅游产业化发展途径。”③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借鉴皖南成功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三、太湖县古民居开发的建议和对策
(一)实地调研太湖古民居的文化价值、内涵
实地调查分析太湖县文化历史资源及其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前景。调查古民居的地理环境和民间风情,了解古民居的保护和规划方案,整理出具有文化内涵价值和地方特色的亮点。
1.古民居自身的保护和利用就是一个相互矛盾的难点,首先要找到古民居的良好生存态势,才能与文化产业对接开发。产业化是古民居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更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发展课题。分析古民居资源条件和旅游开发现状,找到太湖古村落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途径。
2.太湖县古村落旅游的产业化。产业化就要塑造产品、提升产品、产业整合和营销等方面去发展。从已有案例看单纯展示古建筑为内容的开发方式, 以各村低水平同质同形开发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听取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家、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不同意见,把太湖古民居的产业化走在创意旅游的新路上。
(二)太湖文化产业的代表“五千年文博园”的发展状况
“五千年文博园”是太湖县目前最大的文化产业,投资了十几亿,自2008年8月18日开工建设,2011年5月18日正式开园,历经5年的时间,取得丰硕成果。景区旅游精彩纷呈,黄金周期间,古戏楼的黄梅戏表演,徽州文化村的美食,热闹的皖街,主景区日均人数超过3万人次,最高峰达到6万人次。两年来累计接待游客400余万人次,现已经成为太湖县乃至安庆市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但是文博园的文化产业是依托各地的文化景点复制带来了人潮、资金流。但这种单纯的文化景点复制,没有真正具有厚度的文化底蕴来支撑,使其显得有些空泛、单薄,影响其发展的前景,也受到一些文化旅游学者和专家的批评。文博园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也需要依据当地文化特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古民居与文博园的对接内容,在文博园和古民居都挖掘和补充现太湖赵氏文化,使人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太湖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更好的促进太湖在全国的知名度,从而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对国内历史文化古民居与文化产业对接成功的案例分析
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皖南古民居与黄山旅游产业的对接;妈祖文化与闽台文化产业的对接等资料,找出异同点。分析古民居与文博园的对接的可行性。对县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对接实际情形进行总体分析。找出多方位,多层次对接的具体措施和方案,更好地促进太湖旅游业的发展。
(四)太湖的文化产业和历史文化的对接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需要全面的提升和探讨
当地文化产业对接可以形成皖西南特色的文化产业市场;多层次、多方位地与皖南进行对接,实现人才充分的交流;也可以在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等方面皖西南地区进行合作,拓展对接的内容与范围,重视区域的联合,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政府支持引入更多的以创意开发为特点的文化产业。
太湖县的历史文化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从太湖县的实际出发,总结国内的做法是基本前提。参考皖南古民居成功开发的模式和案例,合理设计自身的发展模式。避免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等不利因素,努力发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使其具有吸引力;更需有力的文化产业带动,文化产业也需强有力的特色历史文化支撑,两者相互依存,所以太湖仍需加强发展文博园,带动古民居的开发,促进太湖旅游大环境的良好形成,成为皖西南旅游创意文化发展的中心。
以历史文化为带动,打造好文博园这个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博园作为一种有效的实景宣传载体,将文化这个定位做深、做强、做大,可以带动新的景点、亮点顺势发展,太湖县应该尽快把花亭湖、古民居、赵朴初文化公园和文博园连成一片,促进太湖旅游的长远发展。以创意开发为特点,重视周边区域的联合,发挥皖西南特色文化的资源优势,加大相关规则、政策扶持的力度,对于繁荣太湖经济,推动皖西南的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弘扬安徽文化和发展地域经济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朱桃杏,陆林.传统村镇旅游规划与开发模式探讨——以黟县西递古村落为例[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7(03).
②李吉来.民营资本介入古村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商业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③章尚正,李慧.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旅游的产业化[J].黄山学院学报,2006(01).
赞(0)
最新评论